发展循环经济大有作为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6-10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不改变我国GDP仅占世界4%,资源消耗却占20%的严峻现实,强国梦难以实现。面对一无资源、二无能源,唯有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上海来说,更有着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要全面导入资源循环化的先进理念。循环经济是当代最实用、最合理的一门科学。它把地球看作是一枚离开地面飞向太空的宇宙飞船,高速运行将不断消耗其内部的有限资源,一旦内部资源消耗殆尽,它就归于毁灭。因此人类必须珍惜和循环使用其有限资源,才能延续寿命,并等候新开发资源来接替。与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单向线型运行不同,循环经济创造了“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循环往复新流程。在这一新理念看来,“世界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而没有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比如,泔脚可加工成高质量有机肥,生活垃圾可焚烧发电,粉煤灰可制成新型墙体建材,废钢铁可回炉重炼。在循环经济深入人心的德国,许多城市已建成了把上家工厂废料当作下家工厂原料和动力的生态工业园区,所以在全国

     GDP增长两倍的情况下,污染物反而比过去减少了75%,真正实现了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理想目标。

     在见事早、行动快的循环经济试点上海化工区,按照化工产业链特点,也创造了把这一家工厂产生的废物作为那一家工厂生产的原材料,这家工厂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热量作为那一家工厂能源的所谓“一份资源打几份工”的循环型、生态型新工艺、新流程。据悉,采用这一模式在德国巴斯夫基地可节约资源50%,减少污染30%以上。由此可见,只要善于把循环经济先进理念渗入到上海经济血脉,同样可以大大节约各项资源消耗,达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多赢目标。

     ———要加快科技创新的进程。业界有句哲言: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我们既要生产出市场需求的“高端”、“前沿”、“特色”产品,又要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区,鱼和熊掌要两者兼得,除了科技创新,别无出路。国内外通过调查实证,确信现在排放的“三废”有40%是由于技术设备落后,另有30%是由于管理不善。为此,科技、业界要携手合作,按循环经济高水平要求,把一个个系统、一家家企业、一条条流水线加以梳理、改造、整合,然后通过自主创新和必要引进,分期分批予以实施。据统计资料,上海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现已从1990年的4.22吨标准煤,降至目前的1.02吨,为全国平均值的40%,从国内看已是高水平了,但与日本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仅0.18吨比,则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现在上海是全国资源消耗总量最大的城市,每年仅烧煤就达4000万吨,相当于每天都有13条万吨轮在运送“工业粮食”。如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科技管理两轮一起转,第一目标生产总值增长一倍,煤耗维持原状,则相对节约50%;第二目标再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等可持续能源,耗煤再降20%,那无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都将相当可观了。

     ———要制度创新,立法政策一起上。上海创造节约型城市,事实上已搞了一、二十年,但发展循环经济尚属起步。要像实施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一样,作为基本国策强力推行,决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号召上。在制度创新、产业布局上,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把资源循环使用融入产业链生态系统中去;要及早制订法律、规章,使全社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要参照国际经验,运用投资、税收等经济杠杆,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事业单位要优先投资,财政实施减免税,以鼓励更多工业、服务、住宅建设、交通运输领域的企业采用和推广循环经济新技术、新设备;反之,要从引导入手,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将其纳入到创建节约型城市的洪流中去。

    投稿人:上海市家禽行业协会 吴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