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正阳县:畜牧业发展呈“三怪”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6-02
    生猪讲究“吃、住、戴”

    住楼房,吃特粮,戴耳环,如果说这是生猪享受的待遇,也许你不信。在正阳县真阳镇邹楼村村民王强的饲养场内笔者就看到了真实的场景。猪场老板王强告诉笔者:“猪住楼房易通风散热;吃自配绿色饲料,符合标准化要求;耳朵上戴的是‘正良’牌商标。这些讲究‘吃、住、戴’的无公害生猪比一般生猪出售价格每公斤要高出1元左右。”

    生猪住楼房,吃着绿色粮,耳朵戴“正良”,这是近几年正阳生猪才开始享受的特别“待遇”。1999年,正阳生猪被列入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后,该县及时制定了《正阳县优良生猪规模饲养技术规程》,对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及养殖基地推行标准化管理。正阳县养猪行业协会于2001年为生猪注册了“正良”牌商标。县畜牧、外贸、质监等主管部门挑选技术骨干分包各养殖基地和养殖专业村。通过技术指导,养猪场(户)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对猪场及场内设施进行标准化改建,养猪户对饲料的使用、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严格把关,保证让猪吃符合标准的绿色饲料,住清洁卫生的猪舍。如今,全县生猪均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还分别为商品猪和种猪注册了“正良”、“诸美”、“正龙”牌商标。

    黄牛大乡“借”黄牛

    年出栏近2万头黄牛的大乡,竟喂不“饱”自己的黄牛交易市场,“借”来外地牛让其在里面唱“主角”。这样的怪事出现在该县油坊店乡。

    油坊店乡的黄牛在市场上短缺,是因为3个黄牛交易市场“消化”能量大的缘故。2000年,这个乡的黄牛交易市场只有1个,而且处于半瘫痪状态,当地的黄牛往往拉到新蔡的韩集、安徽的临泉等集镇上销售,“卖牛难”极大地挫伤了群众养牛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现状,该乡规划了3个黄牛市场,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组织工商所、畜牧站、企业等部门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研,制定了一系列发展黄牛市场的优惠政策。黄牛市场很快由弱小发展到强大,吸引本县及商水、阜阳等地农户和120余名黄牛经纪人来这里进行交易,使黄牛日成交量达到11吨,成交额82万元。去年,全乡黄牛出栏近2万头,而全年交易量5万多头,“借”外地黄牛3万多头。

    “保险箱”里养白鹅

    “这几百只鹅是乡干部‘借’给俺的,从买到卖,乡政府全包了,俺养鹅就像进了‘保险箱’一样,没有一点风险,只管拿钱。”在该县大林乡姚庄村养鹅大户陈万龙的家里,他指着鹅圈里的白鹅高兴地告诉笔者。

    为利用地处淮河岸边的自然优势,引导农户养鹅致富,该乡动员乡、村干部出资,从乡良种鹅繁育基地购买鹅苗,提供给所扶持的农户喂养,款项待鹅长成出售后从卖鹅款里返还。乡养鹅办公室组织专家、畜医师对农户饲养的鹅苗及成鹅进行小鹅瘟、禽霍乱等主要疫病的预防治疗。对农户养出的成品鹅,乡政府利用电脑上网发布成鹅销售信息,鼓励农户与承包乡良种鹅繁育基地的个体商签订成鹅包销合同,在市场低迷时,以不低于每公斤6元的保护价收购群众的成鹅。如今,该乡已有5万只“保险”白鹅被群众“借”走喂养,养鹅户增加到1000多户,今年销售成鹅将超过10万只,户均可增收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