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奶业市场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5-19
     中国奶业的平台最终要回归到一个焦点,这就是市场。本人虽与中国奶业打交道或接触了七、八年,但毕竟不是一个投资者,也不是生意人,连一天在商场都末打滚过,是一个地道的市场局外人。然而,让这样一个局外人来谈中国奶业的市场问题,实在是资格的缺失,我只好用第三只眼睛来审视中国的奶业市场问题了。那么,中国的奶业市场目前到底是一个样什么样的状况?它的发展成熟程度如何?市场容量有多大?市场空间是多少?它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发展阻力是什么?制肘它发展的一些和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发展瓶又在何处?有这么多的疑惑,答案何在?笔者认为,制约中国奶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中国奶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不在于加工能力,不在于奶源生产,不在于包装材料供应,不在于运力不足或流通不畅,而在于牛奶的消费和市场培育这一环节。笔者在本文中拟通过对中国奶业的发展与市场状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旨在揭示目前中国奶业的问题焦点所在和试图寻找出破解与突破瓶颈的一些对策与措施。

    一、中国奶业及市场基本概况

    为使大家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奶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现将中国奶业的一些基本情况作大致介绍:

    自上一世纪末以来,中国的奶业虽然已进入到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且近四、五年来奶业增长指数都保持两位数以上,奶牛存栏量、总产奶量和人均占奶量等几大指标的增幅都在20%左右。中国奶业发展有这样的惊人成就,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奶业外部的资金投入和人们对牛奶的逐步认可。奶业是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发展得最快的一个产业。但是,至目前为止,它仍是一个弱质产业。就总体规模和总量而言,它与13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的需求,还是相差甚远;就发展态势而言,也不见得像此前的一些专家所预言的那种结果出现井喷式的狂风暴风般的发展行情,近一、二年来的快速发展势头已有所减缓;就投资经营者而言,通过奶业而获得像房地产那的暴利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投资回报和利润空间已有迹象表明已在明显的下跌与缩少;另还有迹象表明,两年前由笔者所提出过的中国奶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经济泡沬的观点,现在已有一些现象与证据所佐证。例如,奶源生产基地过于集中而导致产品销售半经超出最适宜范围而使成本增高;重复建设、加工设备与能力过剩或闲置;局部地区或某一企业奶源过剩;市场培育与消费购买力滞后;相当企业多年来连年亏损,亏损面在不断扩大;产品认可度萎缩、下降;全国一哄而上大办奶业,个别企业已在这一轮的快速发展中被淘汰,奶业危机己不同程度产生如此种种。上述这些状况我们把它视作为中国奶业一片“大好形势和辉煌发展”的另一个侧面,这正是我们中国奶业发展中所存在着的一些不健康的制约因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和有存在不和谐的声音?这是因为中国奶业发展仍然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这是我们未能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办事所导致的结果,这是中国奶业在发展中受到制约因素所产生的结果。

    据中国奶协<<中国奶业年鉴>>统计数据表明,至2004年年末,中国的奶牛总存栏量为1062.9万头,这在中国奶业历史上是头一次突破1千万头大关。如果按人群拥有奶牛头数的公式计算,我们已从2002年的每186人拥有1头奶牛提高到每130人就拥有1头奶牛的水平,而美国的水平是每28个人就拥有1头奶牛,相比之下我们还差甚远。2004年全国奶类总产量为2368.9万吨,其中牛奶占2253.6万吨,国民人均年占奶量已达到18.33公斤。城市居民人均鲜奶消费量为18.8公斤、酸牛奶消费量为12.85公斤、奶粉消费量为0.51公斤,折算合计人均奶品总消费量已达到36.24公斤,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沈阳、深圳、成都、哈尔宾、大连等这些大城市的居民液态奶人均消费都超过了35公斤。2004年全国液态奶总量为806.9万吨,约占乳品加工总量的40%左右,干奶制品(含奶粉)为142.4万吨,约占乳品加工总量的60%左右(按1:9还原比例计算),全国的乳制品工业生产总产值为663亿元。就消费格局而言,以城市为主要消费区并成为消费中心这个格局没有改变;以青少年和婴幼儿为消费主流和消费主体,这种事实也根本没有发生变化;牛奶产品的人群渗透率(或称为实际饮用率)在城市约为35-40%左右,而在农村约在5-10%左右;按绝对值计算,全国实际的饮用牛奶人数大约只有2.5亿至3亿人左右,而这一部分饮奶一族人群,他们的年人均饮用奶已接近世界的人均饮奶水平,约为90公斤左右,发达国家的人均饮奶水平都在200公斤以上。

    在奶产品市场流通与营销方面,去年和今年的市场压力相当大。火暴的价格战连绵不断,变相促销、降价出售卖者心痛,买者亦心寒,因为牛奶比矿泉水贱卖。价格大战和广告大战已经成为企业吆喝、标显自己存在和吸引人们眼球的生存手段。作为生产企业来说,打价格战等这些营销手法和手段,他们从心底里是很不想使用它的,也明知这对自己企业本身或整个行业都是没有多少益处的,但是他们实在是在很无奈的情形下才被迫使用出来。这有何法子?这边原材料如糖、纸材包装及其它附加物等都在涨价,那边内部对产品的终端成本过高的死结又没有多少办法将其化解,结果企业难免就会被牵入一个困境怪圈。今年进入开春后,不但纸材包装供应商在提价,液态奶阵营中的一些企业也就免不了打破多年未提价的底线,如北京三元的巴氏消毒鲜奶就突破了价格这一道防线率先提价。连第一阵容中蒙牛的个别产品也被迫跟风提价。不但液态奶在提,奶粉也在提,甚至是连一些“洋奶粉”及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也不得不提价。当然提价的涨幅一般在3-5%左右,在行业看来还算是个微调而已。但这已足以说明了生产企业的确是在遇到了很大的市场压力底下才选择走这一步险招的。此前的伊利五高管人员涉嫌挪用公款一案,其背后也折射出市场竞争与企业生存的巨大压力。要不然,像郑俊怀创业经商这么多年的精英老将,他会轻易拿自己的前途来赌一把MBO吗?据香港的一位投资分析专家在对此事进行分析时认为,郑俊怀行走这一险招,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受到了他的竞争对手蒙牛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份额的掠夺与扩张这一竞争压力底下才险行MBO的。市场压力有多大?大到使人失去理智和理性。

    在行业与产品的信用方面,从去年至今年已出现劣质奶品、“大头奶粉”、“不是牛奶的牛奶 ”、“蒙人”假牛奶等在市场上流通销售,且这些劣质、假奶品直接伤害人的健康的事实已经发生。例如:“蒙人牛奶”原只是在山东东北三省等地区被发现有生产和销售,但在前一段时间,在北京市场已见到了它的踪影。在山东,假牛奶、劣质牛奶公然在市场超脱若然摆架上市出售,而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的好牛奶却被踢出局拒之门外。自从这些“假牛奶”、“大头奶粉”、劣质奶品上街入市后,已使人们对奶产品和奶业行业产生了一定恐惧心理和不信任感。也就是说奶业的信用危机已经产生和存在。人们对奶业行业和奶产品带有这种阴影和不信任,那么,他们就不会放开地、放心地去消费牛奶,这就会由此而影响和阻碍我们的奶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受国家政策干预与影响方面,2004年5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同年8月,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又出版发行了一本作为<<通则>>的具体条文内容的详尽释义并被指定为食品标签国家标准贯宣教材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该<<指南>>的出台,对中国奶牛养殖业来说,忧如一梅重型炸弹。因为<<指南>>中规定了凡是经过热加工的食品就不准称“鲜”,包括巴氏消毒牛奶也不得称“鲜”,即人们所称的“禁鲜令”。就是指这一份文件的规定,这一标准和政策规定的出台,将使数百万奶农陷入困境,同时,它也触犯了消费者知情权。故此,它立即遭到了全国各省市奶协的强烈反对。该<<指南>>虽暂未生效(原定至2005年10月1日起才实施),但奶农已被它所吓倒,他们担心今后的鲜牛奶销路有问题或者价格会受到影响而下跌,因此,他们从去年年底开起就已经提前卖牛。一纸“禁鲜令”,已将整个中国奶业所震撼。时至目前,此事仍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调。到底是禁鲜还是准标鲜,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协调、研究中。对禁“鲜”

    事件的发生及其背景与经过,笔者本人已在上周“五一”长假期间将其整理出5万多字题为<<中国牛奶禁鲜内幕实录>>的备忘录。现在全国广大的奶农和消费者以及奶协,他们都在共同祈盼着和希望国家高层决策部门能废除或修改<<指南>>,使他们的权益得到保护。

    在广东和广州的奶业发展状况方面,就广东省的奶业资源或某部分总量而言,有某单项指标方面较大的发展。例如,产品的市场吞吐、吸吮能力和产品的总加工生产能力,以及市场的培育发展成熟程度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业绩。近一、两年加工生产能力增幅比较大,几乎达到40%,奶产品的生产加工总量增长也较大。广州达能的单一酸牛奶产品年销售总额已超过2亿元以上,美赞臣也是单一生产奶粉的企业,年销售总额也超过10亿元,广州益力多同样是单一产品生产企业,其产品乳酸菌益力多每天的销售量已超过30万瓶。广州的人均年消费牛奶指数也有较大的提升,广州和全广东的学生奶发展得比较平稳和已具一定的规模,现在全省每天已有100万的学生在饮用。在奶牛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广州市内和深圳私人部分的约6000多头奶牛,已顺利异地搬迁到从化、增城、清远、惠州、博罗等地区饲养,800头以上的新牛场建有3个。但是全省的奶牛总存栏量有所下降。在奶源价格方面,深圳晨光、广东燕塘等企业的收奶价今年比以往每吨有100至200元的跌价。奶农和乳品企业的利润空间已开始明显减少和萎缩。总体上,整个奶品市场还算趋于平稳。

    二、中国奶业及市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纵观近几年来的中国奶业发展景况,从总体上评价,我认为还是属于基本健康发展的。其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第二、总体上和总量上还是得到了一定的规模壮大;第三、虽然进行了一至两轮的奶业资源大整合,但在整合期间未见有一大批中小奶业企业关门或消失,反而培育壮大产生了好几个大奶业集团;第四、吸纳了相当巨额外部资本的投入;第五,“倒奶”只是个别地区的局部现象。但是,我所说的这个“健康”发展,并不意味着已达到适度和有序的程度。我们在评价中国奶业的发展时,要用辨证的观点去看问题,既要看到它的成绩与发展,也要着到它的不足一面。特别是对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更应该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奶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我简单地归纳起来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1、名称及标识不规范。例如,一些乳酸奶品或乳酸饮料,以酸牛奶来冠名,有些产品故意在包装盒上将“乳酸奶”三个字标示得大大的非常显眼,而将“饮料”或“饮品”两个字缩少了好几或者用颜色来虚化,有意让消费者在选购时发生视觉错觉而误认为是真的酸牛奶,这些“视觉陷井”其误导性非常强。我们产品现在正缺乏一个既能表述产品的真实属性,又能简明扼要易辨易记的产品标识。例如,给巴氏奶标上一个“鲜”字标识,还有给还原奶标注一个“ 再造奶”的标记等等。

    2、在产品的推销上,有概念抄作之嫌。例如,一些企业利用把牛奶中生物有机水分抽走了进行所谓的“浓缩”,又如往牛奶故意添加一些香精、增稠济等添加济,而使牛奶显得更香更浓一些,并以此取名为“特浓奶”。又有一些企业,针对人们缺钙需要补钙的特殊消费心理,往牛奶里人为地加入一些钙,有良心者会给你加入一些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生物、活性钙类,丧失良心者,他就往牛奶加入一些化学的、非生物活性的钙源并冠以一个非常好听冠冕堂煌的名字,叫做“高钙奶”,它非常具有吸引性。还有,有个别企业还会利用一些加工工艺来进行商业炒作。例如,大夸特夸“闪蒸”工艺并作为一个大买点。恕不知,这种加工工艺和手法,在全世界的乳产品加工中,乃至乳品加工的法典中,人家都是不主张使用这种加工方法的,而我们有些人则将这个作为产品的看家法宝。

    

    3、产品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正品受到劣品干扰与排挤。前两个月,在山东省的一次全省性的工商打假行动

    中,工商执法部门一次清查收缴的假牛奶就有2.8万多盒/(袋)。据那里的同行透露,当地在打假清查行动前有一、二百家造假奶品企业,而当地的正规的大企业的产品则进不了商店出售,而商店里面堆满的都是劣质的假牛奶,经销商如做正规厂家正规产品,一箱牛奶只能赚取1元的利润。而卖假牛奶、劣质牛奶则可多赚7至8元的利润。在利益驱使下,他们已把基本的行业道德丧尽。这已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并把一部分的消费者引入了错误的消费。

    4、一些企业,存在着“唯我独尊揽天下”的经营思想。有个别的企业老是想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资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等优势来统揽全国市场。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有人多年来老是主动挑起价格战的烽火。在全国范围多个区域策划、发动、挑起价格战,以此来蚕食市场,甚至想通过和利用这样的手法将那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虾兵蟹将小企业拼下去,将它们赶入绝境。关于这一点,比如在奶粉这一块,己经有人放出狂言,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全国的地方性小企业小品牌赶出局或吃掉。这种用“霸气”来统帅市场的大浪淘沙法的确令很大部份的小企业或实力根基不强的企业感到心惊胆颤而死死在艰辛地招架和支撑着,他们活得相当累。中国的奶业市场,有那么三、几个这样的企业在搅局的话,当然对整体的市场培育不利,并且容易误入无序的竞争泥潭当中。

    5、人们对牛奶的消费仍存在着一些误区或偏见,从而抑制着牛奶市场的发展。由于传统的饮食和消费习惯,中国人十有八九不饮奶,(而外国人则是十有八九不饮茶)。本来这种不爱好饮奶的饮食习惯已大大地影响到“饮奶一族”的扩大与发展。而在我们的国民中,至今仍然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牛奶产生一些偏见或误区。例如:饮奶要饮香浓的,越香越浓营养就越好越丰富;又如,饮牛奶,容易使人身体发胖变肥,会影响纤体;再者,饮牛奶,易上火(热气),牛奶是咽喉病痛的杀手和祸害;还有许多人认为饮用牛奶容易导致拉肚子和肚痛;不正确地饮用牛奶,在需要补钙时,不选牛奶。我认为上述这些都是对“全民饮奶”的培养很不利的,它抑制了牛奶消费市场的发展。

    6、一哄而上,大办奶业,重复建设,粗加工,浪费资源严重。我们中国人在经济建设方面,还有一个坏习惯没有改掉,那就是凡事都喜好“一哄而上”。回顾这几年的奶业发展,也同样存在着一哄而上的现象,来一个全国大办奶业。例如,在部分地区当地政府高额补购买牛政策的影响下,有人已把奶牛的价格炒到2万多元一头。内地没有牛卖,就跑到国外去买,光去年一年我国仅从澳大利亚一国的进口奶牛就多达12万头。在乳品加工方面也一样,一些企业盲目乱上新的生产线,有的地区范围不大,但却是乳品加工厂林立。大密度地重复建设,结果导致企业投资过重,加工能力过剩和设备闲置。

    奶业的发展和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上面所提及到的那几点,上面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或化解,这很有必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与研究,问题只有化解了,才能转为动力,才能转为潜能,我们的奶业事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7、国民对牛奶的消费购买力低下,一般而言,牛奶消费占食品消费5%不到。这种消费偏差,直接影响了牛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三、中国奶业与市存在问题分析

    要顺利发展好一个产业,要具备许多的条件。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说法来讲,叫做不能缺“天时地利人和”。按时下较时髦说法,既需软硬件兼备。就奶业来说,所谓的硬件是指对奶业的投入和基础,奶源生产基地建设,乳品生产加工先进工艺与设备、产品包装与运输,产品质量监控与检测等这些要件的组合。所谓的软件是指奶业发展与生存的氛围,牛奶消费意识、市场因素等这些要件。即使是具备了上述这些软、硬件也未必将它较好地发展起来。因为,这当中还存在着这些条件这些因素你是否完全利用好的问题,存在着一些外部的制约因素问题,甚至是存在着一些人为的因素问题。要真正能做到“天地人和”合一,这个产业才能具备发展的保障。在我们的奶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这是肯定的,而且是多方面的。而本人认为,这当中所存在的最突出的最大的制约因素,往往正是我们奶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之处。关于中国奶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前两年,一个旅居美国已十年八年的对中国奶业尚有研究的老教授在返回上海探亲时,被我们的一个记者采方访他,这位老专家在谈到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和最大的瓶颈问题时,认为中国的奶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及瓶颈在于奶源的生产。他的这一观点,在国内已得到相当多人的认同。当然,国内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是在于资金的投入;也有一部份人认为是在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对牛奶的不了解;再有一部份人认为是在于产品的单一,可供选择性不多,包装落后,缺乏眼球吸引力;甚至还有人认为受制于我国奶源资源的分布不尽合理或欠政府的科学消费引导;甚至有人怀疑和认为我们的加工能力,设备的先进性或产品质量监测与安全性的滞后等等。众说云云, 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理论与现实依据。而事实上,这些制约因素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依笔者之见,阻碍和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在这些制约因素中起主导地位的或者说最为主要的因素,并不是上面所说的全部,也不在其中的一项。而中国奶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同时又是中国奶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在于牛奶的消费即市场的培育这一环节上。为会么这么说。我的理由根据是:

    第一,在整个奶业链上的上、下游中,消费与市场是处水龙头开关的重要中枢部位,这个开关是“拨一发动全身”之关健作用。如果这个开关被开启,上、下游都流畅,就能带动和拉动与奶业相关的所有产业的发展。包括饲料牧草种业、奶牛饲养业、机械设备制造业、乳品加工业、运输业、添加剂、纸材包装、原料供给这类商业的发展。如果消费与市场这一道环节消化不良甚至是肠梗塞,上述生产链中所有环节中的相配套产品的生产速度、生产量就要放慢,甚至必要时会被“卡壳”,甚至会导致进入“休克状态”。市场经济的法则告诉我们,只要有消费,才能有市场,只要有市场,才能有生产的需求。消费越大,市场容量就越大,生产的需求就越大。市场需求与生产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有人说,发展中国奶业首抓奶源生产才最为重要。那么,我们可否用逆向思维来想一下,若然奶源生产才是最重要的话,那么,如果中国全发动几亿农民多养牛,使奶源来一个井喷式的跳远式的发展,有那么多的牛奶,如缺人的消费,这些牛奶就得倒掉流成河。消费这一环节对其他环节的反铺性和相助性非常强。

    第二,奶源生产,乳品加工等其它方面是可以通过加大、加快投入而使它发生突变,使之达到目标需求的,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可以很快办得到和办妥的,只要有钱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市场的培育,涉及到人的消费,涉及到人的消费选择,涉及到人的观念转变与取向。而改变人的这一切,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要使人养成一种饮奶习惯,并不是三几天时间就能做到的事,也不可能通过花很多的钱就能达到目。

    第三,以我国现有的在奶源生产与乳品加工上的能力,已具一定的生产规模,其抑制性和制约程度应该不是很强,但在牛奶消费与市场方面,则是最为薄弱的地方,13亿人口当中,只有3亿人在消费牛奶,且消费量也不是很高,市场和消费的制肘性非常明显,破解的求欲性既急需也必然。

    四、中国奶业发展瓶颈对策研究

    关于破解阻碍中国奶业发展瓶颈问题的一些对策,我们是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以抓宣传入手为先,开启牛奶消费的大门。

    基于消费和市场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本人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适宜采取一些综合的办法来破解。也就是说,需要施于多元的措施才能达到“众柴火旺”。然而,我们所制定的解决办法与采取的对策的切入点,应找准和落实在最为重要的“使人认识接受牛奶”这一基点上。而要达到和实现这一目的,关键的焦点又要落实在牛奶知识的宣传和科学的消费引导这一基本点上。因为,在我们的人群中,还有许多的人们还不那么了解奶业与牛奶,对牛奶常识十分陌生。人们对任何事情,只要了解了它,认识了它,才能不拒绝它、认可它,最后才会逐步地接受它。所以,多做牛奶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和非常重要的事情和关健的一环。他不了解不认识牛奶,当然就不会很主动地去消费牛奶。要实现使人们从不了解牛奶到他要饮牛奶这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从宣传方面入手,要首先从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和“无知”入手,让他们知道牛奶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它是一些非常有营养的东西,是人体必需和最易吸收的营养品和普通的食物。要让人们了解它的属性,饮牛奶不会给人体带来任何的负作用或有损健康,。要让人们人普遍知道牛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通的但又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不可少缺的一种食物。我认为,加大对牛奶宣传的力度和深度,是培育牛奶消费市场最为有效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渠道。

    第二、做到多科学引导牛奶消费。人们的现代消费观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满足自已的需求和选择自己认为最为合适或最喜欢又有使用、观赏价值的东西,二是跟着消费朝流走和跟着广告引导走,也就是说自己的购买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跟随人家的导向走的。生产厂家特别是一些专家怎么引导你消费,你就怎样跟着人家的引导去消费。我认为这种引导一定要科学,因为引导也存在着正确引导和误导的问题。例如对满足人们对补钙的需求问题,有许多的消费者就被一些厂家的广告误导了,认为补钙,钙片的钙含量为高密度,容易满足自己钙的需求,所以宁顾花百多元买一瓶的所谓高钙片来补钙,也不选择身边即经济含钙量又高且又易为人体所吸收的牛奶中的奶源。甚至相当一大部分人,特别是南方的广东人,认为补钙只能从猪骨老火靓汤中补给。恕不知,我们的营养专家曾经做过实验,广东人的骨类老火靓汤虽然熬了几个小时,但汤中真正的钙含量不多,25碗老火汤中的含钙量还不如一杯牛奶的含钙量。补钙靠老火汤来补,从食钙片中来补,这就是典型的步入补钙误区,也是被误导消费的一种。还有在食品饮品饮料消费者中,有许多人宁愿一次一餐花费二、三十元到麦当劳去“享受”三高(高热能、高脂肪、高糖)待遇,或者多偏重于或首选于可口可乐、汽水、健力宝等一类碳酸饮料饮品,也不光顾牛奶。类似上述这些消费者的消费,我认为就不是最科学的消费,而且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缺失了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消费指导和引导。因此,我们的牛奶专家、营养专家们也应该对此作深刻的反省,反省一下,我们在这方面是否未给消费者提供足够的有效的实用性指导性强的消费指引与信息。在此,我呼吁和希望我们的专家们今后应多为此多作点社会贡献,多提倡多引导多消费牛奶。

    第三、强调奶产品的多元性。目前在全球的牛奶产品开发方面已经走向多元化,产品琳琅满目,丰富繁多,成熟的产品已多至几百种,已经基本满足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的多样性选择的需求。但纵观我们国内,其牛奶产品趋于单一,品种不多,品种种类只是国外的20%左右,消费者的可供选择性不强、不多。例如,在澳大利亚,一种专门向饮用牛奶不适症(又称牛奶不耐症)的消费者生产供应的牛奶,这种牛奶能让这部分消费者在饮奶后不会感到肚子不适(肚泻、肚涨、肚痛等)。它是一种专门脱乳糖的牛奶产品,这种产品,在两年前就已研发出来和投入了批量生产。又例如,在利乐总部所在地瑞典这个国家,有一种牛奶含量占60%、果汁占40%且含气体的叫二氧化碳牛奶亦在去年研发成功。这种最新产品很可能会在今后一、两年内被引入到我国生产。我认为,那一家企业先获得第一开发生产权,谁就能获得中国目前奶品市场的最大潜能和市场的最高抢占率。这个产品的特点,就是把喜欢饮汽水碳酸饮料的这一部分消费者吸引过来消费牛奶,他们在饮用果汁和二氧化碳产品的过程中已把牛奶都一并饮进去和消费进去了。此种牛奶有一种很特殊的风味,类似餐饮奶,老少皆宜,应该是最大的市场卖点,现在国内已有三、五家企业对此感兴趣。还有一些保健功能强的功能性免疫牛奶和适宜给糖尿病人饮用的牛奶,如此等等新产品,在国外已经成功地甚至是很成熟地得到开发与利用。我们的牛奶产品开发也应朝向这一个方向发展,要寻找准突破口。今后的市场竞争,是谁掌握了多功能型的新异产品,谁才有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和话事权。

    第四、尽量拓宽扩阔市场面和消费面。现在我们的奶品市场面和消费者的消费面还是比较窄的,在这两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就消费者而言,老人消费群体就很值得去拓展和开发的一个市场。因为这个老年人群体由于我们的国情,使他们的断奶期过长,而相当一部分人缺乏饮用牛奶的习惯,牛奶不适症的比率在他们当中相当高。而这部分老人现在已经退休了,生活也比过去好了许多,他们有饮牛奶的需求与必要(多为严重缺钙,故易倒至易骨折和周身骨关节痛),如果我们的专家对他们施于科学的引导,慢慢地帮助他们能适应牛奶的反射,而将他们培养成为一名饮奶一族,这个市场的容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市场无量。又例如白领阶层市场、学生奶市场等市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学生奶市场来说,全国共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目前全国的学生奶饮用人数还不到1%,如果这个市场做好了,对中国奶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是一个天文数字级的容量市场。再者,就个人消费量而言,现在我们的专家主张1人每天饮1杯奶。在我个人看来,这种宣传和引导不太正确,容易使消费者错误地理解为1人一天只饮1杯奶就足够了。我认为,在城市和有条件有能力的牛奶消费者,不要受限于一天只饮一杯奶,按人体需求量来说,一个人一天饮如二、三次或2至3杯牛奶也是合宜的,不存在超量的问题,但到底要饮多少才合适,关键一条,就得因人而异。那么我们的专家为什么在宣传和引导消费牛奶的时期,不提倡一天饮二、三次和饮两杯奶呢?如果每人每天多饮一杯奶,市场的容量也就扩容了一倍。

    第五、要切实加大对牛奶的宣传力度,密度和深度(简称“三度思维”拓展)。我早在二、三年前就曾提出过这样的一个观点,就是“牛奶的出路在于宣传”。宣传是打开牛奶消费的钥匙和通道。为什么要通过宣传来促进牛奶的消费?这主要是我们的普通市民普遍没有养成饮奶的习惯,普遍缺乏对牛奶知识的了解。那么,你要让他们来消费你的牛奶,你就得想办法告诉他们什么是牛奶,牛奶是一种什么属性的食品,是归营养品,是归饮品,还是归属食品?为什么要饮牛奶?饮牛奶有什么好处和回报?饮一种牛奶好一点?饮奶该注意一些什么?即使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对市民百姓来说,十有八、九的人都是比较模糊不清的。要使百姓了解、认识、认知牛奶,就得做宣传,通过宣传这座桥梁来将市民转为一个消费者,并将他们与牛奶市场对接起来。只有当市民接受了牛奶的这个概念之后,他们才会从大脑中产生想消费牛奶的裕望。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得开启、动用一切宣传渠道和手段,从广度、深度和密度上组织和加大对牛奶的宣传。具体的宣传办法可包括政府安排公益性宣传(包括公益广告),行业、奶协组织专家咨询,组织论坛,入社区发放牛奶宣传资料,开展国际牛奶日、营养日宣传活动等等。多讲多宣传,市民天天都经常接到大量的牛奶信息,久而久之,无形中他也会有一天可能成为一个“无病也成医”的饮奶一族。

    结束语:

    阻碍奶业发展的瓶颈在于消费在于市场,而消费与市场的关健点在于宣传和市场的培育。只要我们抓准了这个牛鼻子,将这个通关性的水龙头顺畅地打开以后,瓶颈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