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5-13
    (一)加强对畜牧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一是认真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性畜牧业生产。通过规划、协调、服务、示范的作用,优化畜牧业资源配置,形成区域性商品生产。二是加强畜牧业法制管理,依法治牧,按照国家颁布的《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进一步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随着畜产品买方市场的到来,畜牧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食粮畜禽数量偏高,市场基本饱和,价格波动较大;另一方面是食草畜禽多年来价格一直坚挺,但生产潜力并没得到充分挖掘。畜产品的现实比较优势指标为:牛0.34、羊0.14、猪4.39.鲜肉冷冻肉1.23、于咸肉熏肉0.24、罐头肉肉制品1.99。从进口替代战略思路看,应发展牛和羊等草食性畜产品(牛宝俊,1999)。其次,我国牧区草食性畜牧业因草原退化,其提供的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50年代的20%下降到1997年的5%—6%。因而在农区发展草食性牧产品以调整肉食结构至关重要。最后,我国人地矛盾较为突出,从长期来看,居民粮食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存在一个缺口。从畜产品所要求的配合饲料来看,粮食所占比例因饲料类型而异,猪饲料中占60%,蛋鸡饲料中占60%,肉鸡饲料中占70%,牛、羊饲料中占40%。因而选择草食性畜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发展畜牧业的目标是:以稳定猪、鸡等食粮畜禽生产,不断提高出栏率、个体产量和产品质量;充分利用本地饲料资源和土地资源,积极种植牧草饲料,大力发展牛、羊、兔、佛等食草畜禽生产,逐步建立起高产、高效节粮的畜牧业生产结构。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发展珍稀特种动物养殖,使其逐步形成符合市场行情的畜牧业产业结构。

    (三)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发达国家动物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在动物养殖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其在科学研究和动物养殖业生产的组织实施方面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1)从品种和饲养过程入手,一方面培养适合本来市场需要的抗病的高产品种,另一方面提高现有品种的生产力,增加产品的数量。(2)从改进生产条件入手,不断改善饲养工艺,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3)从提高产品质量入手,增加优质产品和高新产品来源,提高经济效益。(4)从继续改良天然草场入手,提高草场单位面积产量,增大载畜量。我国可借鉴国外的经验,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培育新的名优产品。推广应用适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水平和肉类质量水平,增强“国肉”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抵御“洋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要强化畜禽良种意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猪、牛、羊杂交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尽快以优良品种取代低劣品种。广东省是我国发达省份,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进步,如目前广东省三元配套瘦肉型猪已占出栏猪的40%,改良型优质黄羽肉鸡、白羽良种鸡的良种覆盖率已达85%;肉鸭良种覆盖率达80%;但牛、羊的良种覆盖率较低,仅为5%左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动物保护工程建设目前国内外对肉类兽医卫生质量十分重视,对动物疫病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必须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力度,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要求的疾病防治制度和体系,消灭或控制国际贸易中明确加以限制的动物疫病,保证肉类有可靠的兽医卫生质量。为此,要抓好动物疫病预防体系、动物保护监督体系、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体系、重大动物疫病控制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建设好我国动物疫情测报中心,建立动物疫情信息网,配套完善省、市、县兽医诊断实验室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的设施,建立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测中心。重点做好畜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人畜共患疫病的防制工作,加强兽医卫生监督,规范种畜禽、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以及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保障人体健康。

    (五)加快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发展养殖业(猪、羊、牛等)生产水平上存在两种基本观点:其一认为千家万户的养殖模式生产效率低,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普及应用,形不成规模,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及时调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养殖业最终应走全盘规模化的道路。其二认为千家万户养殖业不能放弃。据资料显示,农户养猪用量仅为规模化养猪的112一213,其中饲料蛋白质的70%-80%来源于青粗饲料及农家饲料,虽然生产率不如规模化养殖业,但不依赖国家投入,可以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及农家饲料资源;既可以增肉、增收,又可以通过猪多一肥多一粮多的途径,节约化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维护可持续农业发展。

    综合目前的两种观点,养殖业产业化是目前畜牧业的最佳选择。从公司的角度看实现了养殖业的规模化,从农户的角度看充分利用了分散养殖的优势,从而提高畜牧业的竞争能力。因而养殖业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确定主导产业,创办龙头企业,建设商品基地,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辐射带动农户,形成产加销有机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体系,推进畜牧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l)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并重点给予扶持。(2)发挥基地作用,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引导广大农户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以建立畜禽商品生产基地,(3)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4)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加快专业化市场建设,搞活畜产品流通。(5)大力培育各种民营运销组织、运销大户,发挥他们在开拓市场,搞活产品流通中的作用。总之,只有把分散孤立的产、加、销连接成统一协调的产业链条,大大小小的产业链条共同面对“洋产品”的竞争与挑战,才能占领国内市场,扩大国际市场。

    (六)理顺饲料管理体制,加强饲料行业管理要贯彻落实《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把重点转移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卫生性上来,把褴用药物、重金属严重超标、不符合饲料行业管理标准和污染环境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产品驱除出饲料市场,保证养殖产品的卫生指标合格和人民身体健康。

    (七)实现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贸易管理一体化目前我国畜牧业管理存在着生产和贸易相互脱节问题,管生产的不了解市场,管贸易的又调控不了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产品出口和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的畜牧业将与世界市场接轨,相应地畜产品外贸管理体制也应该与世界接轨。我们应加快畜产品外贸体制的改革,打破行业部门界限,使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畜产品生产与贸易的一体化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支持畜牧业生产,而且也将大大提高畜产品对外竞争的整体实力,这对加快WTO框架下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