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技术关键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5-11
    加快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入世挑战,提高我国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都有重要意义。在疯牛病、二恶英、口蹄疫、禽流感、0157大肠杆菌中毒、“瘦肉精”等事件不断发生的今天,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2001年4月,农业部正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国际上保证食品安全,推行的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美国、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保证食品安全制定了种类繁多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监管制度。在美国,负责食品安全管理的机构就有三个: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农业部(USDA)和国家环境保护机构(EPA),凡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一律不允许上市销售;德国早在1879年就制定了“食品法”,目前实行的“食品法”包罗万象,所列条款多达几十万个;加拿大的食品检验相当严格;日本政府正对其“食品卫生法”进行全面修订,并决定成立由科学家、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独立对食品安全性进行评价。纵观国外安全食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推行“绿色食品”到今天开始向“有机食品”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作支撑,并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保证。同时还给我们一个信息,即所有食品及其原材料的安全性,将成为评定其商用价值和市场准入资格的重要指标和条件。

    “无公害食品”是对食品安全保证的最低标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针对当前我国农畜产品生产及其科技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是我国推行“绿色食品”不可不要的一个启动阶段。发展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在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影响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甚多,它涉及畜禽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产地环境、饲养管理、防疫、饲料使用、兽药使用等,为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农业部,四川、江苏等省(市)已先后出台了多个无公害畜产品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对提高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但要不断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下一步推行“绿色食品”奠定基础,并尽可能降低 “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尚有大量技术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开发。

    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动物疫病和畜禽产品中的药物(兽药、农药、激素、重金属…)残留,是直接危害畜禽产品(未经加工或初加工)质量安全性能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提高动物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开发和推广使用“绿色饲料产品”,控制畜禽疫病,则是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技术关键。

    一、提高动物机体抗病力:

    所谓“抗病力”主要是指动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抗逆性(即适应能力)和生活力的强弱,而不是指对某种疾病的特殊免疫力。提高畜禽抗逆行和生活力,在技术上可采用以下措施:

    1 在保证畜禽具有较高生产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对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具有较好适应力的品种(品系)用于商品生产;大力提倡利用本地畜禽良种的遗传资源,培育新的畜禽良种或配套品系。

    直接用于商品生产的仔畜(禽),应尽可能避免远距离调运。远距离运输容易引起畜禽机体产生“应激反应”,重者可引起畜禽死亡,轻者也会导致畜禽的生活力、对疫病的抵抗能力降低。

    2 科学利用生物杂种优势,提高畜禽的生活力。在商品畜禽生产中推行“杂种化”,开展品种间或品系间的两元杂交或三元杂交,不仅可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率,还可增强其生活力。杂种优势的利用,只有通过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的‘有效杂交组合’,才能产生杂种优势效应;优秀的畜禽配套系,是科学利用杂交优势的理想模式。利用配套系生产商品畜禽,在现代畜牧业中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3 为畜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圈舍清洁、干燥、空气新鲜、冬暖夏凉,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在相互平衡的状态(即健康状态),并充分保证动物的营养需要和饮水,以增强畜禽体质。

    4 在商品生产中,要逐步纠正为片面追求高产而对动物(如奶牛)实施“掠夺式”透支性生产的错误行为,确保畜禽健康。

    二、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绿色饲料产品”。

    畜禽产品中残留的对人类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抗生素、激素和农药,主要来自饲料和饲草。近20年来,随着我国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饲料添加剂(包含矿物质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类添加剂、激素和催肥类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畜禽的生产水平,使部分畜产品的品质(如调整瘦肉与脂肪的比例)得到改善,但同时出现了一些因滥用添加剂,造成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现象,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随着“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推行,上述物质(包含农药)将受到严格限制或被禁止。

    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更离不开先进的饲料工业作支撑(有人认为只吃草吃粮食的动物产品,就是“无公害”或“绿色”畜产品。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是不现时的)。推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内外现有的“绿色饲料产品”,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酸化剂、低聚糖、糖帖素、防霉剂、中草药、大蒜素及优质、污染少的牧草产品如紫花苜蓿等。同时,要加大新一代高效、安全的添加剂替代产品的开发力度。

    三、强化动物保健与防疫措施。

    在直接危及人类食品安全的药物残留和动物疫病两大主要问题中,动物疫病越来越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注和重视。因为控制药物残留超标,相对比较容易,已有不少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畜禽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了规范,且达标的可行性大,成本低;而在我国现行畜牧生产模式(以家庭分散饲养为主,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的条件下,完全控制动物疫病的爆发和传播,从技术上讲尚存在较大困难。一旦出现重大疫情,其经济损失和对国内外市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最近,美国出现了一头患‘疯牛病’的牛,很快,美国牛肉的国际销售市场便丧失了90%。

    当前,控制动物疫病,保食品安全,除各级政府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正在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兽医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兽防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强化应对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的突发措施及组织技术研发外,广大畜禽养殖场、专业大户,也应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畜禽疫病流行,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降低畜禽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

    1认真执行有关动物防疫的法律法规,严格本场的兽医防疫制度。

    2 生产场地的选择,要远离“三废”、医院、居民聚居区和交通要道。

    3 不要从“疫区”和正在流行传染病的场、户,引进种畜禽和作商品生产用的仔畜(禽);从国外引种必须经过严格的兽医检疫。

    4主要传染病的预防,应优先使用疫苗。所用疫苗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的规定。必须坚持“对症用药”,不准随意使用、滥用抗生素药,尤其是牛、羊、兔等草食家畜。

    5 为提高畜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减少药物残留,在商品生产中,应提倡及早淘汰体弱、有伤残的仔畜(禽),屏弃“全窝育肥法”;发现病畜或病禽一律淘汰,并作无害化处理,改变“见病就医”习惯做法。

     总之,“无公害畜产品”或“绿色畜产品”的生产,在不少环节上还期盼着技术的跨越,并呼唤全社会的参与、支持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