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5-09
     当代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在未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将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二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三是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发布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四是信息发布覆盖面逐步扩大。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发布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发布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发布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发布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五是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新阶段的爬坡时期,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农村繁荣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金农”工程被列为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项目,明确由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信息工作的开展,正在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步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三增”目标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的获取和服务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宏观决策和市场监管仍然缺乏有力的信息支撑,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目前,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以下主要困难:

    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从总体看,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目前,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县级和全国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部门尚未配置计算机。很多农业部门虽然建立了局域网,但不少地区存在着设备陈旧和应用软件缺乏的问题,同时运行经费等问题也制约着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信息服务的广泛开展和技术设备的充分利用。我国城市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9部,而农村普及率仅为6部,互联网用户中农林牧渔业用户仅占1.9%。初步统计,“九五”期间,全国省、地、县三级农业部门用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投资不足5亿元,仅相当于新建5公里高速公路的投资规模,信息硬件设施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信息化的需求。

    二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目前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同时,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尽合理。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各级政府部门难以及时集散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也使农户和企业的信息查询使用带来很大困难。农业部在进行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也是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

    三是信息发布渠道不畅。突出表现在:一是部分地市县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二是基层农业部门信息发布渠道少,媒体间在农业信息传播和发布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同时,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和用户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还没有起步,难以为监管主体和公众提供高效的网络化服务,尤其表现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市场监管方面,很难满足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

    四是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是部分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二是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三是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比例很低。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成效显著,问题突出,与形势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国家需要加快步伐,大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