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度成农产品净进口国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3-25
     新近出版的《半月谈》杂志刊登了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的文章《从贸易逆差看中国农产品走出去》。文章说,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高达55亿美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短短三年,中国已经从农产品出口国转变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

    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前8年中国平均每年农产品贸易顺差为43亿美元。

    据2004年前11个月的海关统计分析,中国农产品进口增幅大大超过出口增幅,其中出口额为20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5%;进口额为2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4.1%。农产品贸易因此由2003年同期顺差19.4亿美元转变为逆差51.8亿美元。

    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高额逆差的产生主要缘自三大农产品进出口数量的剧烈变动:一是谷物类,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2004年1-11月,中国谷物出口430.5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6.2%;谷物进口894.7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7倍。这一升一降直接导致谷物贸易由2003年同期净出口1615.9万吨转变为净进口464.3万吨。二是作为工业原料的棉花和糖。2004年1-11月,中国棉花出口为1.1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9.9%;棉花进口为192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倍。同期,中国糖出口与上年相比下降了36.7%,为6.2万吨;糖进口则增长了68%,达到118.3万吨。三是近年来出口快速增长的畜禽产品中,禽类产品的进出口发生了变化。2004年1-11月,中国禽类产品出口5.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4.9%;禽类产品进口1.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2.7%。

    分析人士认为,巨额贸易逆差突现是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内农产品供需形势所发生的变化是关键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孙东升博士认为,“农产品出现贸易逆差与中国粮食库存达到历史最低有直接关系”。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降到13年来的最低,约为4.306亿吨。同年,粮食库存也处于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甚至不足当年消费量的30%,比过去30年来59.4%的平均水平低约一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问题专家、长期从事农产品贸易研究的曾寅初表示,2003年粮食库存下降尽管远未危及到中国的粮食安全,但对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却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去年出现了两大“经济信号”。一是政府2004年初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粮食生产的措施,包括减免税收、对农民以现金方式进行直接补贴等。同时,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减少了主要农产品的出口配额,增加了刺激农产品进口的鼓励措施。二是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恢复性上涨,涨幅高达30-40%,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的担心。正是在上述“经济信号”的诱导下,政府和企业都积极应对,主动进口了大量粮食,从而使得2004年中国谷物进口量出现了超常规的大幅度增长。

    曾寅初认为,2004年中国棉花进口激增则主要是由于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将于2005年初全部取消,国内纺织企业纷纷看好由此带来的出口机遇。尽管2004年国内棉花丰产,但在“利好”因素推动下,纺织企业竞相增加棉花原料储备,国内市场仍然供不应求,企业只好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至于禽类产品进出口发生逆转,原因是去年初禽流感的爆发对中国禽肉出口带来的影响。

    不少专家认为, 2004年中国农产品供求形势所发生的变化多具有暂时性,农产品巨额贸易逆差不会持续到2005年。

    首先,2004年中国粮食生产已扭转了5年减产局面,粮食生产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目前一些粮食主产区已出现对粮价下跌的担忧。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和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2005年中国粮食供求预计将趋于均衡,不大可能再出现进口量的超常规增长。其次,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对中国棉花进口的拉动作用已得到释放,国内棉花价格正逐步趋于回落。不少纺织企业认识到,配额取消所带来的出口机遇实际上会比较有限,企业大规模储备棉花原料的热情正在迅速消退。因此,预计2005年中国棉花进口量将很难继续增长。最后,类似于禽流感的重大灾害事件在2005年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即便发生也难以对中国农产品整体出口形势造成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