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保护大熊猫精彩纷呈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3-21
     记者日前在2005年全国保护大熊猫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各地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保护、繁育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方面,都有自己的做法和经验,可谓精彩纷呈。

    四川卧龙:爱心饲养新尝试

    针对2004年大熊猫配种多而产仔低的情况,基于动物心理学方面的一种新尝试,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提出了“爱心饲养”大熊猫的观念。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王鹏彦副局长向记者介绍说,研究中心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大熊猫繁殖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配种率高而产仔率低的问题,尤其是2004年,产仔率明显偏低,而当时大熊猫的外部环境比如圈舍的建设、大熊猫的喂养等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是什么促使大熊猫的隐性流产呢?因此,研究中心就开始考虑是否大熊猫的心理因素所致,并在今年年初提出了“爱心饲养”的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总是把动物称为畜生,畜生如果用在人身上就是骂人的话,而且是非常恶劣的骂人的话。显然,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动物是低于人的,是与人不平等的。

    基于这样的文化定式,我们中国人对待动物的态度总是高高在上的。据说,在美国动物园里,饲养员总是以“good girl(好姑娘),good boy(好孩子)”来称呼他所饲养的动物。王鹏彦副局长说:“我们提出的‘爱心饲养’,就是希望饲养员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所饲养的大熊猫。比如我们要求饲养员每天至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坐在那里与熊猫交谈,或者把竹子一片一片地扯下来,送到大熊猫的嘴里,而不是像过去把竹子丢在地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饲养员和大熊猫之间建立一种亲切友好的关系,使大熊猫心理处在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中。”

    “另外,‘爱心饲养’还表现在扩大大熊猫的培训面上。”王鹏彦副局长告诉记者说,“过去,在四川卧龙,科技人员也培训大熊猫。只是培训的对象只限于一些生病的或者是怀孕哺乳的大熊猫,而提出‘爱心饲养’后,就要扩大培训面,做到使每一个大熊猫不需要打麻醉针就能安静地接受工作人员为它检查身体、输液或者是做B超等检查和治疗。”

    “过去对大熊猫的培训目的性很强,比如,有一只母熊猫生了仔后,幼仔一叫,母熊猫就跑到一边抱着脑袋不知所措。为了培养这只母熊猫育仔的本领,工作人员就把小熊猫的尿液、粪便等涂在一个毛绒玩具熊猫身上,拿给大熊猫让它抱着玩,使渐渐熟悉小熊猫的气味,此后再把小熊猫拿给母猫抱养。

    “而‘爱心饲养’对大熊猫的培训目的性就不是特别强,也就是说‘爱心饲养’对大熊猫的培训,重视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希望熊猫在饲养员的‘爱心饲养’过程中,心理上能够平和舒适,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受孕和繁殖的潜能。”

    “动物心理学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外媒体曾报道,澳洲有一个农民,总是为他养的绵羊播放轻音乐,所以他的羊产的羊毛质地就特别好。国内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是特别多。心理学本身就是个复杂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就连人的心理问题都很难解释清楚,更不用说动物心理学了。”王鹏彦副局长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比如往一个黑匣子里装东西,这个东西我们称它为爱心饲养,但至于能否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比如配种产仔率、成活率等能否提高,还有待于将来验证,这是一个尝试。”

    成都基地:大熊猫配种繁育有招数

    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在多年的大熊猫配种繁育方面可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2004年,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共有19只大熊猫参与了配种(不含国外参与繁殖的大熊猫),其中雄性大熊猫7只,雌性大熊猫12只,个体数量创基地历史新高。

    据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张志和主任介绍说,多年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饲育人员通过对大熊猫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掌握大熊猫的行为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精心为其挑选恋爱对象,适时把握雌雄大熊猫的发情高潮,并以多种方式对大熊猫进行“性教育”,使大熊猫的配种繁殖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大熊猫的发情配种期间,饲育、科研人员及时地收集了大熊猫的尿液,对大熊猫的发情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为大熊猫及时配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成功培育了两只种公猫:一是已年满13岁的大熊猫“科比”,另一个是刚成年的大熊猫“师师”。这使基地能自然交配的雄性大熊猫数量由3只(包括国外的永明)增加到5只,占成年雄性大熊猫(7只)的71.4%。这两只种公猫的培育成功不仅为种公猫的培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而且对成都大熊猫种群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张主任还向记者介绍说,配种工作只是大熊猫繁育的第一步。接下来全体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便立即投入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准备工作中,由于准备充分,大熊猫“二丫头”、“蜀庆”、“大双”、“蜀兰”、“奇缘”分别于2004年8月23日、26日、9月26日、10月21日、10月22日顺利产仔,共产5胎6仔。除“二丫头”发生难产,“大双”产下一对双胞胎死胎以外,其余3只幼仔全部成活,目前生长发育良好。

    2004年,针对大熊猫产仔时间距离较长,“蜀庆”初产,“蜀兰”首次带仔,“奇缘”所产幼仔初生重仅为68克等带来的众多育幼难题,基地科技人员和饲养员经过多次尝试,采取了种种措施,千方百计保证幼仔吃上初乳。为了充分利用和储备大熊猫的初乳资源,基地人员还首次尝试在非麻醉状态下对大熊猫“大双”产后(产后其仔为死胎)的初乳进行收集和储备。在挤奶时,科技人员冒着较大的风险,胆大心细,在充分保证动物和饲育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每天给“大双”挤奶,挤奶时间持续长达1个月,为幼猫储备了大量初乳,提高了幼仔成活率。目前3只幼仔生长发育良好,满月时体重已经达到正常标准,这也为今后解决不会自行哺乳的大熊猫育幼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由于大熊猫幼仔出生时体重较低,大熊猫大多不会育幼,因此在大熊猫繁殖育幼期间,科技人员不仅要对大熊猫的妊娠反应、育幼行为等进行认真观察,大熊猫产仔后,还要连续测定大熊猫幼仔的体温、吃奶量等。尤其是对幼仔吃奶量的测定,要准确测出在母熊猫处哺乳的熊猫幼仔每天的摄食量,从而为确定在人工育幼条件下幼仔补乳量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系列的工作虽然繁琐,但却是繁育大熊猫不可缺少的。再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大熊猫幼仔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良好的健康状况,大熊猫就在人们的关爱中一天天长大了。

    陕西秦岭:社区共建如火如荼

    秦岭大熊猫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群,数量较少。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修路、水电等基建的建设,大熊猫又被分隔成几个小种群,它所面临的生存威胁代表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问题: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猎、当地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与自然保护需求的矛盾冲突等,虽然这里被誉为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但是如果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的程度继续加深,秦岭大熊猫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为了切实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陕西秦岭发展社区共建项目取得了一定经验:根据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当地群众生存发展的需要,通过促进群众参与和利益共享,使周边群众从自然保护区的可能破坏者变成共同的管理者,把孤立的生态系统变成了开放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从而达到长期有效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理念逐步深化,社区共管已成为该区自然保护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本着“智力上开拓、技术上指导、经济上适当资助”的原则,佛坪自然保护区从各方面为当地社区着想,在改善基本生活设施的同时,逐步改变社区人员的依赖心理,从资金扶持过渡为技术扶持,积极扶持当地居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佛坪自然保护区与当地村组成立了“社区共管领导小组”和“社区共管委员会”等机构,大力推广高效农业、生态林业,指引当地社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社区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帮扶社区的同时,佛坪自然保护区还积极邀请社区参与到大熊猫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并共同成立了“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编制了《资源管理计划》,指导社区由高消耗、低收益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收益的利用方式,提高了社区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2003年,佛坪保护区与WWF达成共识,为保护区和社区争取到了山茱萸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和社区生态养峰两个生态经济发展项目,引进资金达到50余万元,进一步推动社区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了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双赢。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积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巡护检查为保障,积极开展综合治理,与毗邻单位社区开展联防护林,有效地保护了大熊猫的栖息地。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每年都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向社区群众、区内庙宇居住人员以及游客广泛深入地宣传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地为社区中小学校举办自然保护知识竞赛和生物多样性夏令营等活动,大大提高了社区群众和中小学生的保护意识。

    同时,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积极地开展与宗教人士的联合保护工作,将宗教人士结合到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加强自然资源和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此,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为蒿坪寺庙改造了照明电线路,为蒿坪寺、中山寺、大殿庙宇修建了节柴灶,为高山区的拔仙台、大爷海配备了液化汽灶,选择了中山寺、大殿为联合保护示范庙宇,聘请了部分庙宇住持为该区兼职护林员,保护区派出所为这些住庙人员做好安全保证,打击骚扰宗教人士的不法分子,查处盗窃宗教文物的案件。宗教人士通过教规教义,向宗教信徒们宣传自然保护的思想,他们还主动维护道路、清扫垃圾、巡护山林、举报案件等。通过联合保护,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壮大了自然保护的力量,宗教活动与自然保护得到协调发展。

    2003年以来,长青自然保护区与WWF合作发展“社区联合参与式保护项目”,具体包括资助社区改建节柴灶、资建粮食加工厂、农电改造、荒山造林与竹林改造、经济发展小额信贷等项目,帮助社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周边社区3个村建立了社区巡护队和反偷猎快速行动队,定期开展集体林巡护和反偷猎活动。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保护区与社区联合起来管理,社区参与保护,对集体林采取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模式进行管理。

    陕西秦岭的几个保护区对自然保护不是以牺牲当地群众的利益为代价,而是通过深入开展社区共管工作,打造了社区参与保护的平台,使保护区和社区群众的利益得到统一,促使当地村民自觉参与到保护区的自然保护中来,提高了社区参与保护的积极性,缓解了保护区与社区的对立情绪,促进了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缓解了村民生活对资源保护的压力,有效地保护了大熊猫的栖息地环境,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得到显著提高,乱砍滥伐、安铗放套等违法活动日益减少,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