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手记:同是关注“三农” 今年重点不同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3-09
     随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三农”问题关注程度的不断加深,2004年“两会”的有关建议和提案使农民受益数十亿元,仅农业部就承办全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584件,比前一年增加30%多。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今年“三农”问题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那么,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三农”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又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对9亿多中国农民来说,2004年是丰收的一年:粮食总产量超过4550亿公斤预期目标,一举扭转了连续5年粮食减产的局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走出连续7年徘徊的低谷;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重要转机。同时,曾经是计划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农业,在2004年基本实现了农产品的市场化,有关专家认为,这标志着计划体制在中国农业的终结。

    在此之前我们面临的局面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的比重迅速下降,非农产业,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到2003年前后,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两亿多亩,粮食连年减产。“三农”形势严峻。

    记者在去年参加“两会”报道期间,记得当时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对“三农”问题反映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粮食生产、食品安全和农村土地流转等几个方面。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时候,代表委员们给予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在2004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央各项支农政策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但是,目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有待于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而这些问题,正是今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如何巩固“三农”刚刚出现的好势头?如何破解制约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题?如何建立“三农”发展的长效机制?我们相信,经过一年左右的实践、观察和思考,代表委员们的心中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们期待着这些答案,我们也期待着这些答案能够给9亿多中国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