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榨行业:2004不能忘却的记忆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1-12
     2004年,对于刚步入产业振兴计划不久的中国大豆产业来说注定有着难以忘却的记忆。作为大豆产业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在继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年初连续三次被国际大豆贸易商整体"逼仓"之后,从2004年的第二季度开始,又遭遇到了国际市场投资基金的风狂打压,致使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业大幅亏损的深渊。中国大豆压榨行业的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它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这不能不让人们为之思索。

    回顾国际大豆市场近三年来的走势,人们不难发现,每当中国因转基因政策而在新豆上市季节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下,CBOT大豆价格总是逆势上扬,随后往往又是中国的企业以补偿性的方式加大了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到了2004年的初期,这一现象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CBOT投资基金置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大规模暴发"禽流感"疫情以及南美大豆库存已处于历史高位于不顾,大肆推高CBOT大豆价格,与之相乎应的是,美国农业部在其出台的报告中大力鼓吹美国大豆的库存将在不断增长的中国买盘的消耗下将降至近三十年来的最低位,同时,美国大豆的贸易商则在市场价格的高位撒开了"大网"。结果不幸的是,众多的中国企业争先恐后地钻了进去,随后,市场以价格暴跌的方式完成了利润的转移。而中国压榨企业的困境又直接引发了当年二季度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大面积违约事件的发生。

    上述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国际资本尤其是来自于美国的资本对全球大豆资源进行控制和掠夺的图谋,而对中国压榨市场的操控正是这种图谋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国际资本是如何操控南美大豆资源的呢?南美作为全球大豆新兴的生产基地,其产量在全球大豆总产量的份额正逐年上升,作为全球大豆生产国的老牌盟主,美国的贸易商当然不肯放过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源。美国的贸易商通过向当地农场主提供商业贷款及生产资料等方式逐步达到了其控制南美绝大多数大豆资源的目的,而南美大豆的生产也就不得不依赖于美国的资本。这其间,南美大豆农场主以土地抵押和低价格大豆偿还等方式与美国贸易商之间进行着一种古老的贸易形式------物物交换,美国贸易商所提供的贷款年利率均在10%以上,而收购的南美大豆的价格却低廉很多,就在2004年的年初,当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涨至400美元/吨以上时,美国贸易商所收购的南美大豆的价格还不足200美元/吨,南美大豆的生产陷入了一种越依赖越廉价、越廉价越依赖的恶性循环之中。

    当美国资本成功地撑控了南美大豆的资源后,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中国的大豆压榨市场就成为了美国资本新的觊觎目标。目前,我国人均豆粕和豆油的消费量均不足20公斤,而美国人均豆粕和豆油的消费量则分别高达100公斤和50公斤,我国未来大豆的消费量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是,人多地少的现状又决定了我国对国际大豆市场的依赖性将长期存在。国际资本对中国这一广阔的大豆消费市场早已垂涎三尺,而中国对国际大豆市场长期的依赖性则为其操控中国大豆压榨市场的资源提供了可能。

    目前,美国资本已经或正在通过独资或合资的方式进入到了中国的大豆压榨领域,尽管其压榨能力占我国压榨总能力的比例并不高,但其实际的压榨量却已经达到全国实际压榨量的五成还多。尽管现阶段,我国已有的压榨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际的压榨需求,但近几年来,我国的大豆压榨能力依然增势不减,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国际资本的不断注入。国际资本正是看中了目前我国的压榨行业存在着小而全以及中小型企业获取进口大豆存在政策上的制约等软肋,借助其资金优势对中国中小油厂进行生存空间的挤压,以达到其挤垮中国的民族压榨工业进而达到其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

    这是危言耸听吗?不!2004年中国压榨市场的痛楚已经展露了国际资本的这一阴谋。当年,国内压榨企业亏损直接原因就是从美国贸易商手中采购了大量的高价位大豆,而在CBOT市场上进行点价的方式又为这些美国贸易商进行高价位兜售提供了便利,同时,这些美国贸易商又直接或间接地控股了国内压榨行业的外方资本。显然,美国贸易商在国际大豆贸易的游戏中充当了"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

    按照国内税收相关规定,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可以免交所得税,同时也不用交纳增值税,并且亏损部分还可以冲抵未来的赢利部分。所有这些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在2004年处于亏损的状态下均规避了税收的费用,由于其采购的高价位原料大豆均来源于其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的贸易商,对于这些亏损的外资方来说,不过是把左囗袋里的钱亏到了右囗袋里而已,但这却使其达到了将资本向境外转移的目的,相比之下,我国的民族压榨企业却承受了实实在在亏损。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外资方还可以通过恶意亏损来达到使中方资本缩水、而其自身却通过资金优势扩大股份的目的。这就是国际资本进行蓄意亏损和恶意避税来达到其操控中国压榨市场乃至于略夺中国资本的目的。这一现象如不能尽速地加以改变,那么,我国的大豆压榨行业将不得不受制于人,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金融风险,中国的大豆压榨行业将会步入南美"依赖性发展"的后尘。

    2004年,中国大豆压榨行业所遭受到的创伤是近几年来我国相关产业政策与高速发展大豆市场之间存在着的矛盾的集中体现。从风险机制上看,由于近几年来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已经占到了我国大豆压榨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而在黄大豆2号合约上市之前,1号大豆是不允许进口转基因大豆进行交割的,这就使得众多的使用进口大豆的企业缺乏了一个足够安全的机制来降低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就不得不采取,要么去芝加哥期货市场对冲风险、要么去选择所谓的"资本雄厚、信誉良好"的美国贸易商(如邦吉、嘉吉、ADM等公司)直接采购。由于定价权撑握在外方手中,国内压榨企业在国际大豆市场中进行贸易时,就容易成为外方的"渔猎"对象。

    从品种上来说,油脂企业在期货市场上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应是多品种组合套利和套保等对冲方式,相关品种可以涉及到黄大豆1号和2号、豆粕、豆油、期权以至棕榈油和菜油等。人们欣慰地看到,伴随着中国压榨企业的阵痛,在2004年的隆冬季节,黄大豆2号合约诞生了,黄大豆2号合约以其可交割品种的广泛性丰富了国内压榨企业在期市上的风险对冲工具,并因此为大连期货市场在国际大豆市场中争夺定价权创造了条件,这给"元气大伤"的中国压榨市场带来了一个新的希望。但是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期货市场上可以给企业提供的风险对冲工具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关品种的上市仍需假以时日。

    在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方面,相对于美国农业部利用各种报告对市场进行调控而言,目前国内政府部门在此方面却基本上呈空缺状态,这暴露了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如何利用自身的政府资源认识不足。人们期待着政府在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以及贸易政策等方面措施更加健全和科学化。近几年来,国内的投资者对国际投资基金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已深有感触,如何在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上培育有实力的投资机构以增强我们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这仍需相关部门加以探讨。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从战略性的高度来审视目前国内大豆市场的现象、应以科学的观点来验视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把以往的问题和失利就会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2004,不能忘却的记忆,它将促使我国的大豆产业政策更趋完善、它将促使国内业者的经营理念更加成熟,它是我国大豆产业振兴计划中宝贵的经验积累。真可谓"福兮祸之所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