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动物疫病 加强防控研究:野生动物疾病的控制策略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1-07
   一、野生动物疾病研究存在的困难
   
    野生动物疾病的研究,特别是那些完全在野生环境下生存的野生动物的疫病研究,其困难程度远远大于家养动物,主要有以下原因:a.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广,很难对个体过去是否接触过疫病的情况进行统计,或对接触过病原体的个体发病情况进行跟踪调查;b.对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难以进行准确统计,与疾病有关的数量统计常常依赖于估算的方法;c.缺少疫病诊断、调查和监测的手段和方法,由于野生动物样品采集困难,因此许多适用于家养动物和人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不适用于野生动物;d.缺少疫病防治的疫苗和药物,以及有效的施用方法;e.缺少野生动物疾病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多数动物检疫人员都不是野生动物疾病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很难对野生动物和野生动物疾病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尽管如此,现在对于野生动物疫病的控制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二、野生动物疾病控制策略
   
    为了防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切断传染源,减少感染动物与未感染动物的接触是很重要的,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应该是以防为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移地动物进行检疫
    
    由于移地动物可能会将病原体携带入新的环境,因此在放归或移地前对动物进行必要的体检以及病原体的检疫,包括普通的物理检测以及血、粪、尿等常规检验。对野生动物来源地进行检疫,能在动物迁移之前,及时地发现问题,便于问题的解决和处理,避免由于长途运输过程中,潜在疾病的发生及动物的死亡所带来的损失,和疫病的扩散与传播。由于移地动物的疾病作用是双方面的,因此还要对引入地进行检疫,由于动物长途运输和新环境造成的压力,可能使某些潜在的疾病表现出来,通过引入地检疫对动物种群或个体的健康状况进一步进行评价,对防止疫病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防止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间疾病的传播
   
    Mainka等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周边地区家养犬和猫的疾病调查表明,家养动物可能将病原体传染给野生动物,因此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放牧的地区,通常可采用围堵政策防止野生动物与家畜间疾病的传播。用篱笆、铁丝网栅栏、警戒线等把野生动物和家畜分开,能有效地防止二者的接触;其次,在对野生和家养动物共患病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家畜进行免疫,如对野生动物周边地区的家养犬、猫注射狂犬病疫苗、犬瘟热疫苗等,能有效地防止这些疾病的传播。
  
    3. 对野生动物实行疫苗策略
   
    通过免疫接种可以减少可疑动物的数量,狂犬病疫苗免疫野生动物预防狂犬病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但是,对于野外环境生存的动物很难进行免疫接种。近年来有实验室进行口服疫苗的研究,将口服疫苗注入到做诱饵的食物内,投放到适当的地方,使动物吞服后得到主动免疫,降低野生动物疾病感染率。欧洲国家已经有对野生狐进行口服狂犬病疫苗预防狂犬病,且取得成功;也有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口服疫苗免疫野猪预防猪瘟。
   
    4.提高人类的动物保护意识,改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具有人与动物相互传播的特点,不仅可以从动物到人,还可以从人到动物。当发现动物把病传染给人时,对它们只能是格杀勿论,比如,当怀疑口蹄疫将传染到人时,对大量牲口全部杀死;禽流感爆发危及人时,要杀死大量的鸡鸭;怀疑SARS的致病源是果子狸时,也有人提议要捕杀果子狸。那么,人将疾病传染给动物时,又该如何呢?
   
    动物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人类不随便捕杀动物,吃食野生动物,是否会减少这种威胁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占,增加了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促进了疾病的传播,因此,当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是否应该停止这种行为呢?
   
    5. 控制野生动物种群的大小

    种群大小的控制已被用于降低种群中感染动物和可疑动物个体的密度,实际上,把种群数量降低到病原体难以传播的密度阈值以下,病原体会自然消失。由于病原体为了自己的生存与繁殖,需要依附于特定的宿主,当宿主密度很低,不足以维持病原体的传播时,病原体便消失,英国控制獾肺结核,法国、德国对野猪猪瘟的控制就是采用这种策略。但是,这种策略适用于种群数量多、密度大、且病原体为种群特异性的动物。因此,不同的动物,不同的疾病要对其宿主病原体的相互关系具有了解的情况下,才能采取相对的措施。
  
    6. 积累标本,阐述数据,丰富经验
   
    野生动物疾病的控制策略视不同的动物、不同的疾病而异,收集各种动物的疾病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从海滩或海岸上收集死亡的海洋哺乳动物、鱼类或海鸟等,在森林、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发现野生动物尸体等,更常见的是当地人或研究人员发现的动物尸体或患病的动物,这是动物病例的一种积累,是一种被动的动物监测方法,对野生动物重要疾病的发生有更透彻的了解。用训练过的犬来寻找患病或死亡的动物能提高对死亡和患病动物的发现,一项研究表明,犬能发现92%的鸟的尸体,而人只能找到45%。可以采用无线电遥感(测)和卫星追踪的技术对目标物种的生存或其它方面的情况进行积极主动的监测,这在白尾鹿动物性出血性疾病和臭鼬狂犬病的研究中非常有用。
   
    三、有关建立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议
  
    由于野生动物疫病与人类生活和健康的重大关系,国外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但在我国尚属空白。我国现行的《动物防疫法》、《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中对野生动物野外种群疫病监测与预警的职能界定上也属空白,使国家在野生动物疫病种类、分布范围、扩散途径和发生动态方面缺乏最基本的相关资料,给野生动物保护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大隐患。因此,在目前重大疫病爆发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基于国民生命健康、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稳步发展角度,组织协调有关力量,开展野外野生动物的疫病监测预警和人工繁育拯救珍稀濒危动物的疫病控制工作,建立我国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尤其是野生动物中与流行性人兽共患疾病密切相关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工作已迫在眉睫。

    此项工作的开展,将成为健全野生动物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同时对于保证野生动物野生种群的健康安全、搞好濒危野生动物易地保护工作以及促进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的健康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