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现任高管层举行媒体见面会 潘刚露面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2-24
 

    伊利现任高管层举行媒体见面会

    总裁潘刚表示伊利将在各种考验中持续发展

    刑拘事件后首次公开露面的伊利股份总裁潘刚昨天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伊利股份只有不断经受各种考验和检验,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作为乳业的排头兵,伊利可能要相对付出更多。刑拘事件对公司有重要的警示作用,现行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有能力处理好危机、把坏事变成好事,希望广大机构及中小投资者一如既往地支持伊利的发展,相信伊利会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回报。

    在昨晚伊利股份召开的记者见面会上,潘刚表示,目前公司内部整体工作井然有序,销售业绩良好,员工思想稳定。近日伊利的销售情况未因突发事件而受到影响。从企业外部来看,无论是长期与伊利合作的经销商,还是投资者,以及银行信贷机构仍然对伊利的发展充满信心。公司目前的现金流非常好,有十多亿银行存款,同时拥有数亿银行授信额度,在生产上始终严格按照最高标准的质量检测体系,所有质检部门秉承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一线,一产品合格率达到100%。销售形势喜人,产品供不应求,款到发货。各事业部运作正常,有的部门正召开全国营销会议,明年形势不错。

    现任高管人员--副董事长李云卿、总裁潘刚、监事会主席杨贵、董事王宝录和陈彦、副总裁詹永宽、独立董事郭晓川等七人在媒体见面会上露面并与媒体交流。主持董事会工作的副董事长李云卿表示,刑拘事件纯属个别高管的个人行为所致,现任班子及全体员工正积极努力地在最短时间内消除负面影响,相信在全体股东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有能力有信心保持和发扬生产经营良好势头,继续以理优质产品回报消费者,以理好业绩回报社会。(王泓)

    伊利案刑拘根据是两项挪用嫌疑

    有关人员初释伊利资金问题发端

    伊利股份5名高管已被刑拘数日。据记者最新得到的消息,刑拘的根据是两项挪用嫌疑:八拜奶牛场贷款资金被挪至第四大股东华世商贸用于购买伊利股权;第二大股东启元投资亦挪用伊利资金,两项金额分别为1590万元和1400万元。启元投资是用于正常MBO的平台,其股东为数位公司经营层高管。涉及近3亿的国债资金涉嫌挪用问题则仍在继续调查中。

    由于调查仍在进行中,检察机关拒绝透露任何有关调查进展情况的消息。本报记者设法接触到了数位内部知情人士,对伊利资金问题事发缘由及根据事实推测的"挪用公款"情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位非常接近伊利问题调查组的人士向记者介绍,直到今年3月伊利股份近3亿投资国债信息披露违规问题曝光前,除极少数现被刑拘的当事人外,从未发现伊利资金的异常动向。事发后,当时的伊利股份的审计委员会主任、独立董事王斌开始对前期报表产生怀疑,通过反复对比连续的若干期报表,以及对比母公司报表与合并报表,陆续发现母公司其他应收应付款异常大幅增加、短期投资帐户也有巨大数额变动。王斌凭职业敏感性判断,这两项异常分别意味着伊利有可能通过子公司运作及自身直接运作大额隐秘性投资,公司资金体外循坏现象严重。王斌遂以审计委员会主任名义向董事会去函要求解释,得到的回复却漏洞百出,有的回答甚至缺乏会计学常识,如将"饲料涨价"作为其他应付款巨增的理由。此后,数位独立董事继续要求对购买国债资金的流转去向及其他未澄清的财务疑点给予真实解释,但都被搪塞或不了了之。6月下旬,伊利又公告,除自身投资国债外,还曾通过子公司牧泉元兴购买国债,国债及现金余额约2.8亿元。

    这位人士认为,随后发生的因当时董事会认为俞伯伟涉嫌关联交易而引发的罢免独董风波及王斌辞职事件,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公众对将近3亿购买国债资金去向的关注。但证监会于7月下旬对伊利问题立案调查,说明了监管层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约两个月后,此案移交检察部门。9月上旬,伊利股份曾公告其通过子公司购买的国债已全部售出,累计亏损775万元。数日前,检察机关终于以涉嫌挪用公款为由拘留嫌疑人。在检察机关初步调查结果中,总额接近3亿元的一笔涉嫌挪用公款案,即为股份公司及子公司购买国债的资金。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笔资金与广为流传的伊利高管违规运作MBO有关。由于相关调查结果尚未公布,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少数伊利高管违规运作MBO的说法均属猜测。但既已刑事拘留,而且所涉金额与当时收购伊利国有股权金额基本相符,说明此事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一位长期从事MBO研究与实践并跟踪伊利事件动向的资深从业人员对记者表示,不管其路径流程多么复杂,规范的MBO的本质是管理层通过合法融资,以合法渠道和公允价格购买本企业股权。尽管伊利今年以来"挤牙膏"式对外公布的国债资金运作情况异常复杂,但其本质并不诡秘。在重申"猜测"以及根据公开披露信息的前提下,这位人士推断,伊利最有可能的MBO运作流程如下:将股份公司近3亿资金调至下属公司,在某券商营业部开设国债帐户购买国债,在财务上体现为子公司的短期投资,由于母子公司的资金往来在合并报表中相抵,因此如果不对比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这种资金动向很难发现。随后,在券商的"配合"下,通过卖空或回购将国债转为现金,而这种行为无法在报表中体现。随后,将这笔资金划到早先已垫资或以其他协议融资方式收购原伊利国有大股东所持股权的专业机构,最终实现高管人员实际持有伊利股权。而该专业机构名义上仍长期成为伊利大股东,但事实上属于委托投资,其持有的伊利股权实质为其客户即少数伊利高管所有。
这位人士继续分析,如果上述假设成立,其事实本质为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MBO,这是所有违规MBO情形中最严重的情况之一。而参与运作的专业机构如果未有确凿证据被认定在该公款私用的方案策划和实际运作中"共谋",有可能不会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在假设的此案例中,另两项MBO要素--收购价格和收购渠道,目前来看并无明显违规之处。(钟华)

    不多见的和谐

    大雪纷飞的呼和浩特冬夜。

    昨晚八时,"难产"的伊利高管媒体见面会终于开始。

    "相信伊利明天会更好。"--副董事长李云卿,原第一大股东呼市国资局原局长。国资局股份在受让给金信信托后,后者的收购行为不断被分析人士"挂靠"到MBO平台,于是不断地加以澄清。

    "这是伊利成长的烦恼。我们有能力处理烦恼,把烦恼变为快乐。"一独立董事郭晓川,内蒙古大学教授如是说。作为上半年独董风波中唯一的本地独董,当时的他处境尴尬,备受煎熬。

    "伊利经受过多次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伊利将不断成长。"--总裁潘刚,被推到一线全权主管生产经营,三十来岁书生相,被圈内誉为乳业青年才俊,近几日始终保持低调。

    七位高管,被问及伊利现状及下一步发展时,都信心十足、从容不迫;被问及刑拘调查细节时,审慎小心,三缄其口;被问及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及财务具体指标时,则严守信息披露准则,只给出轮廓,不说具体数字。

    台下的二十位记者,提问、记录、拍照,平静温和,没有了以往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上屡见的"死缠烂打"。不过,当一位被业内评价为"前沿"的财经报纸记者提出一个以"传闻"为依据的问题时,"你提的事我是头一次听说",这是潘刚淡淡的回答。

    原本经常形成"对立"的发布会双方,昨晚出现了不多见的和谐,持续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尽管是事发以来第一次记者发布会,但已辛苦多日的各路记者通过各自的渠道,已将除案件本身之外的基本事实摸出了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