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牧区改革新亮点—“绍根模式”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2-09
     去秋至今,一种由能人领办、牧民自愿参加的新型牧区经济合作组织———联合牧场,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这种以紧密或松散型方式组成的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就已发展到了41个,联合牧户173户。其时间之短,发展速度之快,充分显示了这一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深化牧区改革的新亮点,人们套用“苏南模式”的称谓,命名它为“绍根模式”。

    绍根牧民的大胆创造

    联合牧场的发起人是绍根镇绍根嘎查的王洪成。他既养畜又办网围栏加工厂,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他厂里雇用了一批生活比较贫困的牧民,可每到春秋季节,这些牧民都要放下厂里的活儿回家接羔或打贮草。去年夏秋之际,王洪成便想,何不把各家的牲畜、草场集中到一块儿,把劳动力统一调配,统一分工,使雇工家里的活儿和厂里的活儿两不误?于是王洪成便与9户牧民达成协议,创办了绍根镇的第一个联合牧场。各户的劳动力、牲畜、草场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到联合牧场,10户人家分工合作,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王洪成作为大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他向每户承诺:仅算牲畜和草场的股份,每户年收入最低也要保证1万元。加上在网围栏厂打工的钱,每户一年的收入比加入联合牧场前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像王洪成这样的牧场,人们叫它“紧密型联合牧场”。它的特点是,以有经济管理能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牧户为主体,联合有劳力、草场的少畜或无畜户,组成共同参与经营管理,按照契约合同规定履行义务,拥有权利,分享利益,共担风险的联营共管实体。

    继王洪成之后,一种“松散型联合牧场”也在绍根镇应运而生。如太本嘎查的养畜大户卢日布,饲养了900多只绒山羊,草场和劳力明显不足。为此,他把无畜和畜少而草场多的9户牧民吸收进来,成立了联合牧场。9户牧民有的把草场租赁给他收取租金;有的把牲畜交给他托管只交一定的管理费,自己外出打工或从事别的营生。松散型联合牧场的特点是,牧户以草场承租、牲畜代管或以劳力、草场、饲料地、牲畜等为入股条件,与创办者达成协作经营协议,按契约规定获取草场租金和畜群托管费,畜群收入分成的单营代管实体。

    由此不难看出,联合牧场是以经济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经营管理水平和一定经验技术的能人大户为主体,按照联地联片的草牧场划定联户,本着自愿的原则,把那些牲畜少或草场少,经济条件差,没有生产经营能力的牧户联合在一起,按照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劳动力的优化组合,创造出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

    “绍根模式”凸现的价值

    从1982年牧区牲畜承包到户,到1997年实施草牧场“双权一制”,牧区经济改革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跨越,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牧区草场沙化、退化形势仍很严峻,草牧场利用吃大锅饭、超载放牧现象依然存在,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以分户经营为主的草原畜牧业也逐渐显露出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和适应市场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低,经营管理粗放,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牧民增收慢等问题,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而绍根镇联合牧场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些现阶段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联合牧场实现了草场、牲畜、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并使其效益最大化,促进了牧民增收。以太本嘎查卢日布联合牧场为例。畜牧大户卢日布有900多只羊而草场少,缺乏轮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而乌日图白音家只有40多只羊,却有998亩放牧草场。今年他以每亩3元的价格租赁给卢日布22年,先拿到了2800元的预付租金,到明年7月他可全部拿到6.5万多元的租金。乌斯吐那斯图家有200亩优质打草场,却没有牲畜,卢日布以每亩30元的价格租赁10年,一次性付给他6万元租金。这样卢日布解决了长期超载放牧没有轮牧草场的问题,乌日图白音和乌斯吐那斯图解决了家庭贫困,无资金谋生等生存问题。这种草场有序流转和零散经营的草牧场适度集中,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能力养畜的大户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进行草场划区轮牧和休牧等草畜平衡措施,进行扩大再生产。无资金的牧户有了资金从事其他力所能及的有效劳务,双方各得其所,生产要素达到优化组合。成立联合牧场前,每到秋季各家都要分别雇人打草,今秋卢日布用自己的打草机把10户的牧草全部打完,其他人换工为他干零活。10户中常年雇工只有1人,其他人都是季节性调剂换工,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益,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大提高。加入联合体的牧民人均收入增加了5000元,户均收入达到了1.5万元。

    其次,有利于在牧区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也符合土地、草场向能人大户集中的原则。富余的劳动力不再禁锢在小户经营上,可以从事二三产业。王洪成的联合牧场共有草场6000多亩,卢日布的联合牧场草场也扩大到1.2万亩,草场的集中联片,使他们能够调整畜群结构和规模,在资金投入、技术应用、机械化生产、草场建设、畜种改良、畜疫防治、产品销售等方面开展协作经营。形成了资金、设备的集聚,避免了重

    复建设、重复购置,起到了节约资金、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并实现规模建设的作用,从而降了畜牧业生产成本。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以成本和规模领先提高了竞争力。王洪成将6000多亩草场划分为7个区域围封,采取轮牧舍饲办法经营。棚圈、青贮窖、饲料地规模全部扩大,各类机械配套齐全。卢日布现已把1.2万亩草场全部围封,一年来他投资17万多元,建起了两处牧铺,54间标准棚圈,7处青贮窖。联合体有了三辆四轮车,两台打草机,两台青贮机,一台捆草机,一台粉碎机和配套机井两眼,绒山羊发展到1300多只,肉牛81头。畜群实行统一改良,统一防疫。今秋他们准备出栏500只绒山羊,因为联合体是出栏大户,在与客商谈判时,具有一家一户不可比拟的竞争实力。客商也因为联合体的羊多有挑选余地,愿意购买他们的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有效的对接。全镇41个联合牧场联结牧户173户,按常规投入计算,仅棚舍、机械配套一项一次可减少国家投入76.2多万元。41个联合牧场基本实现了饲料自给,每年节省购草料支出60余万元。

    第三,联合牧场的形成有利于牧民加强草原生态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回顾绍根镇1982年以来的草场利用情况,吃“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即使1997年草牧场“双权一制”落实后,也因没有与使用权相适应的载体承载,仍然出现了招畜代牧,大户吃小户,有畜户吃无畜户的现象。同时,由于相当数量的牧民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只利用不建设,超载过牧、粗放经营使草原生态恶化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联合牧场的涌现,从根本上转变了草场使用经营方式,改变了由于草场分散于各户而无法规模性建设、保护和合理规划、使用的状况。目前划区轮牧、禁牧、休牧成为牧民的自觉行为。绍根镇联合牧场106000亩草场,5840亩基本打草场都进行了有效的围封,进行了划片轮牧,并出现了在打草场里打井浇灌的可喜局面。

    第四,联合牧场的价值还体现在能人大户和贫困户自愿联合走出了一条“造血”扶贫之路。绍根镇41个联合牧场,通过能人大户联合扶持贫困户120户,使65户无畜户变成了有畜户,加快了共同致富达小康的步伐。

    “绍根模式”昭示了深化牧区改革的趋向

    “绍根模式”的创造性,在于它探索出了一种适合于牧区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畜牧业经济运行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三牧”问题,成为牧区畜牧业经济发展实践中新的突破口,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联合牧场是推进畜牧产业化的最佳组合。它以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行集约化、规范化、质量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主体经营模式,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加快发展生产力,是市场经济在牧区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因为如此,它一经被绍根牧民创造出来,就得到了广大牧民的普遍欢迎。目前,绍根镇牧民要求联合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全镇734户牧户中,又有120多户牧民报名提出要组成联合牧场。联合牧场一出现,就得到了绍根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旗委、旗政府的重视。镇党委、政府对牧民自发产生的经济联合组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反复调研和论证,并确定绍根镇将坚持牧民自愿、政府引导、深入探索、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加快发展的原则,把联合牧场作为全镇生态建设,现代畜牧业建设,达小康建设,牧区经济建设的主体模式,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同时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倾斜。对联合牧场诸多生产要素的评估、核算、生产规划、章程制定、管理办法、劳务输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服务。旗委、旗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深化家庭牧场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绍根镇的联合家庭牧场,已成为牧区经营体制创新的一个亮点。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由传统草原畜牧业在向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因此,“要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其他有条件的牧户积极进行联合家庭牧场的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