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食物安全与科技进步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2-09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农业大国,这一国情不仅是发展农业生产和确保食物安全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而且意味着在中国解决食物安全问题过程中,要改变单纯依靠数量扩大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增长方式,向不断挖掘现有资源利用的潜力,提高现有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的增长方式转变。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经验,挖掘现有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中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进步十分显著,并在利用科技发展新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缓解国家食物安全的矛盾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科技进步显著,为保障食物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上升至45%,农业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如中国农业科学家相继选育出一批新的作物、家畜、家禽及鱼类品种,并使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特别是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水稻科学家们成功地选育出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使中国水稻平均单产量由每公顷6000千克攀升至9000千克乃至更高,杂交水稻的品质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还在传统耕作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作物生长季节及空间的差异,积极研究科技轮作,创造并广泛运用了多样化的立体种植技术和模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作物耕作新体系。此外,还在40多种农作物生产中,包括谷物、棉花、油料作物、水果、蔬菜、甘蔗、烟草等生产过程中研究并广泛采用了地膜覆盖技术,增产幅度达15%到20%。

    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还积极利用当今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改良和发展育种手段。例如,积极利用航天途径,创新和发展了新的育种方法----航天育种,初步效果明显,并成功选育了诸如航天西瓜、航天柿子椒、航天黄瓜等新品种。

    二、成果引进转化丰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进了食物安全。 中国在农业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能力方面也做出了显著成绩,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进了食物安全。

    例如,在1996年至2001年间,中国先后从多个国家引进了10000多份改良品种、杂交父母代、种质资源,以及谷物、棉花、油料作物、水果、蔬菜品种,近3000头种公猪、种养及种公牛和5000份受精卵。这些种质资源的引进,特别通过引进国际高产优质品种,为改良、创新动植物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逐步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利用科技成果,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推进了食物安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借鉴国际国内经验,陆续制定一系列优质农产品规范,丰富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质量检疫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体系的制定,对于规范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逐步提升中国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利用世贸规则开展国际农产品贸易,增强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确保食物安全打下了较好技术基础,推进了中国食物安全。

    四、科技发展体制改革为新时期确保食物安全提供新的动力。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中国大力改革科技发展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保障食物安全。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重点强化了农业基础研究,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科研开发,农业科研和应用性开发生机勃发。这些改革,把国家有限的科研资金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并壮大了科技应用推广的队伍,提高了国家农业科研投资的效率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产生,科技转化效率不断提高,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投资回报率,确保食物安全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