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评述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2-06
     回顾过去的一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说,没有宏观调控,就不会有今天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出现充满活力的经济局面。

    在宏观调控中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中国不但缓解了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为持续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把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紧密地结合起来

    2004年的宏观调控,重点之一是控制固定资产的过快增长。2004年的体制改革,最大的动作之一是酝酿十几年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一个是控制,一个是放开,两个相反的指向,凸显了这一年既抑制增长中的不健康因素,又激活增长中的市场化因素的政策取向。

    如果按照传统的观念,在政府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重要时刻,推出投资体制改革是不可思议的。这确实需要巨大的气魄和胆略,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超艺术、强大能力和坚定信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说,中央反复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把加强宏观调控同推进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实践中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消除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没有停步,而且在加速推进。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相继出台:

    在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既运用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又在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逐步取消农业税的改革措施。

    在粮食供求出现新情况的背景下,从今年起,国家开始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让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粮食生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正在建立起来。

    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重要时刻,推出投资体制改革。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正在逐步消除盲目投资扩张的体制性因素,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更强的内在动力。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试点范围,从体制上为发展农业提供资金保障。截至9月末,已有10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挂牌成立,经批准筹建的还有14家。

    税收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出口退税机制进一步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8个行业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今年5月,国务院又取消和调整了495项行政审批项目,从而使国务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一半。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价格特别是电价改革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创造出既快又好的经济局面

    盘点2004年的经济,最大的亮点之一无疑在农村。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出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

    今年河南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量比去年净增700多万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8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

    农业大省河南,是中国2004年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今年全国粮食增产形势已成定局,一举扭转了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达到了11.4%的高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说,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仅农村税费改革一项就使我国农民“减负”30%以上。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的水平,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成效!”这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11月30日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积极准备上市工作,并将按国际上市标准择机上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引起了世界金融界的瞩目。

    截至今年10月,国资委已与187户中央企业签订了2004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考核工作已正式启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前十个月,474户国有重点企业在电力、煤炭、石油石化和外贸等行业的拉动下,产销加速增长,实现利润5182.6亿元,增长48.3%,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

    速度增长较快,物价温和可控,就业继续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良好。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中国今年经济的评价。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同比增长9.5%,没有出现大的起伏。在投资增长逐步回落的同时,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国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在宏观调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经济动力源源不断。

    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因素

    投资增长过快、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能源供应紧张,2004年经济发展中暴露的问题,无一不能寻找到体制的弊端。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在这轮投资高增长中有明显的表现。尽管地方政府直接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少,但可以通过在土地、政策优惠上开口子,促进投资的增长。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到政府定位和职能问题,还有政绩考核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经济调节的功能增强了,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体制转型存在着时间差。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说,投资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问题,根本原因是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增长方式粗放。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经济调控是不够的,必须从改革入手,从根本上消除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建立长效机制。否则旧病复发的可能性就会一直存在。

    近一年来反复出现的煤炭与电力的价格争端,也在于电煤定价体制存在着问题。经济专家指出,不从体制上解决这些问题,永远理不清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的关系,只能加剧电力与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

    2004年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凸显出改革的紧迫性。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确实做到有保有压。着力从改革的角度,解决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将会成为明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的专家认为,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后,需要抓紧修订完善配套措施,重点是明确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权限及规范各自的投资行为,促进社会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

    加快公共和垄断部门的改革。对公益部门可以放松投资管制,引入社会竞争,但必须加强政府监管,防止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继续深化电力、铁路、电信等垄断部门的改革,政府从依法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价格监管等方面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都需要向纵深推进,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新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也经历过起起伏伏。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深化改革,破除经济发展的障碍,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因素,将是中国经济保持持久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