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畜禽疫病发生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2-01
1 疫病上升的原因
1.1 环境方面的原因
1.1.1 畜禽场舍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建畜禽场时不注意选址和畜禽舍间距、通风排气和粪便处理问题,造成环境污染和疫源传播。许多养殖场(户)间隔距离太近,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一旦一场疫情发生,相邻场(户)也随即被传染。某些地方搞养殖小区,把养殖场(户)集中在一起搞养殖示范区,这种做法极易造成疫病发生和流行。
1.1.2 人员流动频繁,养殖场(户)缺乏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养殖工具相互借用,饲养人员串舍,从而为疫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
1.1.3 动物尸体随意丢弃,不做无害化处理。许多养殖户为了蝇头小利把病死畜禽卖给商贩,从而加剧了疫情的扩散。
1.1.4 畜禽舍卫生状况差,粪便不能按时清扫、处理,使养殖环境严重污染。
1.1.5 不重视环境卫生消毒,消毒只是“走过场”,有的场(户)不能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消毒药。使用的消毒药物单一,某些养殖场(户)长期只使用一种消毒剂,造成消毒效果差,不能有效杀灭病菌。
1.2 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
1.2.1 饲料营养配合比例失调,个别农户调配或小型饲料厂生产的饲料中的Ca、P比例失调,磷含量严重不足,料中缺乏VA,导致鸡群痛风病比率上升。
1.2.2 重保温,轻通风。该现象在冬季特别突出,若不注意加强通风,极易导致畜禽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或继发混合感染。
1.2.3 饲养密度过大,光照不合理等因素引发疾病,如鸡的啄癖等。
1.3 免疫方面的原因
1.3.1 疫苗用量过大。疫苗用量并不是越大效果越好。如某些养殖户在做新城疫免疫时,使用Ⅳ系苗的剂量为6~8倍,个别甚至用到10倍以上。这不但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应答,而且会引起免疫麻痹。
1.3.2 免疫间隔不当。有些养殖户每一个月甚至半月重复给鸡免疫一次,造成鸡群精神沉郁、麻痹,严重的鸡群产蛋量不能达到高峰及出现下痢不止等症状。
1.3.3 免疫程序不当。不能根据本区域疫病流行特点,合理制订免疫程序,片面套用书本和其他场的免疫程序,或一个免疫程序使用多年,免疫缺乏针对性,导致疫病不断发生。
1.3.4 疫苗瓶乱扔乱放。在用弱毒或中等毒力疫苗免疫注射后,随手乱扔疫苗瓶,没有对疫苗瓶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造成病原体在养殖场内长期存在,增加了发病的可能性。
1.3.5 鸡群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许多养殖户贪图便宜,到一些无质量保证的小孵化场进鸡苗,致使免疫抑制病逐年增加,从而造成免疫失败。
1.4 疫病诊断方面的原因 某些基层兽医防疫机构疫病诊治设备简陋。目前畜禽疫病多呈混合感染,不少地方只根据表面症状和经验作判断,往往容易导致误诊,造成疫情扩散。例如:将猪蓝耳病诊断为猪瘟,将肉鸡大肠杆菌病诊断为慢性呼吸道病,将法氏囊病诊断为大肠杆菌病等的情况屡见不鲜。
1.5 药物应用方面的原因
1.5.1 滥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一方面造成抗药菌株的不断出现,有时甚至导致疾病无药可治;另一方面,由于不按剂量添加药物或药物拌料不均导致中毒。临床上常见到痢菌净、痢特灵、磺胺类药物、马杜拉霉素等中毒。
1.5.2 购买兽药、疫苗贪图便宜,不到正规的兽药销售部门购买。假冒伪劣兽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延误病情,造成疫情扩散。
2 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在生产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要科学化、合理建造畜禽场舍,注意保护环境。在建畜禽场时,首先要考虑场址选择和布局。其次要考虑生态环境。畜禽舍要注意通风和粪便的处理,以防疫病发生和传播。对已造成环境污染的,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或进行搬迁。
2.2 加强消毒工作,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这是养殖成功的首要条件。要加强定期消毒,可采取带畜禽消毒和环境消毒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做好粪便处理,尽量减少污染。
2.3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正确掌握各种疫苗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制定免疫程序。
2.4 加强饲养管理,选用优质全价饲料。树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管理的好坏决定养殖成功与否。
2.5 及时确诊病情,没有诊断条件的养殖户要及时到当地兽医部门进行诊断,必要时可通过药敏试验,合理选用兽药。
2.6到正规的兽药销售部门购买兽药和疫苗,最好购买通过兽药GMP认证的厂家生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