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产业呼唤长线思维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1-24
     如若我们总是以“狼来了”或“狼走了”的姿态来审视国内乳品市场,只会局限自身的发展。我们要琢磨的是,我国的企业如何走出国门,去开拓国际市场———

    近期,意大利乳品巨头“帕玛拉特”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工厂正式停产。联系起曾经黯然退出中国市场的美国卡夫酸奶和优诺酸奶,似乎是全然一派国外酸奶企业全线溃败的景象。但是,许多业内人士指出,国外酸奶企业并未真正退出中国市场,本土企业仍需大力培养自身的竞争力,以国际化的眼光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洋品牌“以退求进”

    中国奶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酸奶只是帕玛拉特很小的一个产业。他们在中国市场撤出,主要还是缘于其全球资金链发生了问题。2003年底,帕玛拉特爆出的财务危机使其陷入欧洲版“安然之困”中,无意支撑全球庞大的海外公司的运营费用,才在中国市场上采取了战略性的“撤退”。

    但即使是这种“撤退”仍然有很分明的卷土重来的意味,他们只是将意方管理人员全部撤离,资产依旧保留。而合资公司———南京帕玛拉特乳品公司则由南京奶业集团旗下卫岗奶业公司全权托管,生产线、工艺、配方依然采用帕玛拉特的。对于帕玛拉特来说,以暂时的退出,换取将来更好的进入无疑是更为审时度势的一步棋。

    以先退而谋后进,这一战略意图在亚洲达能公司身上已经体现开了。2000年,在中国酸奶市场亏损近10年的“达能”将自己的酸奶品牌无偿交给“光明”经营到2011年,“光明”加“达能”已占据全国酸奶市场近40%的份额。去年年底,光明公司公告称,达能亚洲公司拟对“光明”的持股量上升到7.7%,成为这一中国老牌乳业公司的第三大股东。

    奶业协会的这位负责人表示:“无论是从资本运营还是品牌运作来看,酸奶市场的洋品牌都没有全线撤退的意向和可能。”毕竟他们掌握最了最核心的力量———股份。

    国内企业发展迅速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客观地评价,中国酸奶企业近年来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上世纪90年代初,洋品牌带来了资金、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酸奶企业也从那时开始一步步发展。像“光明”最早只有瓶装酸奶一种产品形态,在国外品牌带来杯装、盒装等新形态后,“光明”迅速学习模仿。目前,国内企业在酸奶产品的多样化、生产线的多样性等方面要胜出洋品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的酸奶企业就“打赢了”。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乳品市场份额只占世界的2.6%,整个中国乳品行业的生产能力还不及国外一个大型企业。国内企业无论是在研发能力、销售渠道和管理水平上仍然与国外乳业巨头有一定的差距。以光明为例,它的发展也得益于从在发展初期就与国际企业合作,吸纳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源设备,再配以自身准确的本土化市场定位才取得了成功。

    在这一点上,国内许多奶业专家更倡导用一种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本土企业的发展与得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企业要思考的问题不是如何防范“外敌”的入侵,以为把他们赶出去了就是胜利。我们要琢磨的是,我国的企业如何走出国门,去开拓他国的市场。国际企业有国际企业的优势,中国企业有中国企业的特点,如若我们总是以“狼来了”或“狼走了”的姿态来审视国内乳品市场,只会局限自身的发展。

    酸奶市场标准先行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酸奶已经成为奶业市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铭泰铭观乳业咨询公司总裁劳兵介绍,经过近年来的竞争洗礼,目前白奶的行业平均毛利率顶多在20%左右,而酸奶的行业毛利率却可以达到35%至40%左右。据悉,多年来光明乳制品毛利率始终高居行业榜首,酸奶的贡献功不可没。

    高额利润使众多久已疲惫于白奶市场厮杀的乳品企业,竞相投身于酸奶市场的争夺中来。奶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指出,我国的企业要同国际接轨,一定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严苛的行业标准。现在在市场上较受消费者欢迎的“酸奶”,是一种售价在2元左右的乳酸菌饮料,但事实上,这种饮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酸奶,只是一种饮料。但是消费者对此并不清楚,企业也未曾对此有严格的标识。但在国外很多国家,必须在奶制品的包装上注明乳品的种类,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这只是一个方面,国内酸奶市场要想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从标准体系的建设上下手,严格按国际标准要求自己。

    业内有关人士提醒各企业,千万不要把在白奶市场中惯用的营销手段带到酸奶市场中来。频繁的价格战使企业在白奶市场的争夺中,以近乎零利润的代价抢夺市场份额。但在酸奶市场中,企业的生产能力比产品的销售终端更为重要。企业应把更多注意力置于产品的研发中不断创新,培育适合国人饮食习惯、品种多样的产品才是决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