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国际大豆丰收中国为何无豆可榨?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1-22
     一面是国际市场低廉而充裕的大豆供应,一面却是国内榨油企业货源紧缺。中国榨油企业遇到了国际供货商的联合抵制,被迫“品尝”自酿苦酒。

    “品尝”自酿苦酒

    “由于缺货,榨油企业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停产和限产。”一位榨油厂商介绍说。

    据了解,在东北地区,除九三油脂部分开机外,众多小油厂基本处于停机状态,而沈阳及大连地区油厂货源告急,被迫停机观望。

    北京汇福长期停机,已出现因缺货无法执行前期与饲料企业所签合同被迫违约的状况。北京汇福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榨油企业之一,其日处理能力达1300吨左右。

    华东地区大型油厂也以限产为主,而华南地区油厂也无法摆脱货源紧缺的命运。

    九三油脂集团总裁田仁礼估计,如此大范围的货源紧缺,中国油厂损失大约有40亿元,民营油厂“死的死,伤的伤,关门的大约有几十家”。

    事实上,2004年初,美国政府就宣布增加2004年的大豆种植面积,从4月6日开始,大豆和豆粕开始了漫漫的熊途之旅,时至今日,跌幅均超过了1000元/吨。

    一面是低廉而充裕的大豆供应,一面却是中国榨油企业的货源紧缺。为什么?

    据了解,一部分榨油企业是由于资金紧张,无力进货,更多企业则是遇到了国际供货商的联合抵制。他们正在“品尝”自酿的苦酒。

    败走芝加哥期货市场

    中小榨油厂商的困境缘于它们去年底在芝加哥期货市场(CBOT)的失败。

    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2073万吨。而国际供应商的预测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将进口大豆2025万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大豆进口国。为此,中国的榨油厂每年都要到芝加哥期货市场购进大量的大豆。

    而国际炒家也瞅准中国企业的这一需求,每年大豆上市时,都会趁机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大举做多(买进),拉抬期价。

    去年8月份,美国农业部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做了重大调整,直接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导致中国榨油企业恐慌心理加剧,于是纷纷加大采购力度以防短缺。CBOT大豆价格也从去年8月时的最低点每蒲式耳(1吨等于36.7蒲式耳)540美分左右,一路上涨至今年4月初的高点1064美分,增加了整整一倍,达到了近16年来的最高点。这种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格从每吨2300元人民币涨至4400元。

    缺乏国际市场经验的中国榨油企业在年初期货价格高位上签订了大量进口合同,仅在美国就采购了822.9万吨,平均成本在4300元/吨左右。2004年初,大豆现货市场价格阴跌,此时国内禽流感肆虐,饲料市场低迷,豆粕价格也大幅下跌。6月份开始,南美大豆纷纷到港,中国企业必须按照合同买下已经亏本的高价大豆,而这时中国政府开始宏观紧缩,银行资金收紧,拒绝为油厂开信用证,榨油厂商四面楚歌。

    而当中国部分大豆买盘到美国询价时,供货商要求他们必须先履行原来价位上的合约,并提供相当数量的保证金,方可再签协议。如果按照原来的价格履行合同,中国企业将无法承受;但如果不履行,他们将面临买不到货的窘境。

    今年5月,国内的十余家主要榨油厂曾经联合行动,要求将价格降低50%,但遭到了国外炒家的一致抵制。等到目前榨油季节,国内企业只能自食苦果了。

    期货市场缺位拱手相让价格话语权

    “我一直想不明白,中国作为全球基础性原材料商品的主要买家,在商品价格方面却是人家说了算,中国自身在商品价格的影响力上却微乎其微。”面对着国内榨油企业在大豆价格暴涨暴跌面前的束手无措,国家信息中心一位研究人员向记者感叹。

    据来自大豆商会的数据,从1996年中国大豆年进口量110万吨开始,短短数年间就达到了2003年的2073万吨。世界上主要的大豆生产国巴西,其1/3的大豆出口量都销往中国市场。

    然而,中国作为世界大豆主要的购买者,却对大豆国际交易价格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其价格的决定权被牢牢地控制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手中。

    冠通期货甘正在分析说,美国的期货市场对于中国在什么时间要进多少大豆,什么时间在芝加哥结价,掌握得非常准确,这给芝加哥的投机者提供了炒作大豆价格的机会,往往使我国在掌握进口大豆价格方面处于被动局面。

    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易的价格形成,往往先是以世界权威的期货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为基础,然后确定一定的“升贴水”幅度,最后确定双方的交易价格。

    此前,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曾经推出非转基因大豆期货品种,即黄大豆1号品种,但这种期货品种对世界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转基因大豆的价格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仍没有改变中国作为世界大豆价格追随者的角色。“如果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了BOTC期货交易品种,情况自然会好一些,因为其反映出来的期货价格可能有利于国内厂商锁定成本。”中国国际期货分析师李磊认为。

    正是中国期货市场缺位,导致了我国作为全球基础性原材料商品的主要买家,在商品价格方面却是人家说了算的被动局面。

    过热投资种下“恶果”

    中国的年榨油能力高达5000万吨,而国内年产量不足2000万吨,因此大豆进口量将超过每年3000万吨,但这一数量几乎是世界市场所无法承受的。

    实际上,中国进口大豆的增幅已经让世界目瞪口呆了。大豆商会的数据指出,从1996年的110万吨开始,短短数年间,中国的大豆年进口量就达到了2003年的2073万吨。这种火山爆发式的增长,是源于整个榨油行业的突飞猛进。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榨油行业,前几年是暴利行业,大量的投资涌入,“说(这个行业)是投资过热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在这种环境之下,对于原料的需要当然就只能表现出一种渴望。只要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大量采购,就必然促进大豆国际价格的上升。5月20日,CBOT的7月份大豆价格大幅下跌。路透社分析指出,下跌的原因除了美国下了大雨有利于大豆的生长之外,中国可能缩减进口从而引发大量投资基金的大量抛售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然而,正如大豆商会所说,尽管中国的消费需求巨大,但在豆价的决定上没有发言权。相对于CBOT来说,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虽然毫不逊色,但是影响力绝难以望其项背,中国只是一个大豆价格的跟随者。因此,格林期货研究部人士指出,中国榨油企业的过度投资,使大豆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造成对外需求猛增,而这种需求又不能在国内期货市场上得到有效的保护,形成目前的困境也就是一种必然了。

    信息不对称悲情还要演绎?

    “中国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整个商品的信息化程度太低、不透明,也是导致大多数企业盲目跟风并出现今天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甘正在认为。

    甘正在对记者说,目前,包括大豆在内的许多农产品,其库存、单产、种植面积等数据,由于保密的需要,国内没有权威部门进行公布,因此国内众多厂商只有“曲线救国”,参考美国农业部等国外机构提供的中国国内市场数据。“由于缺乏来自国内公共部门权威的公共服务,显然容易造成国内商品供求信息的不对称,因此使国内厂商对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无法作出精准的甚至大概的判断。”

    甘正在说,由于很多商品实际上国内市场紧缺,大都要依赖国际市场。因此,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市场链条的连环作用,商品供求信号便被众多企业无限地放大了。

    在这种经济运行模式下,下面的市场反应便成为一种常态:当价格下跌的时候,企业不敢买,因此使商品价格继续探底;当价格上升时,企业便纷纷购买,因此有造成商品价格继续人为的走高。“问题是8元的时候不做,偏偏在价格最高的十几元时候做,不被动才怪呢?”中纺粮油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因此,众多期货业资深人士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增加市场透明度、尽量改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应该是国内期货市场体系发达的当然前提!

    全球商品定价权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承受之轻。

    由此,暴露出中国经济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在我们大幅度开放市场的同时,来自流通领域的改革一直进展不大,开发市场没能与开放市场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十分发达的现货市场体系,然而期货市场体系的建设一直蹒跚前行,而缺乏披露市场信息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体系不对称的风险。此外,进出口体制、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等改革的滞后,都成为中国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瓶颈。

    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乃至成为全球定价中心,早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中国经济正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参与其中游戏规则的制定,并以争夺全球商品定价体系的主导权为契机,将开发市场列入议事日程,也不枉国内众多油厂这次的悲情演出。(施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