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是全国水产企业科技研发的坚强后盾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1-11
     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日前在杭州举办的全国水产企业家座谈会上获悉:中国水科院在确保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的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的同时,将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与企业结合成更加紧密的共同体,使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从企业生产中来,研究成果迅速到企业生产中去,共同促进我国渔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衍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全国水产企业毗邻而居,应常相往来,通过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水产企业是建设渔业强国的重要生力军,是渔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群众性渔业的领头羊、组织者和推动者,创建高水平的水产企业,就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商务能力,特别是研发能力。目前水产企业自身组建相对固定的、门类齐全的研发队伍是不现实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是以水产应用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己任的研究团体,作为水产科研的国家队,应该拆掉围墙,搬走障碍,成为全国水产企业科技研发的坚强后盾。这次与企业对接是该院立足全国渔业需求,坚持开放办院,不设围墙搞研究,变科研“小线条”为社会“大坐标”,以大协作带动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记者问及此次对接后,如何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时,王衍亮说,在确保做好基础类研究的同时,要加大应用类的研究,二者不可偏废。首先,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形成一种导向,使科研人员意识到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是统一的,绝不是矛盾的,从而能够更多地关注水产企业的需求。其次,完善科技人员的评价体系,不同性质的项目评价体系不同。在以负责或参加课题状况、发表论文(著)的数量和获得专利等指标评价科技人员的同时,把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第三,整合科研力量,选择重点企业进行对接。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国家级的科技平台,可以促进水科院研究课题观念的转变,运行机制的转变,整体定位和院内评价机制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水产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水科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节省有限资源,还可以集中精力提高生产和商务的水平,尽快实现水产企业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水科院已具备接受新挑战、研究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据了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已被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确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目前,拥有科技人员1200多人,其中研究员102人,副研究员327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7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部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4人,院首席科学家13人,基本形成了由院士、国家级专家、部级专家、院首席科学家以及中青年优秀人才组成的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科研群体。还拥有6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2个院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0个国家级、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个国际水产培训中心,2个院级工程技术中心,16个科研实验基地。所从事的科研涉及苗种、饲料、病害、加工、机械设备、质量管理、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七五”以来,在全院所承担的近2000项各类科研任务中有400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的奖励,这些成果和技术可以组装、配套后向企业提供。

     会议期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已和企业达成合作协议60多项。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舟山兴业有限公司、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及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等60多家自愿参会的企业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通过这个国家级的科技平台,使企业和科研院所真正对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