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需求蕴藏巨大商机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0-12
     中国的粮食产量自1998年创下历史纪录以来一直呈下滑态势,这使得交易员们对向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出售谷物的前景充满信心。随着中国为满足国内需求增加了谷物进口,世界市场的谷物价格过去12个月里大幅跳升。但就像中国经济的许多领域一样,从庞大的食品需求中赢得巨额利润的前景能否成为现实仍远未可知。

     大多数交易员相信,一段时间后,中国至少将从国际市场上买进某些种类的谷物,特别是小麦。但预测长期需求对于行业专家来说是一大挑战。“我们相信,这是一个中长期进口计划的开始,”澳大利亚小麦局驻墨尔本的经理戴维·约翰逊表示,“真正的问题是涉及的数量以及这将如何影响价格。这是一个涉及数百万美元的问题。”

     中国的小麦产量自1997年以来逐年下滑。据美国农业部估计,2003—2004年销售年度中国的小麦产量为8600万吨,减少了3000万吨,大大低于1.045亿吨的消费量。根据产区给出的产量预期,2004-2005销售年度的产量还将进一步下降。小麦占据中国谷物产量的20%左右。虽然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但小麦进口在1997年-2003年间稳定在每年100万吨左右,因为政府动用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积累下来的大量储备小麦。这个政策现在已经改变,预计中国今年将进口850万吨小麦,主要是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进口。

     约翰逊等小麦市场的分析师曾预计,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进口大国。但许多行业专家现在相信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储备小麦规模。“许多人都曾把储备的事抛在了脑后,只等着预期中的需求成为现实,”约翰逊说。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在10年来第一次成为国际市场的大买家。中国重新成为进口国恰好是在全球小麦产量将达到历史第二高水平6.10亿吨之际。上一周,芝加哥交易所的12月份小麦期货合同报每吨110美元,自5月份以来已跌去了35美元。

     但人们预计,来自中国的需求将下降,因为中国政府正在推出政策,鼓励农民增加小麦种植。美国农业部预计,中国的进口量将于明年达到1000万吨的峰值,但此后进口量将逐步下降到每年500万吨的水平。

     由于消费量大大超出产量,中国也开始进口大米。行业分析师们预计进口总量今年将超出100万吨。虽然人均消费量稍有下降,因为收入增加使得许多中国人开始食用更多的小麦和蔬菜,但据总部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数据,大米仍是中国人的主食,占中国谷物消费总量的40%以上。

     不过,大米行业专家对中国能否很快成为一个庞大的进口国还心存怀疑。他们相信,未来数年,政府鼓励种植的政策以及大米售价上涨将扭转产量下降的趋势。国际水稻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戴维·达唯表示:“库存的减少使得价格有上涨动力,受此鼓舞,农民将增加种植。”

     预计中国10年内会成为玉米进口国,因为惊人的消费量正在耗去一度非常可观的储备。美国农业部农产品外销局估计,中国2005年有可能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具体取决于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和价格。非政府部门的分析师预测中国明年可能从国际市场购买高达200万吨的玉米。美国食品和农业政策研究所预测,到2013-2014销售年度之前,中国的玉米净进口量将达到每年37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