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我国物价年内回落可以期待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09-14

  一、居民已切身感受到价格上涨的影响

  今年以来国内物价一直在快速上扬,2004年1-7月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3.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6%,工业生产资料流通环节价格总水平上涨14%,粮食价格上涨了32%,分类别来看食品价格上涨9.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9%,居住价格上涨3.7%,这是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涨幅。尤其是7月份上涨了5.31%,不仅超过了央行设定的5%警戒线,而且也是1997年2月以来单月最高,更是比2003年CPI的1.2%平均涨幅高出3倍以上。虽然各级政府在价格监管调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物价的现状仍让居民对价格的走势日益关切。

  二、物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已经基本消解,但长期因素仍令人忧虑

  最近一轮的物价上涨的原因可以归纳为3点:其一,粮食价格上升直接拉动了这一轮消费品物价指数上升;其二,国内投资过热为物价上涨推波助澜;其三,能源紧缺和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促进了物价的上扬。

  1、粮食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价格上涨动力逐渐减弱

  去年粮食减产使今年粮食价格大幅攀升,由此而拉动了消费品的物价指数上升。从今年前7个月的情况看,CPI上升的80%强源于食品价格的上涨。今年的夏收和秋收形势良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价格回落。而且,粮食的涨价幅度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而且粮食价格上扬将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的压力转弱。同时国家还采取了新的措施积极引导粮食市场的规范化,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并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这些都将有利于粮食价格的走稳。

  2、投资过热是此次价格上涨的诱发因素,尽管已经得到初步控制,但仍需要密切关注

  投资过热是诱发物价上涨的一大原因,投资过热会引起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层层推进从而带动了总物价的上涨。我国25年来投资年平均增长约15%,而2003年以来就超过20%的水平。自2003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投资过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投资的增长速度仍需密切关注。

  3、能源紧缺可能是今后比较长时期内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动力

  我国的能源紧缺已经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并成为引起物价波动的重要长期因素。

  (1)中国的水资源状况让人担忧。我国北方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国际平均的30%,加上1999年以来北方连续干旱,城乡供水矛盾十分尖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南方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南方的水资源虽多,但是人为的污染却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即达到质量要求的水不够。

  水资源的短缺引发了水价上涨,也向我们敲起了警钟: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将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大打折扣。

  (2)煤炭产能短缺、价格上涨,对物价总水平产生推高作用。今年是近二十年来中国电网缺电形势最严重的一年,二季度电力缺口在2000万千瓦以上,三季度电力缺口2500至3000万千瓦左右,全年共计缺少电量约600亿千瓦时。煤炭供应不足是缺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60%以上的煤炭都用于发电,但依然只能满足电力企业60%左右的煤炭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煤炭产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煤炭利用能力短缺。煤炭短缺,价格节节攀升给电价带来了压力。而煤炭作一种基础性产品,它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其它相关行业。

  (3)国际油价飙升,直接推动了国内物价上涨。动荡的国际环境和对石油不断攀升的需求使国际油价一路飚升。而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使国际油价的一举一动直接牵动中国油价。去年中国的石油消耗量达2.5亿吨,其中进口石油9112万吨,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35%,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2004年8月19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达到创纪录的每桶48.7美元。因此,国家发改委决定,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和汽、柴油出厂价格,这是我国继今年3月31日和5月1日以来,进行的第三次成品油提价。

  中国石油的供需矛盾不断加深,使中国对国际原油进口量不断加大,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所产生影响与冲击会越来越大。原油进口持续增长,油价上涨将循着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波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人民生活,造成了市场不稳定。另外,国内石油垄断性局面不利于开展良好的市场竞争,对其价格也不能起到好的疏导作用。

  三、政府宏观调控未雨绸缪,已经取得初步效果

  经济运行的事实表明,单靠市场的自动调节能力已不能战胜物价的上升局面,好在政府已经在通货膨胀前未雨绸缪,进行宏观调控抑制了其进一步恶化。

  为防止价格总水平上涨过快,国家发改委在加强物价监管方面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出台涨价项目的通知》,要求各地从严控制出台调价项目,保持市场基本稳定,规定了凡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月环比超过1%、或同比累计连续3个月超过4%的地区,暂停出台提价项目3个月;《关于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做好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检查的通知》和《关于对化肥生产用电价格继续实行优惠政策的通知》,要求各地要防止和平抑农资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同时根据已出台电价、水价政策,理顺水、煤、电价格关系。

  为了缓解能源紧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制定《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并提出把制定并实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解决能源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同时政府加大了煤炭开采及管理能力,并增强交通运输能力以保证全国各地发电系统的用煤量;加速南水北调工程并积极治理水质污染;大力开展石油天然气节约和合理使用,继续发展国际石油贸易和合作开发并逐步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和风险规避体系。

  对于投资过热,国务院出台了控制电解铝、水泥和钢铁投资的103号文件,央行出台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贷款浮息制度,银行除了对信贷数量进行控制之外,还加强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票据交易、债券的吞吐、存款准备金利率调整。

  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表现在:

  1、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全年将超过1亿公顷,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势头。

  2、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2004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82亿元,同比增长28.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钢铁、铝业、水泥等行业的投资增幅明显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继续趋缓。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924亿元,增长28.7%,比一季度回落12.4个百分点。

  3、货币信贷增势减缓。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已初步遏制了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势头。2004年以来,贷款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04年上半年货币供给(M2)增速16.2%,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16.3%,低于2003年下半年的增速。

  4、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趋缓。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个月后5、6月份持续回落。

  四、物价上涨的拐点可以期待

  尽管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市场价格存在一个滞后反应。目前,物价总水平的涨幅仍在增大,但价格涨升的动力已经在逐渐减弱:从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对主要产品价格的监测结果看,价格的上升的产品种类呈现减小趋势;粮食、钢铁等推动本轮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其涨升动力已经基本耗尽。由于新的涨价因素在减少,因此价格涨幅进一步增大的空间已经有限,向下的拐点可以期待,甚至有乐观的估计物价上涨有望在三季度达到峰值,并在几个月内逐步形成“拐点性变化”。

  当然,从政府的角度看,当前的物价形势仍不能掉以轻心,要密切关注物价变动趋势。此外,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推行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甚至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化解,这决不是在一朝一夕的事,也决不是政府一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企业、居民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