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
加强农业,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是这次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在农业领域取得的成效尤为显著。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是非常正确和卓有成效的。
加强农业是这次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在低谷徘徊,城乡差距呈不断扩大的势头。由于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去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粮食产量下降到近14年来的最低点。粮食供求形势堪忧,农民增收形势严峻。对此,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及时做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果断采取了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粮食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宏观调控措施。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年初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随后,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据初步测算,仅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减免农业税的“三补一减”政策,就可拉动农民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已经使6亿农民得到了实惠。取消农业特产税、免征和降低农业税税率,大大加快了农村税费改革的步伐。这些政策措施扶持农业力度之大,给农民的实惠之多,在历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
——大力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以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对粮食生产和流通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强调了粮食省长负责制,明确了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加大了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力度,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初步统计,全国28个省份共安排良种补贴资金16亿多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3个粮食主产省12.4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700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补贴资金达4亿多元。
——坚决制止和纠正乱占滥用耕地现象。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措施来抓。一方面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暂停耕地占用审批,清理各种开发区和园区,坚决守住基本农田保护这条红线;另一方面,国务院针对基本农田种树、土地市场整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以及撂荒地等问题,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及时制止和纠正了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不仅确保了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的恢复性增加,而且从根本上保护了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产品市场和农资市场的监管。根据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方针,有关部门较好地把握了调控时机,及时实行对化肥生产和进出口的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明确了化肥的进销差率、批零差率和零售的最高限价。大力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随意抬高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适时制定了早籼稻、中稻、晚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提前给种粮农民一个合理的价格预期。
宏观调控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在农业领域采取的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政策体系,探索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趋势性变化,展现了宏观调控的阶段性成果。
(一)农民现金收入增幅创8年来同期最高水平。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45元,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态势,增长幅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2.2个百分点;农民来自于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的收入扭转了多年徘徊甚至负增长的局面,农民出售农产品得到的收入增长18.9%。增收减负政策因素成效明显,农民转移性现金收入人均增长15.2%,税费负担人均下降27.2%。
(二)粮食生产形势出现重要转机。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加上粮价上扬的拉动,在较短时间内初步改变了粮食生产的被动局面,呈现出近几年少有的好势头。夏粮产量扭转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早稻播种面积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势头强劲,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较多;春夏播粮食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秋粮增产有了面积基础,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超15亿亩,可望扭转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成效突出,优势农产品加速向优势产区集中,优质专用粮食比重进一步提高。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46%,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早稻面积占70.5%,提高8个百分点;“双低”油菜面积占74.3%,提高4.3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克服了禽流感疫情的影响,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养殖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水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上呈现出全面增长、协调发展的态势。
(四)政府农业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央加强农业的各项调控政策措施,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效地增强了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次加强农业的最大特点是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今年,国家在国债投资总规模减少的情况下,支农国债所占比重按同口径相比(按年初计划数比较),提高近5个百分点。各级党委、政府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为农民排忧解难。“三补一减”等政策的实施,还为乡镇机构改革、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增加了推力,创造了条件。
(五)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中央一系列加强农业的调控政策措施的实施,减轻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各地普遍出现了农民抢包承包地、增加农资投入和争相参加技术培训的热潮,耕地抛荒现象大幅度减少,全国撂荒复垦面积的80%以上种上了粮食作物。许多农民把今年中央出台的支农政策与当年的“大包干”政策相提并论,由此加深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农村干群关系大为改善。
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的启示
这次宏观调控,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形势出现重要转机并成为宏观调控的亮点,农民成为这次宏观调控的直接受益者,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认真总结的新鲜经验和深刻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利益是调节经济活动的基本杠杆,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工具。这次加强农业在较短时间内初见成效,关键在于给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实践再次证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坚持城乡统筹,调整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切实加大政府支农力度。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财力的变化,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逐步实现由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三补一减”等政策的实施,使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更加有力,成效之大、效应之广、影响之好都是空前的。
(三)坚持全面发展,形成加强农业的合力。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重点非常突出,措施非常到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在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工作中,都出现了上下齐心协力的局面,全社会开始形成了加强农业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农”问题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要解决这些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次宏观调控既强调短期能见效,更强调长期起作用,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从发展要求看,还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只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避免出现周期性的农业波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加强农业的任务还很繁重。我们要深刻理解和领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继续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落实和完善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把来之不易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巩固和保持下去,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为促进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