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大难”的粮食问题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05-26

  当前我国粮油产业已进入‘两化一周期’的新时期,即市场化、国际化,粮食供求将由偏松向偏紧转变的生产周期。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粮油企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表示。中国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由于国内粮食产量的连年下滑,中国的粮食安全又被提到了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凸显

   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为实现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中国粮食产量却自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呈现下滑态势,小麦、玉米、稻米等三大主要粮食品种2003年缺口有200多亿公斤,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8年减产1400亿斤。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凸显。

   白美清认为,中国粮食步入新的生产周期,供求形势将由偏松转为偏紧。在粮田面积大幅减少、粮食产量连续下降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进入新的周期,总产量要恢复到10000亿斤,需要经过几年的时间。而近几年国内居民对粮食的消费呈刚性增长,这就由前几年的粮食供求偏松转为偏紧。

   为了缓解粮食安全压力,国家采取了各种积极的粮食政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粮食流通,促进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构?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草案)》。会议决定,我国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求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建立直接补贴机制,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革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办法,完善信贷资金管理措施;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积极发展国际农业领域合作

   “随着我国实行全方位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粮食工作已走上国际化轨道。随着我国粮食购销形势的变化,今后粮食的总量平衡也将运用两种资源,粮食价格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也将随着市场化、国际化而加快、加大。”积极发展国际农业领域的合作成了缓解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在5月19日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7届亚太区域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尤其将着力探索和发展同本地区国家加强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式,取得各方互利共赢的成果,造福于本地区各国人民。亚太地区应该进一步推动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坚持不懈地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消除贫困作出努力;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互惠互利的精神,积极开展农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降低关税、消除壁垒,以增进共同利益。

   “走出去”种地成为新时尚

   我国政府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采取了减免税收、直接补贴粮农、建设粮食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背景下,到海外租地种粮,在世界范围内寻找适合的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结合我国精耕细作的种粮技术,正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又一新路径。

   据报道,新疆的一家上市公司--新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1996年在古巴投资5万美元,播种了150公顷水稻。由于运用了良种、先进的栽培技术,每公顷水稻单产高达4.8吨,比古巴国内经营最好的农场平均单产高出2吨多,创古巴水稻单产最高纪录。随后,新天集团1998年在墨西哥购置1050公顷土地,累计投资320万美元,收获水稻四季,平均单产每公顷5吨,较墨西哥当地农户平均每公顷3.5吨的单产高出近42%,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此外,重庆市政府也于今年3月与老挝签订了“中国重庆(老挝)农业综合园区项目?购献餍?议。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农业业主开始“走出去?怪值亍?

   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合理资源配置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重庆和老挝、新疆和巴西、云南和缅甸、四川和柬埔寨、安徽和莫桑比克……目前,中国各地都在海外积极探索农业合作的方式。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全球资源合理配置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好处很多:一是国内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匮乏,而老挝、古巴等国拥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土地大量闲置,农产品依赖进口。因此,中国完全可以以己之长,寻求全球化的农业合作;二是可以解决国内富余劳动力问题。例如重庆老挝农业园区可以输出约一万名劳动力,解决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的矛盾;三是农业开发风险相对较小,产出稳定,农业走出去能够带回很大的利润。

  国际商报记者 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