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HACCP体系 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变成一个开放繁荣的大市场。与此同时许多产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各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已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水产养殖也正迎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以入世为契机,大力加强健康水产养殖。虽然,近20年来全球的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促进了大多数养殖地区的经济繁荣,但由此引出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不可低估。在进行精养和半精养时,人们常在人工饲料中添加抗菌素以防止病菌扩散并提高饲料转化率。然而,目前我们还缺乏有关水产养殖中使用抗菌素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等影响的足够资料。人们可能食用有抗菌素残留的鱼,抗菌素也可能流失到环境中从而使食物链中产生耐受抗菌素的细菌,池塘中残饵的累积会刺激细菌(包括人类病原菌)生长,而这些细菌污染水产品,使之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在粗放型养殖中,水产品消费的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生食或吃稍加煮过的淡水鱼常会引起吸虫感染。入世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相继出台对我国出口动物源性产品,尤其水产品严查或禁运,使我国水产出口企业损失惨重。原因主要是渔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在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日益频繁,“摘市场经济,按国际规则办事”要求国内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际原则安排、指导生产,保证从鱼塘到餐桌的食品卫生安全,减少贸易摩擦,确保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

  一、引言------HACCP体系

  危害分析临界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I Control Foint,HACCP)是从食品安全保障角度提出来的、它应用于从食物产出直至消费的整个流通过程中。运用HACCP可以系统地对水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中的危害及风险进行分析。在水产品的生产初期应用HACCP.可以对一些特别的危害和控制措施进行识别.当产品的安全控制与生产加工过程溶为一体时、可以减少对最终产品的测试、资源得到有效利用。HACCP的原则应该贯彻于从养殖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过程中,从而提高消费者对养殖产品的信任度。欧盟和北美已强制实行HACCP。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ristration 1994)证实、在美国的水产品加工方面,因为HACCP的运用,已经防止了大约20%--60%由水产品携带的各种疾病。一些国际组织提倡协调执行HACCP。不采用或不执行HACCP的国家最终将失去水产品的出口贸易,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

  鱼类等水产品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营养保健食品。在末受污染的海域捕获、又进行了正确加工处理的水产品、食用风险很小。而内陆或沿海的养殖地区发生环境污染的可能性要大,饲源性疾病危害的可能性也较大。这种危害可以通过完善的养殖管理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来控制。虽然在引入HACCP安全保障体系时.必将增加养殖成本,但如果产品不安全,便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因此这样的投资还是必需的。

  :、

  二、目前水产养殖形式及我国在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形势

  预计在今后20年里,全球的水产养殖业还将继续发展。为了保护环境,使得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确保食品安全。据FA0(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的统计,1994年全世界的鱼类及其它水产品的养殖总产量大约是1400万吨,其中80%是内陆水域生产的.而亚洲又占总产量的90%。世界各地水产养殖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维持生计的小规模养殖到大片精养的商业化生产,如东南亚的低盐度对虾养殖;有用牲畜粪便作肥料的综合养殖;也有稻田养鱼,废水养鱼等。养殖形式的分类如下:

  1.海水养殖:网箱养鱼(如养鲑),软体动物(如牡蛎和贻贝)养殖;藻类养殖;对虾养殖

  2.低盐度海水养殖:对虾养殖,鱼类养殖;网箱养殖。

  3.淡水养殖:鱼类养殖,虾类养殖(如沼虾);湖泊和河道的网箱养殖;鱼畜离综合养殖;稻鱼综合养殖等。

  (二)存在问题

  我国是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和面积均居世界首位。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也面临着许多严重问题,其中水产养殖的安全卫生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1.养殖品种退化 由于鱼类近亲繁殖、无序的苗种交流或洪涝灾害以及养殖管理不善,造成了养殖鱼类种属的严重混杂,引起养殖对象种属退化、生长缓慢、品质变劣、抗病力下降、暴发性鱼病连年发生,使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连占淡水养殖总产量70%以上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主要养殖鱼类仍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

  2.养殖环境污染 湖泊和水库等受污染的水体.除了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外,渔业的过度利用也是重要污染源之一,即养殖自身污染严重.如养殖密度过高、过量投喂人工饲料、大量使用化肥和鱼药等都会破坏水域生态平衡,使池塘丧失自我净化能力,只能通过换水来维持水质,加快了水质的富营养化。鱼池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开放性,其能源不受限制,食物链短.系统结构简单,这种生态系统一方面能实现较高的水域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它又弱化了自然环境和渔业生物资源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往往使得池塘物质循环不畅,池水氨态氮、亚硝态氮严重超标。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某些地区不顾环境容量盲目扩大养殖规模,造成养殖品病害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发生中等程度以上的养殖病害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15%—30%,年损失产量超过100万t,造成经济损失170多亿元。

  3.养殖技术落后 一是水产科技贡献率较低,约为55%左右;二是养殖考的整体素质低下。

  4.鱼病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水产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以上,损失率20%左右。1995年(据近20个省市的统计资料)因病害造成较大损失的传统淡水鱼类发病面积约54×104hm2以上,占传统渔业面积的15%左右,产量损失约50×104T,直接经济损失估计在13—15亿元,鱼病之严重可见一斑。另外,用于防治鱼病的药物残留必将成为水产品品质因素的潜在敌人,如2001年香港对江苏大闸蟹体内抗生素含量超标提出质疑等等。养殖者对药物安全性重视不够,在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滥用药物现象,表现在多种药物大剂量重复使用,甚至为了防病而盲目使用药物。长期滥用药物,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或转移,使部分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药物使用后对养殖环境的影响和在动物体内的残留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药物残留超标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而且严重危害了食用者的健康,同时在出口贸易方面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5.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无明确的标准可以依靠。手段落后不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影响了水产品市场的开展。

  上述这些问题必然导致淡水养鱼的产品质量低下、食用不安全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取消大部分产品贸易保护,国外的水产品将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市场,市民将能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高质量的进口水产品。如果国内养殖的水产品质量低下,食用不安全等,势必造成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同时在国内市场上也将降低市场占有率。产品(商品)是竞争的起点,也是竞争的终点.今后的水产品要同其它的农产品一样应该包含四个基本的竞争要素:第一,品质;第二,安全性;第三,外观和风味;第四,均衡供应。只有水产品质量好、口味佳、价格低,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淡水养殖上大力加强健康养鱼.树立水产品安全的思想,提高水产品质量.从而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带来的弊端.迎接入世带来的挑战。

  三、未经检测的水产养殖品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应用HACCP的必要性

  此处,危害(hazard)一词是指有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与海产品相比.食用养殖水产品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可能性较大。这种可能性包括吸虫感染,病原菌污染水产品、鱼药残留、以及有毒物质或重金届的污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在精养和半精养池塘中滥用鱼药,导致抗菌素残留;在粗放型养殖系统中用人和动物的粪便作肥料,促进浮游植物繁殖所引起的污染;不适当施用杀虫剂、工业用化学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累积所造成的池塘污染;食用生的或烹调不当的水产品。

  1.生物危害

  (1)寄生虫

  ①吸虫(trematodes)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吸虫感染在大约20个国家存在.其中主要在东亚和南亚,有4千多万的人感染。吸虫都有相似的、较复杂的生活史,它有两个中间寄主.第一中间寄主是一种卷扁螺,第二中间寄主是淡水鱼类或甲壳类。食用末煮熟或加工不当的带有吸虫的淡水色或虾蟹易受感染。主要的吸虫有:支擎吸虫(clonorchis)、后擎吸虫(opisthorchis),并殖吸虫(paragonimus)。

  因食用淡水色引起吸虫病.一船都是食用野生色类而非养殖色类。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冰冻的缘故.水产品基本上没有吸虫感染。在-10oC下、将鱼冷冻5d以上可以有效地杀灭支睾吸虫和后睾吸虫的囊蚴。因此,这些水产品无论是生食还是稍微烹往后食用,建议最好在-20oC以下冷冻7D(168H)或在-25oC下冷冻15H。但是,东南亚的鲜活鱼贸易十分活跃,大多数淡水色和低盐度海水养殖品种是一种或多种吸虫的寄主、因此,吸虫的寄生感染是对水产养殖产品的一个危害。

  ⑦线虫(Nematodes)

  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是线虫的两个中间寄主、人类食用了生的或加工不当的水产品后被感染。引起人类疾病的线虫,最常见的是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引起异尖线虫病的还有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

  野生鱼类中线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肝和腹腔,也有寄生在鱼肉中的。异尖线虫病较少发生的原因是遇热(55oC、l min)或遇冷[-20oC.24h)寄生虫均会被杀死。但如果生食或低盐度腌制、短时间熏,得这种病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许多国家要求这些水产品在加工或销售之前必须冰冻。在美国、挪威和苏格兰养殖的鲑色不会感染线虫.原因是这些鲑鱼是用人工饲料喂养的、不投喂天然饲料。

  ⑤绦虫(cestodes) 寄生在鱼体内的绦虫称鱼绦虫、通常是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人和一些哺乳动物是它的最终寄主。淡水桡足类和鱼类是中间寄主:裂头幼虫寄生在鱼的肌肉中,人生食或食用半生不熟的鱼时即会感染。阔节裂头绦虫在东欧,俄罗斯比较流行、估计全球有1300万人是阔节裂头绦虫的携带者。

  在淡水、低盐度海水和海水养殖中、绦虫无疑是水产品的一种危害。因为鱼类感染绦虫是食用了第一中间寄主或其它已被感染的鱼类,所以,如果使用人工饲料将有望减少绦虫的感染。

  (2)细菌 病原菌对养殖产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环境以及养殖水体的细菌种类。引起水产品污染的细菌主要有两大类:本地微生物区系,由当地或工业废弃物等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茵(Aeromonal hydrophila)、肉毒杆菌(clostridium botulium)、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和(listeria momocytogens)等等。非本地细菌主要是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如沙门氏茵(salmonella)、贺氏菌(shigella)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嗜水气单胞菌同样广泛存在于养殖水体中,它的一些菌株是重要病原菌。弧茵是河口和沿海水域的常见细菌,其中有些种类是人类的病原茵。弧茵广泛存在于热带水域,在温带、夏季也能分离到。有人在东南亚养殖的低盐度对虾中检测到2%一33%的样品有一号霍乱弧菌和非一号霍乱弧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水体中。对于鱼品加工的半成品如熏鱼等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这种细菌具有在低温下生长的能力、因而对鱼类的半成品贮藏带来麻烦。

  类志贺邻单胞茵(plesiomonas shigelloides)主要存在于淡水中,它与鱼类的胃肠炎爆发有关。对日本养鳗池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21%的池塘中存在沙门氏茵.美国的鱼回鱼养殖池大约有5%存在沙门氏茵。

  多年来、水产养殖中利用各种有机废水施肥,这对于干旱和半干早地区来说是经济的,但由此也带来公共卫生危害、废水中含有重金属和工业上的化学物质,废水也能传播病原茵。因此、WHO于1989年建议,只有当废水不合吸虫卵(每升0个卵)、大肠杆菌数少于1000个/100ml才能用于养殖。

  (3)抗药性

  在精养和半精养养殖系统中,抗生素被用作治疗剂、生长促进剂。抗生素不加控制地滥用.必将引起多种危害。这种危害表现在池塘中微生物群落抗药性的增强。目前对有关抗菌素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尚缺乏充分的知识.也没有足够的数据来确定因使用抗菌素产生的鱼类病原菌的抗药性是否会传到人类的病原菌中。

  抗药性的可传播性已在挪威得到证实。从饲养底栖鱼类的池塘的底泥中分离到的细菌对多种抗菌素有抗性.而且这种抗性能够传给非鱼类病原菌,如大肠杆菌。

  2.化学危害

  在沿海和内陆水域养殖的鱼类和甲壳动物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周围环境的污染。鱼药残留、抗菌素的残留以及重金属等可能在水产品中富集。杀虫剂、除草剂等也能污染水体。

  (1)农药和鱼用药品

  杀虫剂、除草剂、杀藻剂、杀菌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等污染水体后,会在养殖水产品中富集。这些化学物质要在食物链中富集,至少须具备三个特性:不溶于水;在食物链的生物体中稳定存在,对生物体的毒性较低.这样食物链不致断裂.形成逐级积累。

  现代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某些化学物质来保证作物产量。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合作研究了以往30年食物中杀虫剂的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他们提出了杀虫剂在作物中的最大残留量标准。迄今为止,水产品的残留量标准还未定。研究结果表明.在淡水鱼的体内.PCB、DDT以及与之相关的杀虫刘都有生物富集作用。那些很难代谢分解,并直接排出于生物体的化学物质.其富集作用的危害不能低估。

  亚洲国家有着悠久的稻田养殖历史.但是随着高产作物的普遍推广,杀虫剂的使用也不断增加。有学者在研究了东南亚的稻田养鱼后认为,尿素和有机磷的毒性比有机氯小。稻田养鱼中使用的杀虫剂以5—7d能降解的为宜.而有机氯能够在鱼类体中富集超过6个月。

  (2)抗菌素残留

  养殖业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兽用抗菌素,这些残留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也受到公众的关注。近年来,水产养殖中成功地应用了鱼病疫苗.抗菌素的用量已大幅度降低。如果规范使用鱼药.不大可能因残留而导致较大的危害。但是如果滥用抗菌素或对其降解性能等不很了解,抗菌素残留会对消费者造成潜在的危害.尤其是对那些敏感者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低剂量抗菌素对人体肠道内正常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所影响.也必须引起重视。

  东南亚的养殖对虾因抗菌素残留而不能出口。普通的食品加工方法不能消除残留的抗菌素。烹饪和冷冻对抗菌素几乎没有影响。

  (3)重金属

  水是一种高效溶剂,源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大量化学物质都会溶入水中,其中重金属对人类健康为害很大:在水产品中主要有:As、Cd、Pb、Ag相Si。

  重金属对养殖业的污染主要是利用含有重金属的废水进行养殖或在沿海工业污染地区进行养殖。其次是一些地区的土壤酸性化,析出重金属。由于养殖鱼体中重金属的富集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利用废水和工业污水养鱼须持特别慎重的态度。

  3.生物技术

  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对未来养殖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种质的遗传改良、生长率的提高、适合养殖的品种的驯化、抗病力、疫苗发展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通过遗传改良,可以提高品种的质量,如色泽、脂肪含量、体形和体长等。鱼类生物工程的进展包括生长激素的应用;抗冻基因的导入,使鱼类能耐受低温。疫苗的应用使得在精养系统中不再依赖抗菌素。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对转基因鱼的评价,包括引入DNA、基因产品的分析。尽管当代生物工程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但仍须重视是否会出现负面影响。

  四、国外水产养殖中HACCP的应用现状及具体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出版了“水产养殖品食物安全问题”883号技术报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正在起草包括水产养殖品在内的HACCP操作规范。

  *美国于1997年12月18日实施的海产品法规《水产品加工与进口的安全卫生的规定》明确规定了未实行HACCP的企业的产品不准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早在1991年就制定了水产养殖品的HACCP操作模式,

  *加拿大贝类的监控工程(Shellfish Monitoring Project)应用了HACCP形成了养殖HACCP体系。

  *欧盟“对投放市场和生产水产品的卫生规定”(其中包括水产养殖)(EEC 91/493)是强制性欧洲议会法规。

  *1997年4月在巴西举行了第一届HACCP应用于水产养殖研讨会.出席国有巴西、古巴、墨西哥、挪威等。

  *泰国在虾养殖方面应用HACCP有成效,泰国渔业局制定了“质量管理程序”用来控制养殖的药物和化学残留以及微生物污染,HACCP概念已引入虾养殖场的生产和处理的各环节。

  *爱尔兰渔业署的bord lascaigh Mhara (BIM))机构.近五年来为保障生产出高质量的养殖鱼类和贝壳类产品,在养殖场大力实施HACCP,建立了操作程序,制定了有关指南和规范,这些指南和规范的要求贯穿养殖全过程,“从鱼卵到市场”,同时也包括了养殖者必经遵循的强制性法规要求,检查是由认可的独立第三方完成,生产者如果通过HACCP的验证,就可以获得进入市场的官方“质量认证标志”,另外生产者需要定期对HACCP和质量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使其运行有效。BIM和爱尔兰食品质量认证有限公司(BIM and Irish Food Quality Certification Ltd)将根据“英国认可委员会”认可的EN45011(养殖产品认证项目)对牡蛎、鳟鱼、鲑鱼养殖品种进行认证,对其它各养殖品种实施和认证的操作规范正在制定中。

  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正在鱼类加工过程中加紧实施,然而在养殖场,贯彻HACCP还刚刚开始。现在国际上的相关组织正在推动把HACCP机制应用到整个食物生产中.当然也包括养殖场。应用HACCP的前提是规范养殖场的管理。其管理目标必须明确:为生产出符合质量的食品应在各个环节上遵守食品法规和规定。在实行HACCP时,必须仔细地研究与养殖方法、养殖品种有关的一些特性。首先,建立一支熟悉养殖生产的HACCP队伍.这支队伍包括养殖、养鱼场管理、卫生、鱼类质量鉴定等各方面的专家。第二,对产品的标准加以规范.消费者可以食用加工成有附加值的产品或将鲜活产品充分烹饪后食用。第三,绘制养殖产品流程固,并对流程固加以评估。

  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下列七步:

  1.通过对不同养殖方式的各个生产环节的鉴定和评估,分析危害发生的可能,并提出危害控制的措施

  2.确定临界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s CCP)。将有碍于食品卫生质量的危害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3.确定能够确保CCP处于控制之下的临界限

  4.通过试验.建立一个监控CCP的系统。

  5.设立一个改正装置,当监控发现某一CCP超出限度时能起作用。

  6.建立一套程序,确保HACCP能够有效工作。

  7.建立一套档案,将所有程序及应用程序都记录下来。

  五、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危害分析及解决措施

  在水产养殖生产中,有4个临界控制点是比较重要的,这4个CCP是:池塘或养殖场所(CCP1)、水源[CCP2)、饲料供应(CCP3)和生产(CCP4)。临界控制点的确定取决于何种养殖系统.在制定HACCP计划时必须考虑各个养殖场的具体情况。

  (一)养殖场地的选择

  养殖场的选址、设计和建造必须认真进行。CCP1[HACCP在选址上的应用)可以总结为:

  危害 有害化学污染。

  控制措施 进行土壤分析,实施污染监测计划。

  临界值 水质及土质指标,土壤控制因子。

  监测措施 养殖场及其周围土壤的分析;水质分析,污染源调查。

  改良措施 水质处理,转移养殖对象;另行选址。

  危害可能出现在养殖场周围环境有化学污染的时候。土壤的特性与建造在该地的池塘的水质直接有联系,如酸性土壤会使pH降低,从而使析出的金属在水体中富集。如果池塘与农田或工矿区相连,杀虫剂或其它化学物质必然会进入池塘,引起对鱼体的化学污染。

  控制措施主要是科学选址、对土壤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适于进行养殖生产。池塘必须避开有毒的化学污染地区.或选择能够控制污染的地方。

  监测措施主要有土壤分析,对可能的污染源进行常规监测。当土壤分析的结果显示不适合养殖时,必须重新选址。

  (二)水质

  CCP2(HACCP在水质上的应用)可以归结为:

  危害 寄生虫;化学污染物。

  控制措施 水源选择,水质处理,清除饲源性吸虫及其中间寄主。

  临界值 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没有吸虫和中间寄主。

  监测措施 实验室分析水源水质,检测螺类、鱼类是否被吸虫感染。

  改良措施 选择新水源;转移养殖鱼类;进行水质处理;清除寄生虫;改造池塘。

  与内陆养殖相比.沿海的网箱养鱼受化学污染的可能性要小,但是如果是在工业废水排放口或船码头附近,发生这种污染的可能性也较大。用废水养殖或以粪便作肥料,水产品感染病原菌或寄生虫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有一池好水,养殖就成功一半。因此,水对水产养殖业来说至关重要。在养殖全过程中,养殖用水必须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做到水源清洁,无污染,养殖场周边无污染企业。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肥度适中,水中浮游生物适当,无异味藻类存在,添加水量科学。养殖场内尽量采用循环过滤用水,减少向自然水体排放养殖用水。养殖场废水确需排放时需经检测确认无污染方可排入自然水体中,做到“零”排放。

  控制措施主要是防止水源的化学污染,必要时进行水质处理。因水产品可以生或稍加烹馁后食用.故必须清除水中的饲源性吸虫及其中间寄主(螺类)。螺类可以用杀螺剂或通过环境改良等方法来处理,如清除池塘中的植物。到目前为止,生物方法控制污染收效甚微。

  (三)饲料供应

  ccP3(HACCP在饲料供应中的应用)可以归结为:

  危害 生物或化学污染;鱼药的滥用。

  控制措施 从正规厂家进货;正确储藏饲料,饲料配方的选择;按照使用说明用药。

  临界值 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遵照生产厂家的说明。

  监测措施 供应商的质量验证,实验室分析试验;对用量进行监督;观察降解周期

  改良措施 不用不合格的饲料,延长净化时间。

  饵料必须是符合养殖对象最佳生产营养需求和安全的。饵料中的原料、添加剂、抗氧化剂、防腐剂、毒素和致病有机体等含量,应符合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有关行业标准和法规。不得添加激素如类固醇类等;不得使用违禁药物;饲料生产、储存都要遵循饲料生产技术规范。养鱼饵料包括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是养鱼的物质基础,饲料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色产量的高低和成品质量的好坏。我国池塘养鱼的一大特色就是利用池塘施肥.增加池塘中浮游生物、有益微生物和底栖生物,为鱼类苗种、成体提供价廉物美的天然饵料,它巧妙的利用了生物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使废弃有机物实现良性循环,达到健康养鱼。只要掌握施肥技术.再配以人工饲料,就能以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发展水产养殖业,达到丰收的效果。人工饲料要严格控制促进生长药物与抗生素等的必要添加。另外,对人工饲料还要及时做好保存工作,防止其自氧化作用和微生物降解所引起的品质下降.从而提高饲料质量和利用率.尽可能减少对养殖环境的影响。渔用饲料今后将要在营养与免疫、营养与内分泌、营养与环境以及营养与养殖产品商品价值等多方面全面深入地开展研究.为发展和加强淡水绿色水产品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行精养时,有机废物可以作为浮游植物等的廉价营养源。而在精养池塘中,根据不同饲养品种的不同生长阶段投喂不同配方的饲料。

  (四)生产管理

  生产包括养殖品种的选择、鱼种的培育和鱼类的养成。CCP4可以归结为;

  危害 化学品残留,鱼药残留,病原菌。

  控制措施 指导用药,防止池塘污染。

  临界值 国家或国际上的规定。

  滥测措施 对养殖用水、鱼药及其使用进行监督,监测处理的时间和条件;观察降解周期。

  改良措施 当错误使用时要转移鱼群;延长净化时间:

  1.苗种管理

  1.1亲本

  鱼种是养鱼的对象,它不仅决定养鱼能否进行,而且它的质量和数量还决定着养殖生产的成绩。一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优良的品种可增产高达30%,因此.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就必须在苗种上下功夫,培育出一大批优良、抗逆新品种,满足各类水产养殖生产的需要。一是重视亲本的选择和培育。俗话说“好种出好苗”,亲鱼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所产鱼卵和苗种的质量。二是鱼苗培育坚持肥水下塘。三是一龄鱼种培育坚持抓适口天然饵料.促长促均匀。四是适当降低鱼苗和夏花鱼种放养密度,增大一龄鱼种出塘规格,以及通过轮捕轮放培育量多质好的大规格鱼种,使之更有利于发挥鱼类生长潜力,又能达到生态防病。如草鱼苗感染车轮虫与放养密度成正相关;大规格草鱼种觅食能力、适应性和避敌能力以及抗病力等都得到提高,表明投放大规格鱼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1)亲本来源可为野生原种、人工培育或国外引进,具有该种明显形态等特征,经济性状(产量、生长、食用价值)良好。若为国外引进新种,必须严格检疫,避免携带病原体的亲本进口;未经审批的亲本不得入境。获得优质亲鱼的途径有:①对鱼类进行提纯复壮;②异地交换;③从不同水体或不同水系中选择血缘关系较远的亲鱼进行交配:④引进原种。亲鱼的管理应根据“产后补偿体力消耗,秋冬季积累营养物质,春季性腺大生长”的性腺发育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培育优质亲鱼。种质的优劣是影响养殖效益的关键。在养殖过程中,无论采用野生原种,还是经过育种技术培育的杂交种;无论采用亲本,还是引进受精卵或苗种,都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具有该种明显形态、形状和特征,必须是健康的、不携带病原体的。亲本应该具有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和性成熟年龄正常;人工培育或杂交种类,避免近亲繁殖,保证种源质量符合遗传育种要求。引进受精卵和苗时,应操作规范,减少应激反应,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检验检疫,方可使用。

  (2)亲本的遗传性状稳定和良好,生长和性成熟年龄正常。遗传质量高的野生亲本为最佳选择,人工培育的亲本要改变就地采集的方法,避免近亲交配,确保种源的优质和更新。同一亲本繁殖使用不超过三次(若一年繁殖一次,即使用三年)。

  (3)亲本的暂养、培育及越冬池水环境良好,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渔用水质标准。采用内循环过滤及“零交换”(即养殖循环用水不与自然水体的水交换)技术。

  (4)提供合理的优质亲本用饲料,以利性腺正常发育:尽量提供天然生物饵料。

  (5)采用稀养方法,严格管理,控制疾病发生和用药,不用或慎用促熟激素等药物。

  (6)以自然产卵为主,人工授精为辅的方法获得受精卵。

  (7)规范操作,减少或杜绝应激。

  1.2 卵、苗的孵化和培育

  (1)孵化和育苗用水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严格采用内循环和零交换技术。

  (2)使用绿色消毒刘和杀菌剂。禁止使用孔雀石绿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药物和化学药品。

  (3)提供优质开口和培育饵料,最好为生物饵料。

  (4)规范操作,减少或杜绝应激‘

  (5)未经审批的卵、苗不得上市,若属于无特定病原体苗,应查明特定病原体种类,特征;产生非特定病原体病的可能性及种类,防治方法。

  (6)从国外引进的卵、苗应严格检疫,严防携带病原体的卵、苗入境,运输过程中禁止使用麻醉剂。没有审批的卵、苗不得入境。

  2.成体的日常养殖管理

  (1)发展生态养殖模式

  ① 建立无渔业污染的大水面高产水产养殖模式 根据对淡水渔业资源的评估,确定养殖面积,要求养殖所带来的污染在水体自净能力范围内,不会对周围水域造成污染;另外,从生态角度出发,合理选择放养品种和放养比例,尽量使养殖品种自身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生态系统,使饵料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② 推广印80:20的池塘养鱼技术 80:20池塘养鱼模式是由美国奥本大学教授史密脱博士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其概念是池塘养鱼收获时80%的产量由一种摄食颗粒饲料、较受消费者欢迎的“高价值”的鱼类所组成,20%的产量则由被称为“服务性”的鱼类所组成。与传统的混养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具有明显优势,连续几年被列入全国渔业“丰收计划”指南。

  ③ 开展新型的设施渔业 设施渔业是发达国家对现代渔业的定义.就是说,要以完善的设施来代替单一池塘渔业生产形式,它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等优点,有望将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方式逐渐转换成生态型、智能型的养殖模式。

  ④ 发展综合养鱼 综合养鱼是以渔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建立水陆复合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系统的剩余能量,对有机物污染源进行全面合理的利用,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高效益的水产养殖系统,是体现我国淡水鱼健康养殖方向的一项战略措施。

  (2)成体的日常养殖

  ①养殖场周围植被覆盖率达30%以上,3.5公里内无工厂三废排放,各种排放废水不影响养殖场水源;水源水质良好,进出水管不应设在岸边,免受污染;经检测确认无污染的养殖场废水方可排入自然环境(以净化能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体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