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二)
根据FAO的统计,水产业提供的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类产品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从1970年的3.9%上升到2000年的27.3%。与其它动物食品的生产相比,水产业的发展是最迅速的。在世界范围内,从1970年开始,平均年增长幅度为9.2%,同时,捕鱼业的发展以每年增长1.4%的比率上升,另外,陆地肉食品的生产是以每年2.8%的速度增长的。内陆水产业发展最快的就要属中国了。1970年至2000年间,平均增长11.5%,同期,全球(除中国)发展是以每年7.0%的速度发展。在中国,海洋生物生产的年增速为14%,全球(除中国)增速为每年5.4%。但中国水产业的统计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数据,有可能有一定的出入,是被过高估计了。
2000年,据报道全球水产业包括水生植物产量为4570万吨,价值565亿美元。其中中国产量和价值分别占71%和49.8%。多半产品为有鳍鱼,至今为止,主要水产品的生产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水生植物产量为1010万吨,价值56亿美元,其中790万吨(价值40亿美元)产自中国。陆地农产品的生产仅仅基于有限的一些动植物品种,2000年报道的水产养殖和种植品种高达210多种。这个大的差异反映出大量的水产品品种能够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生长环境。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水产品品种还远远超过报道的数据,至少970万吨(21.2%)未被纳入记录之中。
在2000年,海水及盐水中的水产生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1970-2000年,淡水水产增长幅度较海水及盐水水产生产的增幅要高。虽然盐水水产品产量只占全球水产业的4.6%,但其价值却占总贸易量的15.7%。淡水养殖的产品主要是有鳍鱼,高价值的甲壳类及有鳍鱼是盐水养殖品种的主导产品。另外,海水养殖品主要是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
需指出的是水产生产在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食品短缺的国家的发展较稳定,自1970年以来,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0%。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水产业生产的平均增幅仅为3.7%,1999-2000年甚至下降了2.4%。除海水虾之外,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杂食性、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而发达国家的水产品中有73.7%都属于食肉品种。
在2000年,全球(除中国)食品鱼水产养殖量为1100万吨,鱼捕捞量约5200万吨。中国水产业报道的水产养殖量为2000万吨,捕捞量是700万吨,可见中国水产业所占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中国以外,从1970年到2000年,全球水产业提供的人均食品鱼供应量扩大4倍,即从0.6kg上升到2.3kg。
在过去的30年里,世界水产业的发展逐步扩大,集约化的程度提高了,养殖技术也得到十足的发展。
鱼类利用
2000年,全世界的鱼类产量大约8,900万吨。除了中国,大约71%(6,300万吨)的鱼用于人类的直接消费,剩下的29%被直接利用到各种非食物产品中,大部分用于粕类和油的生产。根据报道的捕鱼业、水产业和鱼粉的生产情况和FAO对非食物利用的估计,中国鱼类产量大约是4,200万吨,其中约有3,400万吨(81%)被人类直接食用,剩下的用于鱼粉和其他非食物的加工,包括水产业的直接应用。
鱼类的极易腐烂性使得对其的加工显得极其重要。在2000年,全世界的鱼产品中,超过60%的产品都经过了不同形式的加工。用于人类消费的鱼类产品中最主要的便是鲜鱼(占53.7%)、其次是冷冻鱼(25.7%)、鱼罐头(11%)和熏鱼(9.6%)。90年代,鲜鱼和冷冻鱼在鱼类产品中的比例大幅增加,幅度大于其他产品。
鲜鱼产量从1990年的2,80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5,200万吨,加工鱼产品(冷冻鱼、熏鱼、罐头)的产量从1990年的4,30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500万吨。冷冻是鱼类加工的主要方法,2000年冷冻鱼的份额占鱼类加工的55%。在发达国家,冷冻鱼产品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消费品,大约占鱼类产品的40%,比例在不断地增加。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比例一直维持在12%左右。
在2000年,几乎所有的用于非食物目的的鱼产品都来自于占捕获量1/3的自然资源和小的浮游动物,大多数都用于生产动物饲料和其他产品。
鱼类消费
1961年以后,全球(除中国)食品鱼的供给量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而人口则以1.8%的速度增长。然而从1980年后期开始,除中国外,世界人口的增长有时会超过食物鱼的供给量的增长,于是就造成了人均食物鱼的供给量从1987年的14.6公斤降低到2000年的13.1公斤。对于中国来说,1961年以来食品鱼的供给年增幅为6.4%,同期,人口增长率为1.7%。直到80年代中期年供给增长率一直都是很稳定的(1961到1985年为3.8%)在接下来的15年里突然增加了3倍(1985到2000年为8.5%)。
人类从鱼、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中摄入的动物蛋白的比重从1961年的13.7%增加到1996年的16.1%,到1999年又有轻微下降,为15.8%。
工业化国家(表3)的食物通常都包含各种形式的动物蛋白,这些动物蛋白的供给量由1961年的1,320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2,540万吨,也就意味着人均供应量从19.9kg上升到28.3kg。这个增长直到80年代后期才重新稳定下来。在这些国家,1989年以前,鱼类提供的蛋白所占份额是逐渐增长的(6.5%-8.5%),但在那之后,鱼产品的重要性又开始下降,1999年的比例又下降到80年代中期盛行的水平(7.7%)。
表 3 | ||
|
总供给量 (百万吨,活重) |
人均供给量 (kg/人) |
全球 |
95.5 |
16.0 |
全球(除中国) |
64.3 |
13.6 |
非洲 |
6.2 |
8.0 |
北美及中美 |
8.1 |
16.8 |
南美 |
2.9 |
8.5 |
中国 |
31.2 |
25.1 |
亚洲 (除中国) |
32.5 |
13.7 |
欧洲 |
13.9 |
19.1 |
大洋州 |
0.7 |
22.5 |
工业化国家 |
25.4 |
28.3 |
经济转变中国家 |
3.7 |
12.7 |
低收入、食品短缺国家(除中国) |
20.8 |
8.3 |
发展中国家(除低收入、食品短缺国家) |
13.7 |
14.8 |
60年代早期,低收入和食品短缺国家的平均人均鱼类供给量只占富裕国家的1/5,这个差距在逐年缩小,1999年这个比例已经降低到1/2。如果不把中国算在内,低收入和食品短缺国家的平均人均鱼类供给量从过去的5.0kg增加到8.3kg,每年的增长率为1.3%。在低收入和食品短缺国家,尽管消费量较低,但鱼类产品占全部动物蛋白摄入量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约为20%,并且有可能高于官方显示的统计数据,因为并不是所有鱼类产品都能够纳入记录当中。在过去的40年里,由于对其它动物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鱼类蛋白在动物蛋白中的份额有轻微下降的趋势。
鱼在营养学中的地位显示出明显的大陆差别、区域差别和国家差别。例如,在1999年全世界的9,550万吨用于消费的鱼产品中,非洲利用量仅仅为620万吨(人均供给量为8.0kg),亚洲消费量相当高,占总量的2/3。其中除中国以外的国家消费了3,250万吨(人均13.7kg),中国一个国家就利用了3,250万吨(人均25.1kg)。
现在2/3的鱼类供应都来源于海水和内陆捕捞,剩下的1/3源于水产业。1970年-2000年期间内陆和海上捕鱼可给每人提供10-11kg鱼产品。最近人均鱼产品供应量有所提升,这是由于水产业的发展。平均起来,全世界(除中国)水产业可给每人提供鱼产品的量从1970年的0.5kg增加到2000年的1.8kg,年增长率为4.5%。中国的水产业有着很强的根基,据报道,1970年至2000年人们从水产业中得到的鱼类供给从1kg左右增加到19kg,年平均增长率为11%。
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鱼类消费量和品种是不同的,这是对自然水生资源不同水平的利用以及不同的食品传统、口味、需求和收入水平的反映。北欧和北美人多选择深水鱼,而头足类动物的消费则多集中在几个地中海和亚洲国家,在其他地区的消费较少。尽管水产业的发展较快,甲壳类产品仍然是高价产品,它们的消费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国家。1999年鱼的人均供应量为16.0kg, 其中有75%属于有鳍鱼。甲壳类动物的供应占25%,或者是说人均供应量4kg,再做细分:1.4kg甲壳类、2.1kg软体动物和0.4kg头足类动物。
在总的供给产品中,包括2,700万吨淡水和两栖类产品,4,400万吨海水产品(细分为1,700万吨深水品种、1,900万吨浮游品种和800万吨未确定的海水鱼),余下的20%是贝类,包括860万吨的甲壳类、270万吨头足动物和1,250万吨的其它软体动物。从历史来看,各类产品的份额没有发生很大地变化:深水鱼人均供应量稳定在2.9kg,远洋鱼3.2kg. 而在1961年和1999年间,甲壳类动物的人均供应量从0.4kg增加到1.4kg,翻了三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虾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同时软体动物也相应的从每人0.6kg增加到2.1kg。
在少部分国家,鱼类提供给每人每天的热量高达180卡,在这些国家,缺少地方性生长的其他的可供选择的蛋白质食物,而且人们对鱼类有一定的偏好(例如日本、冰岛和其他一些小的岛国)。通常情况下,鱼类产品提供的热量为每人每天20-30卡。对于人口密集的国家来说鱼类蛋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国家人民的总蛋白摄取量本身就很低。此外,对另外一些国家来说也是同样重要的,比如鱼类蛋白提供量接近总动物蛋白量50%的国家有冈比亚、加纳、赤道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塞拉利昂、多哥、几内亚、孟加拉、刚果和柬埔寨。
全世界超过1亿的人依靠鱼作为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也就是说鱼类至少提供了人类动物蛋白摄入量的30%)。沿海地带对鱼的依靠程度要高于内陆地区。约有56%的世界人口对动物蛋白质的摄取量至少有20%来自鱼类,一些岛国和地区几乎完全依靠鱼类作为动物蛋白的来源。
渔业贸易
渔业不但是人们的一种食物来源和谋生手段,还是很多国家外汇交易的重要途径。渔业出口对经济的发展有时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2000年渔业出口额占格陵兰、塞舌尔、法罗群岛和冰岛商品贸易量的2/3还要多。在很多国家,渔业贸易属于双向贸易。在南美、非洲、中国和大洋洲渔产品占全球渔业商品量的比重越来越大。
2000年世界渔业产品交易量的增加使得出口额达552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8个百分点。与1998年相比,主要食品价格略微下降,饲料价格大幅下跌。泰国仍是主要的出口国,出口额为44亿美元。2000年中国出口额猛增至370亿美元,较1998年高36%,现在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除了出口本国生产的产品以外,中国还加工一些进口原料然后再进行出口,提升产品附加值。欧元贬值和鲑鱼价格的降低,使挪威的出口额下降,所以不得不从原来的全球出口第二大国的位置退出。
2000年鱼类进口额高达600亿美元,发达国家占其中的80%。日本再一次成为最大的渔产品进口国,进口量占全球26%,其鱼类进口占总的商品贸易的4%。经历了1998年的经济萧条,日本渔业进口额在2000年再次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在2000年,除了西班牙(世界第三鱼产品进口国),欧元区的所有主要国家的渔业进口量都减少了。作为世界第四大渔产品出口国的美国也是第二大进口国。在2000年虾的进口增长至使美国整个渔业进口增加。
发展中国家的净外汇收入从1980年的37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80亿美元(出口减去进口所得),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10%。在此之前的很多年净外汇收入都稳定在160亿美元,高于其他农产品(例如大米、咖啡和茶叶等)的净出口收入。
由于技术、交通、通信的改善和强劲的需求促进,在过去10年里,渔业生产和贸易发展相当迅速。
在2000年,大约37%的鱼类产品都以不同的食品和饲料形式参加了国际出口贸易。发展中国家和食品短缺国家在此种贸易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渔业产品出口额占全球的20%。2000年发展中国家提供的鱼类产品占整个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大概76%的渔业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日本、欧盟和美国。虽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在日益增加,但1998-2000年间,其贸易量也仅仅只是占上述三个地区的20%左右。
由于鱼类产品容易腐烂,超过90%的交易都是以加工产品为基础。物流和需求的改善刺激了活鱼、鲜鱼和冷冻鱼的贸易,但它们的贸易量的比重仍然不是很大。在渔业贸易中,虾是主要的商品,其次是深海品种(如鳕鱼)、金枪鱼、鲑鱼、头足类动物和鱼粉等。工业化国家渔业贸易主要集中在深海品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重于金枪鱼、虾、对虾、龙虾、头足类(章鱼、鱿鱼和墨鱼)等。过去,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原料供发达国家进行加工,但近些年也逐渐开始在出口产品之前增加其附加值。另外,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的鱼粉贸易占整个世界的鱼粉贸易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主要是腌干鱼、熏鱼等等,也进口一部分原料(如冻金枪鱼),加工之后(鱼罐头)再出口。一些市场(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进口越来越多的高价值的商品(龙虾、鱿鱼等)用于国内消费。
近几年,国际渔业贸易面临以下一些问题:主要进口国HACCP的应用、危险评估、资源的过渡利用、水产业与环境、标签使用等。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