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饲料业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饲料工业;现状; 趋势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我国农业与世界经济接轨道的切入点,这对我国年轻的饲料工业来说即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严重挑战。加入WTO以后我国可以通过大量进口国外质优价廉的饲料原料,给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空间。我国饲料工业能否顺利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饲料工业是否能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此也要有充分的认识。
一、 中国饲料工业目前存在的现状
1.1我国的畜产品如牛肉、羊肉、猪肉价格分别比国外低84%、54%、57%,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贸易壁垒拆除后,出口量必然会有较大增长,这将带动饲料工业的较大发展。但是,也应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安全食品和高档食品所占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大。由于我国畜产品品牌意识差,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关税将由现在的45%降至2004年的17%,这样国外的高档畜产品也会大量涌入,给我国养殖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我国猪肉产品安全隐患大,能否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必须在思想上有充分准备。而我国牛羊饲料发展基础较差,为未来的牛羊肉生产提供充分支持是摆在饲料生产者面前的严峻而紧迫的任务。
1.2中国添加剂开发、生产方面的科技成果储备低,工业基础薄弱,一些添加剂新品种或缺乏生产技术,或工艺不过关,导致生产成本偏高,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因此必然要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同时,有关畜禽水产品、和饲料产品的质量标准、检测手段、认证制度都不健全,加入WTO以后容易受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掣肘。一方面国内出口畜产品由于缺乏饲料和最终产品检测手段,经常发生出口受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检测体系不完善和检测手段相对落后,无法控制国外禁用或限制使用的药物流入,在贸易谈判中无法占据优势地位。
二、国际上发达国家饲料工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世界饲料业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到1996年末,全球的饲料产量平均值保持1%的增长速度。但是,在20世纪末,由于亚洲经济危机等原因的影响,继亚洲饲料业不景气之后,各国的饲料产量纷纷减产。这是全球饲料从20世纪40年代大规模的以来首次出现的生产缩减。亚洲国家的饲料业的减产程度更是达到顶点:泰国的饲料产量降幅达25%;韩国的饲料产量下跌了30%,被挤出世界饲料产量的前10名;印度尼西亚的饲料产量下降幅度超过了40%;马来西亚饲料产量减产达10%;日本的饲料产量下降了2300万吨;我国的饲料产量大约降低了2%左右。
近年来的国际饲料市场与高价饲料原料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饲料原料价格供应充足。一些主要国家都增加了饲料原料种植面积,特别是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都获得了大的丰收,致使玉米和大豆饼粉保持较低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全世界的饲料生产企业科研相对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经济全球化下世界饲料工业的竞争
3.1在全球的饲料产量中,大都集中在产量排名最前的一些饲料生产国内,而且产量集中在一些较大的饲料加工企业。世界上大约不到3800家饲料加工厂所生产的工业饲料,占全球饲料总产量的80%,这些企业中每个厂的饲料年产量均超过0.25%万吨,而且其中至少有5家饲料加工企业的年产量在100万吨以上。当今各国的饲料工业中,均在减少饲料加工企业的数量而增大单个企业的生产能力。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均在建立各种专业化的饲料加工厂,或者建立专业化的饲料生产线,这种趋势在西欧、北美和其他一些成熟的市场尤为明显。这种发展对原料的选择、环境的影响、制造过程和有关食品的安全更有意义,因为在发达国家对此尤为重视。世界上生产商品饲料的公司所有权的联合,以及生产饲料的企业与畜牧养殖企业及食品加工企业的联手开拓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3.2美国饲料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多数饲料生产企业与养殖企业是结合在一起的,如1998年全美饲料产量1.3亿吨,其中有8500万吨是饲料企业和畜牧企业合二为一的企业集团所生产的,占生产总量的65.4%,而纯商业性的饲料仅是前者的一半。而且产业链企业生产的饲料量逐年增加,商业性饲料的产量逐年下降。目前,商业性饲料企业正在积极地与产业链前后的公司进行合资重组,或与养殖户进行联盟,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实力,如全美10家最大的产业链农场的生猪产量占到了全美猪肉市场供应的38%。一个大型的产业链组织内,集饲料生产、养殖、屠宰、加工、食品等行业于一体,如美国的FARM LAND公司,年生产猪饲料200多万吨,屠宰生猪900多头,牛600万头,同时它又是全美著名的食品生产加工制造企业,其肉类加工产品使美国家喻户晓。
3.4美国饲料业的另一特点是饲料企业的总数在下降,而单个饲料生产企业的规模却在扩大,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规模效益。1978年美国的饲料加工企业有10000多个,到1995年则减至2000多个,全美国前10位饲料生产企业生产的饲料量总和为1500万吨,占全部饲料产量的1/3。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首先,管理先进。虽然美国的饲料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多为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但其生产规模很大,大多为年产30万~50万吨的企业。而且生产线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管理生产、包装全自动化程度很高。其次,预混料集中生产,分散供应。美国饲料生产企业的生产原料品种很全,一般在30多种。预混料的生产大多在一个集团集中生产,分散供应。在全价饲料生产过程中,设计了由计算机识别安全控制加料的生产工艺,对预混料的加工序严格把关,保证了配方执行的准确性。
3.5美国饲料业的产业化程度特别高,如1995年占美国肉鸡市场33%的泰森公司的结构如下:配合生产厂家33个、合同制种植农场22个、屠宰场29个、7条畜产品加工生产线、35个孵化场、96个种鸡场、发货中心8处等等。
美国饲料业还有一个主要特点是:饲料企业内部均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如MORMAN.ANM公司,年生产饲料32万吨,在公司的1000多名职员中,有一个由40多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中心,其中的35位营养学博士位16000多个客户做技术服务保障工作。该公司75%的研究是新产品开发与转化,25%是基础研究。其产品开发与转化的周期一般为半年到一年,基础研究的周期一般为2~3年。1998年该公司这个研究中心的研究经费位350万美元,占公司当年销售额的1%。
3.6荷兰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尤其是养猪业,这和其发达的饲料业是分不开的。荷兰的饲料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1998年已达到年产1575万吨,其中猪饲料占49%、牛饲料占27%、禽类饲料占21%、其他动物饲料占3%。这些饲料是由380个饲料厂生产的,其中83%是私营企业,其他的是合资联营企业。
荷兰的饲料业和畜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其饲料企业与畜牧养殖企业是充分结合在一起的。在荷兰,一个大的公司包括:畜禽水产养殖、饲料及谷物加工、肉类及水产品加工、蔬菜和水果加工,其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很高。
四、中国饲料工业发展趋势
4.1随着中国居民食物结构的改革,对肉、蛋、奶等动物食品的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饲料需求量也会上升。中国从1978年以来,居民食物结构发生了如下变化:直接消费的口粮吃呈缓慢下降趋势,间接消费的饲料粮持上升。据统计资料分析,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10个百分点,可是粮食间接消费增加430万吨。特别是城镇居民食物结构变化更明显。
1980年~1995年,人均口粮分别从172.2公斤下降到111.6公斤,下降幅度达35.2%;而同期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量由32.6公斤上升到42.6公斤,上升速度达30.7%以上,饲料品种结构变化是必然趋势。生猪、家禽的发展是影响饲料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因为这两种肉类是中国动物形式品种展的比重较高。
4.2目前,中国猪、禽饲料所占比重仍为大头,两项合计高达92%,而世界饲料产业结构中猪、禽、牛饲料大约各占1/3。预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比例下降,禽肉和牛肉比例上升,水产品比例也会上升。国内饲料产业结构也将随之变化。
4.3预混料和浓缩料增长是重要趋势。颗粒配合饲料将是中国饲料发展的方向。但由于我国山区多,地域辽阔,运输不便,农民手中还掌握大量剩余粮食,需要混入添加剂,故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料在本世纪将会有更大的市场。在本世纪内,浓缩料和预混料的增长幅度将高于配合饲料的增长幅度。在增加饲料产量的同时,饲料质量将进一步受到重视。据估计,“十五”期末,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将由目前的63%上升80%以上,饲料产业的科技贡献额将会由目前的45%上升到50%以上。
4.4中国与世界饲料工业发展趋势相同,饲料工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国有饲料企业的数量的减少,但产量增加。目前世界上不到25%的饲料厂家生产配合饲料,占总产量的80%。美国在1979年由10000多家饲料加工企业,1995年只剩2000多家,但产量却增长了两倍。随着饲料市场竞争的加剧,全国必将出现一批饲料企业集团,饲料生产更加集中,成为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郑州工程学院 宋海峰)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