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圈地暗藏产能陷阱 中国“大豆泡沫”将破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我感到压力很大”,这是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尽管九三油脂集团是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龙头企业,但面对今年严峻的市场形势,田仁礼还是感到焦虑不安。

 
  据业内人士的估计,近两年来各地新建的大豆加工厂和生产线,已经使国内的大豆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吨以上,远远超过了2200万吨的实际需求,这种反差还在不断扩大。而市场对大豆加工产品(豆油和豆粕)需求量的增长却没有这么快。两者相比,就像是龟兔赛跑。因此,在有限的市场空间里,大豆加工厂将不得不展开生死之战。

  都是外资惹的祸?

  江苏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宣生认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中国榨油工业及产品供求相对稳定的时期。当时国内没有一家榨油厂日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大多数仅在200吨~300吨。90年代后半期,外资开始进入我国粮油加工业,在沿海地区建立了几家大型或超大型油厂,直到目前,每年的投资基本都在增加。

  去年12月中旬,美国ADM公司对外宣布,他们已经关闭了在美国的几家利润较差的大豆加工厂,并将压榨业务继续转向中国。在过去两年中,ADM已在中国开办了6家工厂,与中国企业合资经营的油厂多达10家。

  除ADM公司外,陈兵中国的国际粮油巨头还有美国嘉吉,印尼的WILMA、SIN、MASS,日本的日清、不二,泰国的正大,新加坡的郭氏兄弟等等。面对外资的大举进入,国内大豆加工企业不得不加快扩张步伐。截至2002年末,国内大豆日加工能力已达到15万吨以上,年大豆加工能力达5000万吨以上,是2200万吨实际需求量的两倍多。

  而据统计,2002年已动工在建、2003年可投产的大型油厂有12家,其中仅中粮集团和美国ADM公司就将建起8条、日处理能力为5000吨的大豆加工生产线。另外,加上一些小厂改造扩产,那么我国年大豆加工能力将达到6600万吨。也就是说,一年生产出来的豆油和豆粕,足够全国消费三年。

  上海汇易咨询有限公司咨询部经理金志宏告诉记者,国内大豆加工能力如果继续盲目扩大的话,竞争将愈演愈烈,大豆加工将进入低利润时代。今年将是国内大豆加工行业资源整合的一年。

  原料吃紧,市场扩容滞后,扩张速度仍然不减

  2002年,我国大豆产量是1600多万吨,除去作为食品的部分,还有800万吨可用于榨油,加上每年1500万吨左右的进口大豆,可用于榨油的大豆约为2300万吨。相对于高达5000万吨的大豆加工能力,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这就意味着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原料市场上会有激烈的争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内资大豆加工企业特别是大豆主产区的企业都极为不安。他们认为,外资油厂大部分建在东南沿海地区,远离国内大豆产区。这些大型油厂一般会优先使用进口大豆,从而增加进口大豆的数量。这不但会使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失去南方的豆粕销售市场,而且也将会给中国的大豆种植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一家企业的老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我国每年进口大豆1000万~1200万吨以内,国内大豆价格可保持在0.85元/500g以上,进口1200万吨以上,国内大豆价格就会跌破0.85元/500g,从而影响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此外,大型油厂还可以凭借雄厚的资金从期货市场得到大豆。而中小油厂只能得到大厂“指缝”里漏出的进口大豆,甚至处于“无豆可榨”的境地。

  另一场厮杀将围绕豆粕展开。豆油有花生油、菜油等替代品,但豆粕却是饲料的主要原料,所以内资油厂原先主要靠销售豆粕盈利。国内饲料企业对豆粕的年需求量在1300万吨左右,并以5%的幅度在增长。但由于大豆加工能力过剩,豆粕的总体供应量猛增,因而豆粕市场从此也不再是风调雨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02年,东北新建大型油厂4家,日加工量为6500吨,拟建、在建大型油厂5家,预计日加工量6400吨。由于东北特别是黑龙江省的豆粕销售量有限,因此必须在关内直至长江以南开辟销售市场。2002年,南方一些油厂宣称,要建立“长江防线”,把黑龙江豆粕挤出江南市场。由此可见,北方油厂与南方油厂之间也已成水火之势。

  大连日清制油有限公司的黄先生告诉记者,公司现在年大豆加工能力为26万吨,今年计划扩大到60多万吨。而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计划在年加工大豆200万吨的情况下,也要将产能扩大到400万吨~500万吨,将黑龙江可用来榨油的大豆全部吃掉。山东的几家油厂也有扩产的打算。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只能使竞争更为惨烈。”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生死对决谁先出局?

  据了解,现有的大豆加工厂中,中小企业占86.6%。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认为,在2003年大豆加工行业的拼杀中,中小油厂的挣扎可以忽略不计。争斗主要在大型油厂之间进行,规模和场面将十分壮观。

  不过,中国大豆网总裁刘兆福相信,在这场竞争中,会有一部分中小油厂存活下来。因为“国产”的油脂加工厂都是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型油厂生产规模大,生产成本低,但中小型油厂经营灵活,而且,很多中小油厂地处原料产区或豆粕销区,赚钱就干,亏本就停,有些油厂还是生产与贸易兼做。大厂想在短时间内挤垮这些小厂并不现实。

  业内人士倒是认为,谈论大豆加工业谁先出局的话题,应该特别注意“黑龙江板块”。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每年生产的豆油和豆粕在当地消耗不掉,都要运往南方。但是,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长期制约着豆油和豆粕的南运。而且,黑龙江油厂资金回笼时间要比南方油厂慢得多,因此黑龙江的大豆加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中国大豆网总裁刘兆福告诉记者,根据他掌握的情况,目前,黑龙江省140家大豆加工厂中,还在开工生产的仅有一半左右,常年开工的仅有10家~20家。

  对于“外资油厂将对内资油厂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说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程国强教授认为,这是有人误解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性质。在本土压榨企业满足不了市场需要时,引进外资来促进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坏事,市场竞争本来就难以避免。虽然目前的竞争格局对中小企业不利,但仍然比直接进口豆油和豆粕所产生的压力要小一些。

  对于大豆问题,程国强教授认为,需要有战略上的考虑。长期来看,当然是立足国内资源,振兴中国的大豆生产。但近中期怎么办?是进口大豆,把大豆加工企业放在国内呢,还是直接进口油和豆粕,把加工利润和就业机会送给国外?“我觉得我国自1996年放开大豆进口起,选择的是投资替代贸易战略。所以,国外的资金有机会大举进入中国投资大豆加工产业。近2年~3年的情况已经说明,外资的进入大大扩大了国内大豆加工能力,解决了豆油和豆粕的市场缺口。”

  程国强说:“我相信企业都是理性的,比方说,中西部的压榨企业比较了解当地对食用油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规模,扩大生产规模必然有他们的道理。从宏观上来讲,国家应该规范大豆进口秩序,出台有关政策使企业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防止恶性竞争和市场垄断。鉴于今年大豆加工能力超出了需求很多,建议企业要做好市场预测和分析。”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体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