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能否抗住转基因冲击?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背景一

  2002年3月20日,农业部颁发的三个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分别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均需进行安全评价。主要包括: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进口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对于进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用于研究和试验的、用于生产的以及用作加工原料的三种用途实行管理。用于研究和试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引进单位应当从中间试验阶段开始逐阶段向农业部申请。用于生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在生产应用前,应取得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方可依照有关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法津、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应手续。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于生产或用作加工原料的,应当在取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后,方能签订合同。

  《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凡是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进行标识;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不得进口或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由生产、分装单位和个人负责标识;经营单位和个人拆开原包装进行销售的,应当重新标识。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以及它们的相关加工品。

  背景二

  2002年3月15日起,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合约修改方案正式实施,2003年3月、2003年5月、2003年7月的"黄大豆1号期货合?quot;正式挂牌交易,合约标的物为非转基因黄大豆。运行了9年多的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合并交易成为历史。

  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是指从原来的大豆期货合约中剔除转基因大豆替代交割后的合约,继续沿用以现行大豆国家标准为基础的粮食指标体系,同时增加大豆陈化指标;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拟采用以国际大豆质量标准为基础的榨油用大豆指标体系,主要侧重于榨油大豆标准,并在条件成熟时择机推出。

  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一直是大豆的净出口国。但是,1996年以来中国开始大量进口大豆,其中大多是转基因大豆。1996年进口110多万吨,到1999年增加到430多万吨,2000年和2001年,进口量更是猛增到1042万吨和1400万吨。日前,朱镕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提到,近年来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转基因大豆已经相当于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的年产量。显然,中国已经由传统的大豆出口国变成大豆的进口大国。这个巨变引起了与大豆相关的各行各业以及政府的高度关注。

  3月20日,备受关注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大豆等转基因食品进入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必须贴识标签。3月15日起,农产品期货市场上黄大豆期货和约一分为二,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从原大豆期货合约中剔除转基因大豆替代交割。对于中国农业来说,这可以说是与国际市场在新规则下的第一场较量。

  大豆是我国市场价格放开最早的农产品,解剖大豆意义就在于剖析整个中国农业面临的竞争力问题。那么,我国为何进口了这么多大豆?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为何缺乏竞争力?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能否扛住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各界对相关政策又有何建议?请听各界说法。

  国产大豆遭遇进口冲击

  正如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时提到的,近年来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已经相当于中国大豆年产量--1500万吨。

  记者面前有一份沉甸甸的数据报告:中国曾经是大豆的净出口国,但是,1996年以来中国开始大量进口大豆,近几年来大豆进口呈直线上升,其中大多是转基因大豆。1996年进口110多万吨,1998年进口319万吨,1999年进口430多万吨,2000年进口猛增到1042万吨,2001年全年进口高达1400万吨。大豆进口量已经直逼我国大豆的年产量。显然,中国已经由传统的大豆出口国变成大豆的进口大国。

  不仅是大豆,还有豆油。今年,大豆执行现行3%的关税,不采取关税配额管理。在大豆进口畅通无阻的同时,豆油的进口关税配额也增加到170万吨,2005年这个数字增加到330万吨,到2006年取消关税配额。这意味着国内的农民除了要直接面对大豆进口的冲击,还要承受相当于850万吨到1650万吨的进口配额大豆的压力。

  豆油之外还有豆粕。每年我国进口用做饲料的大豆加工副产品--豆粕也在三四百万吨。这不仅将大量耗费外汇,过量的大豆进口还将对我国大豆主产区农民带来严重打击。一方面是"洋大豆"大量进口,一方面是我国大豆出现大量卖难,"金豆子"变成"愁豆子"。如果这种状况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包括东北、华北和南方新兴大豆主产区也受到影响。有专家担心,如不采取措施,我国这个大豆古国的大豆产业很可能毁于一旦。

  大豆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国际贸易上。大豆的国际贸易量(包括油、粕)达8000多万吨,仅次于小麦和杂粮。从经济价值来讲,大豆最高。美国大豆产量7000多万吨,出口3000多万吨,贸易额100多亿美元。我国是传统的大豆生产国,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2亿亩左右,直接涉及5000万农民。所以市场上大豆价格的涨落,将使5000万农民的利益受到影响。

  我国为何进口了这么多大豆

  截至上个世纪末,我国一直采用关税和非关税政策来控制大豆的进口。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大豆的保护水平曾达到30%~50%,高于同大豆有竞争的其他主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等。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黄季焜认为,这种高水平的保护是长期政策干预导致大豆技术落后和生产成本高的结果。长期仅适应?quot;温室"的东西,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因此,2000年大豆进口全面放开,大豆的进口量猛增的局面彻底爆发,是非常正常的。黄季焜认为,从长远看,高度保护是得不偿失的。它不但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阻碍大豆加工业的发展,对大豆新技术的采用的积极性也有负面影响,对有限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是有弊无利。

  对于近年来大豆进口增加的原因,中粮粮油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于旭波认为供给不足是主要原因。近年来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直接体现为肉、蛋、奶以及水产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饲料需求的增加,豆粕需求也随之增加。

  据农业部饲料工业协会统计,2000年复合饲料的产量已经达8000万吨。这些饲料按豆粕含量最低20%计算,豆粕地需求量最少在1600万吨,折大豆在2000万吨以上。而国产大豆总量扣除食品、农民自留和损耗外,可供饲料用大豆最多在1000万吨,供给与需求的缺口显而易见。

  据了解,美国有日处理1000吨以上的大型加工厂、以期货贸易为代表的流通运作体系、发达的转基因科研等完整的体系,再加上美国大豆协会的协调,美国大豆乘"需"进入中国,挤压中国的大豆产业。况且进口的大豆含油量确实比我们高,一般高出1.5%左右。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目前已经占我国大豆使用量的一半。

  于旭波认为,正是由于我国大豆生产不足,供需出现较大缺口才导致了大豆进口的迅速增加。这种增长是建立在国内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对下游产品食用油、豆粕需求基础上的。我国由过去的大豆纯出口国变为大量进口大豆的国家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缺口的形成,洋大豆也就乘"需"而入。那么以后,中国是否会进口更多的大豆呢?

  据专家分析,过去2至3年中国大豆进口猛增,一方面抬高或稳住了世界市场大豆价格,另一方面也使国内大豆价格水平下降了15%以上,可以说国内外市场在价格上已经基本接轨。今后几年进口量再出现大幅度增加已经没有多大空间了。将来大豆进口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出台的政策和措施。专家指出,靠走保护的路子在将来是难走得通的。

  缺乏竞争力:国产大豆痛在七寸处

  专家认为,中国大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有三:生产成本高、质量差和国内市场交易成本高。

  生产成本是首要原因。据统计,国产大豆生产总成本目前在1500~1700元/吨,而美国等转基因大豆主要出口国生产成本在1400~1500元/吨(按当前官方汇率计算),二者相差20%~30%,若去掉非可比的成本因素(如地租),相差高达40%。

  黄季焜指出,生产成本高表现在我国大豆单产低;国产大豆税负及其它成本的支出高;国内大豆生产规模校2000年我国大豆平均单产是1656公斤/公顷,美国是2561公斤/公顷,美国大豆单产比我国高55%。另外,美国大豆生产成本在扣除劳动力、物质投入费用和土地租金后剩余为税金,约占总成本的5%,而国内大豆生产成本扣除以上相关费用后的农业税负以及成本外支出总和要占到总成本的15%。这一部分的成本差异是由于政策造成的,不是大豆技术和市场因素所致。黄季焜同时指出,只要国内大豆生产成本下降15%,我国就有可能扭转目前大豆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

  除生产成本以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国产大豆含油率低。进口的大豆,几乎全部用来榨油,国产大豆适宜做豆制品。外国大豆的出油率在19%-20%,而国产大豆的平均水平在16%-17%。显而易见,即使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油料加工厂也会选择国外大豆。质量差别是我国大豆缺乏市场竞争的又一原因。

  此外,就是国内市场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国产大豆由于种植规模孝质量参差不齐、购销批量较小,使得国内油料加工厂在国产大豆的采购和加工上增加额外成本。同进口大豆相比,增加交易成本,同时还要承担一定市场不稳定的供货风险。据调查,同等质量下,有些榨油企业宁愿选择完税后价格稍高的进口大豆。

  国产大豆还有没?quot;戏"?由于缺乏竞争力,使得国产大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那么,中国大豆究竟还有没有戏呢?

  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大豆有戏,原因就在于非转基因。虽然我国不能以关税配额等壁垒来阻止大豆进口,也无法从国内对农民生产和企业出口进行补贴,但是国产大豆的亮点在于世界大豆的消费取向有利于我国,在于我国生产的是非转基因大豆,绿色安全,且量大面广。近年来大量涌入的"洋大豆"基本来自美国、阿根廷和巴西三国,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洋大豆"以转基因大豆居多。

  在当今世界上,对转基因大豆的安全问题存在广泛的争议。欧盟这个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市场,基本上禁止进口转基因大豆;日本、韩国等大豆消费大国对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也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因此国际大豆市场上,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要高出转基因大豆15%~20%。但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长期没有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也没有相关的检测手段,所以在进出口贸易时,国产大豆优势不凸,经常吃亏。据了解,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进口转基因产品时都要求贴明标签及附文字说明。专家认为,此时实行的《转基因生物管理办法》无疑对扭转我国大豆产业极端被动的局面大有好处。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三个配套办法构成了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将有利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有利于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保护。我国将以科学、透明、公正的态度,遵循国际公认的预防原则、个案审查原则和实质等同原则实施安全评价。

  同时,大豆和约的拆分也给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

  3月15日起,"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正式挂牌交易,合约标的物为非转基因黄大豆。运行了9年多的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合并交易成为历史。

  长期从事大豆交易管理和研究的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郭晓利介绍说,在此之前,大商所大豆期货合约一直是将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合并在一起交易,在交割标准中基本上是按粮食标准来确定的,对现货市场的覆盖不够完整,既不利于油脂企业参与避险,也不利于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为了有助于将中国构建成为世界非转基因大豆期货交易中心,增加我国大豆市场的"定价权",促进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将大豆期货合约拆分为适于食品消费的非转基因大豆合约和适于榨油用的转基因大豆合约,成为大商所必然操作和可行的方案。有专家强调,作为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却无法主宰大豆市场的命运,关键在于我们现在缺少的是非转基因大豆在世界大豆市场中的定价权,国内的非转基因大豆难以整合形成市场合力。

  据郭晓利介绍,3月15日,"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正式挂牌交易的第一天,2003年3月的期货合约涨了45元,2003年5月的期货合约涨了85元,2003年7月的期货合约涨了100元。价格信号很明显,这对促进农民的积极性也很有好处。同时,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张续芳认为,近期现货价格的坚挺是基于转基因的实行,现在政策明朗,现货价格将会下跌,期货市场也会有所下跌。

  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大豆消费进行严格管理,我国也颁布实施了有关条例和检疫办法,这对国内大豆现货市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现货市场的变化要求期货市场作出相应调整。

  大商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大豆合约的修改,是根据大豆现货市场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办法的要求进行的,也是大豆期货市场自身发展完善的要求。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的推出,对振兴国内大豆产业,打响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品牌,构建国际非转基因大豆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中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大豆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有助于国内大豆进口商和油脂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国内大豆价格体系,对争夺国际定价权,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这次分拆合约,一方面可以发挥期货市场信息中心的作用,引导大豆主产区大力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并提高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我国是世界最主要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的优势,把大商所发展成为全球非转基因大豆期货交易中心,与CBOT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和有力抗衡,这对于提高国产大豆竞争力,发挥国产大豆的比较优势,振兴国内大豆产业,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怎样提高竞争力?

  虽然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办法在短期内限制了转基因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但有企业界人士认为,在进口大豆问题上还应全面考虑,因为进口大豆促进了国内大豆加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中粮粮油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于旭波认为,一方面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国产大豆的市场竞争力,如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通过减少流通环节费用有效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目前国内大豆存在较大供需缺口的客观形势下,减少豆粕进口增加大豆进口的宏观调控措施不失为一种无奈中的更好选择,既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又止住了外国制成品的进口。1998年前,国家对豆粕进口实行免收增值税政策,豆粕进口量增长很快。

  1995年我国豆粕进口量在5万吨左右,1997年增加到400万吨。1998年国家取消了豆粕进口的优惠政策,加上我国榨油行业的较快发展,使原来进口制成品转变为进口原料加工为主,从而使对进口豆粕的需求转化为对原料大豆的需求,进口大豆的规模增大。

  同时,大豆加工形成的产业链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进口环节,国家征收的关税和增值税为平均300元/吨,1000多万吨就是30多个亿。在加工环节,据有关行业协会估计,2000年,全国大豆榨油工业产值约为400亿元。在其下游产业饲料、养殖环节,饲料加工业产值约为1600亿元,养殖业产值约为5000亿元,给国家上缴税收以百亿元计。在相关行业环节,大豆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国内大豆加工设备行业的发展。据全国榨油工业协会提供的数字,以每百吨加工能力投入40万元计算,按目前全国2000万吨的大豆开工能力计算,加工设备总投入约为800亿元。此外,大豆加工业及相关产业还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全国范围内就业人数超过百万人。

  面对这种情况专家指出,限制大豆进口只是权宜之计,不能永远靠限制进口来保护国产大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国产大豆的竞争力。

  专家建议,可以启动一项规模较大的大豆科技行动计划。这一计划至少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增加大豆科技投资、加速推广现有高产优质品种。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水稻和小麦的单产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我国稻谷每公顷单产6272公斤,是世界水平(3895公斤)的1.6倍,我国小麦每公顷单产3738公斤,比世界水平(2698公斤)高39%。但同年我国大豆的单产每公顷仅1657公斤,比世界水平(2206公斤)低33%。科研投资低、大豆整体科技水平低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通过增加科研投入提高单产的20%,虽然在此条件下产量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远低于美国,但此时我国大豆每公斤的生产成本就可以同美国相当。那时我国就不需要从美国进口大豆,反而还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大豆竞争。

  此外,专家还建议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劳动投入成本和加速中国大豆产业带的形成发展来提高中国大豆竞争力。专家指出,大豆问题告诉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的企业和农民参与国际竞争,而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发达国家先进的产业体系,这是一种综合竞争力的反映。

  无论"天使还是恶魔"的争论结果如何,国际市场上类似于转基因式低价格商品无疑要进入中国。然而国产大豆究竟能否扛住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如果?quot;贴标签"只是"缓兵之计"的话,那么提高竞争力才是所有产品发展的长久之道。(李新丽)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体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