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粮食进口大国,大豆是最大宗的进口农作物产品,美国曾经是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之一。随着关税战的持续,我国大豆进口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大豆进口状态的变化,是否会给榨油产业、饲料工业、养殖业等相关产业造成连锁反应?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世卫表示,关税问题对粮食贸易带来的影响只是短期波动,且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的来源已经更加多样化,再加上国内产能的提升、饲用蛋白替代技术应用等因素,国际贸易的短期波动,确实可能会带来一定影响,但不会危及产业安全。
谈进口原因
饲用和油用年需求量超过1亿吨
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大豆?
许世卫:我国的大豆消费,主要有两个市场。一个是食用大豆市场,直接食用或者主要用来制作各种豆制品,比如豆腐、豆浆、豆奶等,年需求量大约在1300万吨。这一部分完全可以自给,目前我国的产能已经超过2000万吨,自产大豆超出了这部分市场需要。另一个是饲用和油用市场,这部分年需求量超过1亿吨,主要是进口,用来榨油,榨油之后的豆粕,则用来做饲料原料。饲料的生产,主要依靠能量原料、蛋白质原料等,其中能量原料主要是玉米,蛋白质原料则主要是豆粕,大豆蛋白是目前最好、最广泛的饲用蛋白来源,尚缺乏足够有力的替代者。这些饲料,通过养殖业每年为我们生产出5000多万吨猪肉、2000多万吨禽肉,还有大量的牛羊肉、蛋、奶等,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需要大量的动物性食物,这必须靠大豆才能生产出来。
一直都进口这么多大豆吗?或者说,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大豆进口的数量越来越多?
许世卫:我国是大豆原产国,是大豆的“故乡”。1936年总产量曾达到1130万吨,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也是五谷之一,可以说是常年主粮。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粮食生产总量中,大豆都占据很大的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技术发展迅速,水稻、小麦这些高产作物,在技术促进下,产量迅速提高,而大豆本身是“低”产作物,过去亩产只有几十斤上百斤,自然而然,大豆在主食中就变得渐渐不那么重要了。但即便如此,我国大豆也依然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还是净出口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大豆的年产量一直在1500万吨左右,足可满足食用需求,还有部分出口。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有了转变,1996年我国进口了111万吨大豆,从净出口国转为进口国。此后,进口量不断提高,2003年超过2000万吨,2010年超过5000万吨,2017年突破9500万吨,之后一直在9000万吨上下,2024年达到1.05亿吨。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下,快速增长的肉蛋奶等食物的需求。而要生产更多的肉蛋奶,就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转化,也就是需要更多的大豆、玉米等。
谈产能政策
从提高产能逐渐向稳定产能转变
为何进口的是大豆,而不是玉米?
许世卫: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土地需要用来种植更多高产量的作物,比如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作物,这样我们才可以保障口粮完全自给。再如玉米,玉米是高产作物,也是三大主粮之一,2024年全国平均亩产达到439公斤。而大豆是低产作物,2024年全国平均单产为133公斤。实际上,当前我国玉米的生产总量,是粮食占比中最多的,年播种面积稳定在6.7亿亩左右,总产量3亿吨左右,占全部粮食产量的40%以上,其中直接食用的只有7%-8%,绝大部分用作饲料。
如果同样的面积去生产大豆,其产量远远不如玉米,如果在原有种植结构大体不变的情况下,生产1亿吨大豆,需要7亿多亩地,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需要外部市场的供给。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多项鼓励大豆产能提升的政策,是否可以缓解大豆进口的压力,提升自给率?
许世卫:多年以来,我国多次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等,也通过政策鼓励及技术研发,推广了很多新产品、新技术,这使得我国大豆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2024年达到了2065万吨,而在2016年,这个数字是1359万吨。
当前,我国大豆生产政策已经从提高产能逐渐向稳定产能转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所以,未来完全自给的可能性并不大,依然需要外部市场的供给。
谈进口情况
进口美国大豆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我国进口美国大豆的情况如何?
许世卫: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我国肉蛋奶、食用油等消费的提升,对大豆的需求也急剧提升。美国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国之一,比如2008年,我国进口大豆总量为3743.6万吨,主要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其中美国1543.1万吨,占41.2%,巴西1165.3万吨,占31.1%,阿根廷984.9万吨,占26.3%。此后一段时间,这一态势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3285万吨大豆,占全部进口量的34%,达到巅峰。
为什么进口美国大豆的数量这么高?
许世卫:原因有很多,比如美国的大豆主要以高油为主,适合榨油,且在大农场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品质比较统一,也就是商品性比较好,同时成本低廉,价格自然也低。以压榨企业为例,他们自然喜欢这种品质统一、加工方便、价格较低的产品。
美国一直是我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吗?
许世卫:并非如此,2018年可能是一个转折,当时正是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同样是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等,使得我国开始寻求更多的大豆进口来源,转变进口的模式。当年,我国大豆总进口量8806万吨,其中美国1664万吨,占比为19%左右,而从巴西进口的大豆为6608万吨,占比达到75%。此后,我国一直在调整大豆进口格局,开拓更多的大豆进口来源,比如巴西、阿根廷等,还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2024年,我国进口大豆1.05亿吨,其中巴西7465万吨,占比71%,美国2213万吨,占比21%。此外,还有阿根廷、乌拉圭、加拿大等,共计占据7%左右。这种变化的背后,固然受到了当时贸易摩擦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本身也在不断开拓新的进口来源,让大豆进口来源多样化,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谈关税影响
会有暂时波动 不会形成明显影响
这一次的关税问题,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如何?
许世卫:确实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一些榨油企业的生产,乃至油企对未来的预期等。但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波动,不会对整个产业形成明显的影响,更不会危及产业安全。原因之一是我国进口美国大豆的数量在减少,且占比较低,不会动摇基本盘。原因之二是我国一直在开拓大豆进口的来源,未来会更加多样化,比如阿根廷,2024年我国进口阿根廷大豆410万吨左右,占全部进口量的4%左右。但公开报道显示,阿根廷2024-2025年度的全部产量,预计有4650万吨。4月正是南美大豆收获的季节,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要生产国的大豆即将成熟,进入全球市场,必然会给我们的进口带来更丰富的商品和更多的选择。
我们有哪些可以采取的策略或措施?
许世卫:将来我们有几个重要的变化,会使我们需要进口的大豆数量减少。第一,是饮食习惯的变化,当前,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饮食,烹饪中使用的油会减少。这意味着我们对植物油的需求会减少,而植物油中,大豆油占了最大部分。“大鱼大肉”的食物结构也会变化,肉类的需求不再那么高,这必然带来畜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我国近年来一直在推行饲料蛋白替代技术的攻关和推广,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完善,饲料原料也会变化,对豆粕的需求会减少。第三,我国当前的大豆播种面积约为1.5亿亩,未来大规模扩大面积的空间已经较小,但单产的提升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当前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为130多公斤,而美国有230公斤左右,随着品种改良、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大豆产量正在不断提升,预计未来10年,大豆总产量还会增加1000万吨以上,这也会让大豆消费的缺口变小。所以,今年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预计,到203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降至7903万吨。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