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国产大豆市场购销恢复较为缓慢,因为节后东北地区普降大雪,导致基层收购更为困难,目前东北余粮比例在60%左右,这部分剩余主要集中在基层散户手中,各大型农场生产的大豆多数外销出省。
未来东北豆市场供给过剩
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015年2月25日,内蒙古、黑龙江等5个大豆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大豆175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70万吨。中国大豆网统计,当前黑龙江余粮比例达65.01%(剩余量为314.45万吨,黑龙江2014年总产量为483.7万吨),去年同期剩余比例为24.96%(剩余量为110.7万吨,黑龙江2013年总产量为443.5万吨),这也就意味着,3~9月份整个国内市场供应量要比去年高出200多万吨。
东北大豆现阶段消化途径主要是压榨行业和食品加工行业,对于压榨环节,黑龙江本地企业因为加工利润低甚至亏损,纷纷停产、倒闭或者由加工饲料粕转为加工低温粕。今年企业大豆收购力度较往年明显减弱,因为美盘下破整数关口后,国内豆油、豆粕市场行情跟随走弱。
产地企业无法大量消化,那么,未来销售压力转向商品市场,今年农户惜售心理已经在价格持续走低的过程中不断瓦解,现阶段东北余粮主要集中在散户手中,因为不像农场的合作经营模式,散户出售大豆的渠道相对狭窄,后期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大豆赤变风险增加,也将进一步刺激农户出售。
产地农民集中售豆恐难免
如果4月份前市场没有实质性利好推动,产地农民的集中卖粮潮恐怕难以避免,这势必增加价格下行压力。其实出现抛售的主导因素仍然是国家政策,东北农户已经习惯了粮库收购大豆,每年国储收购持续至3月末,这之前产地大豆销售量能够达到60%~70%,余粮比例少,“卖粮难”现象也在政策保护下难见,但政策性收购转变为目标价格机制后,基层余粮大量剩余,农民仍不习惯于当前缓慢的销售状态,在价格持续走弱的刺激下必然大量出手,由此判断4月份前后会呈现卖粮高峰期。
在国家政策调整以及进口大豆低价冲击两方面无法抗拒的利空因素影响下,国产大豆弱势行情很难改观,后期气温升高、大豆保管难度增加、春播前豆农急需资金周转以及全球大豆熊市格局等,均对未来国产豆市场产生下行压力。
面对上涨希望越来越渺茫的国产豆市场,春播前农民卖粮变现恐难以避免,这也是未来市场将面临的最大利空因素。而过于弱势的市场背景,令中间贸易商收购心态更为谨慎,因为对未来行情不看好,多数经营主体不备货,随用随走的采购策略进一步加剧了东北“卖粮难”的困境。
更多加工企业选择进口豆
目前,销区市场东北豆销售均价4804元/吨,较上月同期下跌16元/吨。节后南方市场虽然恢复报价,但仅限于局部地区的少量成交。后期随着气温逐步升高,进入大豆消费的传统淡季,市场购销寡淡格局也将“愈演愈烈”。
目前两广、江浙等地东北豆销售价格明显低于内陆,主要因为近期国内海运费价格跟随国际价格走低,沿海地区到货成本降低,湖南、湖北等地价格已经明显高于厦门、莆田等地。而且节后汽运费有所下降,铁路运力紧张状况也得到缓解,所以整体看,后期销区市场到货成本将有所下调,也意味着市场销售价格仍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在“买涨不买跌”的购销心理影响下,南北方贸易类型主体备货信心不足,东北豆销售进度缓慢的状况难以得到缓解。除行情低迷影响市场销量外,进口大豆的冲击力不断增强,过高的内外价差所产生的利润,令越来越多加工企业选择进口大豆,实际上,近几年东北豆流入商品市场的总量偏低并不是市场需求真正缺失,主要是国内需求被进口豆占据的空间日趋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