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中国大豆产业,已经不是自己说了算。
国际市场风吹草动,对国内大豆价格和收购意愿的影响让人侧目。大豆的一年不太平,关注国家粮食安全的我们心中,也太平不到哪里去。我国从大豆的出口国,变成如今的最大进口国,产业把命脉交到了别人的手中,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而在2012年,美国大旱的炒作又把国内豆企“忽悠”了一把,想必,大家都不希望悲剧再次上演。
多方博弈
2012年初南美干旱和年中美国干旱导致的单产预期下调开启了农产品的大牛市,美豆价格大幅上升至最高18美元/蒲式耳的高位;而美国中西部的干旱同样也推高玉米价格至最高8.4美元/蒲式耳左右。
这些成为了中国不少压榨企业痛苦的开始。
由于2012年美国大豆主产区遭遇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大豆单产预估连续多月屡遭下调,于是CBOT豆类期货价格在投机资金的推波助澜下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受此影响,国内豆类期货的天气炒作气氛越来越浓厚,其成交量以及持仓库量的屡创新高,让投资者充分感受到豆类期货行情的激烈与残酷。与此同时,随着豆类期货价格逐渐偏离基本面的轨道,豆类期货也成为了大资金博弈的乐园。
不过进入9月份后,随着美国大豆秋收过半,天气炒作随即进入尾声,特别是随着美豆产量进一步明晰,美豆减产幅度不及预期,CBOT大豆期货价格中包含的天气升水逐渐消失,美豆期货开始持续下跌。受外盘豆类期货下跌的影响,国内豆类期货也是一路跟随走低。而国庆期间,由于国际市场上消息面较为平静,节后首个交易日豆类期货便延续前期弱势。
自10月以来,美国农业部口风一转,接连两个月将美国大豆单产预测上调至每英亩39.3蒲式耳,国际豆价一路回落。当前,美国市场开始炒作中国需求疲软。美国农业部12月18日宣布,2012至2013年度中国取消30万吨美国大豆进口,同时一个不知名地区也取消了12万吨美国大豆进口,国际豆价进一步下挫,这也拖累了国内豆类期货。
不过,市场人士认为,并不能单单以美国提供的出口数据来判断国内豆市需求。以豆粕为例,光大期货分析师赵燕向记者表示:“春节前,大豆、豆粕市场整体需求会相对稳定至略强。由于生猪集中出栏前,对饲料需求会相对转强。但随着集中出栏,存栏率会大幅下降。后期能否继续补栏要取决于养殖效益和养殖户对市场的信心。
产能扩张进口创新高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人均肉蛋奶消费量持续增加。为满足国内饲料豆粕的消费需求,2012/2013年度我国需压榨大豆6100万吨以上。而国产大豆供给严重不足,大量进口则成惟一选择。
2012年我国大豆产量同比下滑11.6%,截至11月底,大豆收购量同比减少25.4%。最近两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快速发展,目前年压榨大豆能力已达到1.25亿吨,国内大豆压榨能力严重过剩,进而刺激大豆进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717.7万公顷,较上年减少71.2万公顷,减幅为9%。大豆播种面积已连续第三年下滑,但该数据明显高于市场预估,有分析机构预计播种面积下滑幅度达25%。2012年大豆主产区天气状况良好,预计单产高于2011年的1.836吨/公顷,总产仍将继续下滑。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2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280万吨,同比下滑11.6%,黑龙江、内蒙古等东北4省区产量占比接近一半。
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也增加了豆粕消费量,因为规模化养殖中消化更多的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中蛋白粕占比为20%,远高于散养中蛋白粕的需求量。
豆粕消费需求大,国产大豆供给严重不足,只能将目光转向了大量进口上。农业部预计,2012年全国饲料总产将超过2.02亿吨,增幅达11.8%,2011年增幅为11.5%,饲料产量保持高增长,意味着未来我国大豆进口需求将持续增加。
海关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月份我国进口大豆416万吨,略高于10月份的403万吨,但远低于2011年同期的570万吨和之前市场预估的480万吨,过去两年同期均值为559万吨。根据船期监测,12月份我国进口大豆到港约540万吨,与2011年同期持平,为5个月来最高水平;1~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5249万吨,同比增长11.4%,全年进口近5800万吨,同比增长约10%,再创历史最高纪录。
美数据忽悠中国豆企
为了制造价格上涨预期,国际投机者一直在寻找各种炒作素材,于是美国遭受天灾自然会被大肆渲染,但他们最期待的则是中国这样的主要粮食进口国大规模进口粮食。
从2012年年初开始,美国农业部大幅调低美国大豆产量,原因是美国正在遭遇“50年不遇的大旱”。于是,国际粮价开始走高,特别是国际大豆、豆粕价涨幅巨大。中国企业在价格高点的时候大肆采购,然而,就在中国企业高价采购大豆后,美国农业部却又调高了美国大豆产量的估值。
这一逆转使得CBOT大豆价格自9月5日触及的纪录高位下滑超过20%,这对前期高位囤货的压榨企业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在大豆市场上为何总是中国企业“受伤”?
社科院农村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国际粮价预期暴涨,虽然确实有美国旱灾的因素,但更多是国际粮食期货市场投机者和市场分析机构的炒作。据美国农业部评估,这场灾害虽面积较大,属50年一遇,但主产区受灾程度只是25年一遇的水平。以美国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为例,据2012年6月份美国农业部估计,预测2012年至2013年度玉米产量3.8亿吨,比上年度增产19.7%,而7月份美国农业部预测产量为3.3亿吨,这一预测值比6月份虽下调近15个百分点,但仍比上年度增产4.9%。同样,7月份美国农业部将2012年度大豆预测产量由增产调整为减产,但仅比上年度减产0.2%。可见,对农作物产量预测具有权威性的美国农业部只是调低增产预期,而不是预测干旱将带来明显减产。
同时,李国祥还说,美国2012年进行粮食生产的耕地面积增加很多,耕作面积扩大会大大弥补因干旱导致的单产下降。因此,美国虽遭受较严重的干旱,2012年的粮食生产能力并未减弱,与舆论所说的“美国粮食生产严重受影响”是有出入的。
国际大豆价格暴涨暴跌让中国企业做出错误判断,高位购买这实属企业对市场预期反应过度。国际粮食市场金融化程度较高,农产品现货市场往往与期货市场相连,豆价波动正是市场投机者愿意看到的,而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这种波动和预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与中国缺乏权威的有实力的第三方农业咨询机构,发布独立的全球性农产品报告有关系,企业甚至是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由于缺少分支机构也无法清楚了解美国农产品的现状。
记者手记
大豆Soybean的这个单词的首字母S,让笔者想到了SAD这个单词。是的,悲哀。如今我国大豆可以说成为了一个教科书般的负面教材。产业需要自力更生,进口只是经营方式,而不是生存方式,希望度过了“末日”的大豆产业会在未来给我们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