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一在11月首个交易日放量增仓大涨,既有投机资金对非转基因大豆供不应求的炒作,也反映出贸易商及豆农对国家提高大豆收储价格的预期。然而,受卖出套保盘打压、短线做多资金撤离以及CBOT大豆期货价格下跌的拖累,豆一期货回吐涨幅。不过在12日豆粕、豆油期货价格全面跌停的时候,因大豆收储政策尘埃落定,豆一探底回升,后市下跌空间被封杀,未来有望走出相对独立的上涨行情。
收储政策奠定价格底部。受2008年大豆价格暴涨暴跌的影响,我国从当年年底开始实施临时收储政策,国标三等大豆收购价格为3700元/吨。首次收储计划对平稳豆价的作用发挥得较为缓慢,最终分四批完成,规模达到725万吨。2009年—2011年,中储粮继续在东北四省区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收购价格平稳上升,且不再限定收购数量,国储托市的效力逐渐增强。
2012年临时收储政策基本落实,大豆(国标三等)临时收储价格大幅提升至4600元/吨,水分要求在13.5%以内,数量不限制,截止时间是2013年4月30日。此外,为配合收储,临储大豆的抛储有可能于月底结束。综合考虑黑龙江产区运至大连交割库的运费、包装、仓储、入库等杂费以及资金成本,A1305合约的仓单成本大约在5000元/吨。不过,黑龙江产区的国产大豆现货价格早已在国庆节后涨至4600元/吨以上,因目前南方市场需求清淡,粮商收购积极性不高,现货价格高位稳定不变,但豆农惜售心理依然较强,国储收购价格未必能满足豆农的预期。
收储政策奠定了本年度国产大豆价格的底部,但未来豆一期货价格的上涨空间还要视需求、来年大豆种植面积等因素而定。
面积缩减下国产大豆供应趋紧。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占用着土地及人力资源,导致农作物之间对耕地的争夺日趋激烈,种植收益和便利程度的比较成为焦点问题。2012年东北产区秋收考察结果显示,种植水稻收益最高、玉米次之、大豆最低,在气候条件合适的传统大豆种植区域,农民纷纷改种水稻和玉米。
种植面积的连年下滑导致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供应量递减,但需求却保持稳定。目前国产大豆在压榨和食用上的用量比例接近1:3。据中华粮网统计,2011年国内食品豆需求量约为1450万吨,其中传统大豆食品加工约650万吨(豆腐50%、豆制品40%、豆浆10%),直接食用大豆约450万吨,其他食品加工约350万吨。此外,有传言称,外资企业正在我国布局非转基因大豆蛋白粉的加工厂,以供出口。如果食用消费仍严格地全部使用非转基因国产大豆,而其种植面积继续缩减的话,国产大豆将很快出现供需缺口。
全球大豆库存维持回升趋势。因多个主产州从夏末的降雨中受益,11月供需报告将2012/2013年度大豆产量预估调高至29.71亿蒲式耳,单产上调至39.3蒲式耳/英亩。此外,南美大豆丰产仍是大概率事件,USDA维持巴西、阿根廷创纪录的大豆产量预估不变,全球大豆供应量继续增多,并带动出口量的增长。2012/2013年度全球大豆库存连续第二月上调,至6002万吨,高于上一年度的5600万吨。全球库存回升趋势不变,大豆远期价格压力沉重。
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可以发现,随着国家不断提高收储价格,玉米、小麦的期货价格早已超越2008年的高点。价格底部确定之后,如果未来国内经济增速如期地企稳回升,在需求配合下,豆一可能超越2008年的高点。不过,CBOT大豆弱势下跌导致内外价差扩大,不利于豆一长期维持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