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月的激烈“竞价”之后,近日沿淮各地大豆收购量已不成气候,总量的减少导致一部分收购商清仓备战夏收,部分地区虽出现售豆“小高峰”,但单日收购量仅占历年同期的20%,大部分地区已出现断档。
备受关注的沿淮地区大豆价格,在经过半个月的激烈“竞价”后,近日开始趋稳并出现小幅回调。安徽淮北部分地区的收购价由最高时的5840元/吨,已回调到5760元/吨,其他地区基本保持在5600~5700元/吨之间。
由于沿淮各大豆产区在5月底6月初进入小麦抢收季节,部分农户的主劳力近期返乡,在短期内开始出售仅存的少量余豆,而部分经纪人在赚得“心满意足”之后,为了规避风险,也纷纷将存货售向收购商。面对优质豆源,近日产区各收购商挺价意愿较强。
收购遇“冷”
由于近日沿淮各地大豆收购量已不成气候,总量的减少导致一部分收购商清仓备战夏收,部分地区虽出现售豆“小高峰”,但单日收购量仅占历年同期的20%,大部分地区已出现断档。
在河南许昌、周口、漯河、淮阳等地,往年此时,无论是收购商的库存,还是农户的余豆,都是很充足的,而今年寥寥无几的售豆农户,却让收购商无法动筛子加工,只有攒堆筛选。日复一日,大部分收购商最后只得关门歇业。
河南永城与安徽淮北毗邻,受淮北价格影响,永城部分商户跨地区倒购的陈年劣豆掺兑较为明显,仍有部分“大户”报价坚挺,惜售加重。在安徽太和、亳州的很多粮食集散地,一改往日景象,面对日益上涨的大豆价格,收购商仓中无粮,而又很难遇到卖上千斤大豆的农户和经纪人,可怜的收购量让很多收购商错失“良机”。
在淮北,前期的互掺互倒现象也已“偃旗息鼓”,由于周围区域的价格基本与当地持平,拉回重新加工成本加大,因此,近日淮北大部分集散地挺价收购当地优质货源。
笔者从产区最大的5个铁路站点了解到,上周平均日发送黄豆总量不足千吨,与历年同期相比减少近一半,而销区市场在高价影响下,对沿淮产区的采购放缓。
东北产区在播种已近尾声的时候,各收购商持续遇“冷”,收购量难以迎合市场需求,国储大豆拍卖将使价格受到重创。部分商户开始出现倒购国库陈豆迹象,受此影响,沿淮产区大豆价格和销量将会受到抑制。
“大户”“小户”之争
由于前期沿淮大豆涨价过快,经销商在较短时间内对产地价格无法接受。部分资金雄厚的商户备货充足,价格前低后高,持续入库;实力差的商户亏库严重,已无法和“大户”比拼,只得观望甚至放弃。
“小户”受“大户”的力逼,纷纷转向低廉的东北产区采购,而国储豆的抛售,给部分经销商带来了商机,在大部分流向油企的同时,部分商户也开始掺兑,经“塔选”后流向食用豆市场。
目前沿淮大豆价格在各市场的销售价每吨均已高出东北豆近千元,加上近期将有大批东北豆流入,市场观望情绪进一步加重。沿淮大豆在短期内会明显受挫,而优质豆源在6月中下旬仍会有“受宠”的可能性。
据笔者调查,南方各销区沿淮大豆价格基本在5900~6100元/吨之间徘徊,按现行销售价格与产地此时收购价相比仍不衔接,目前的到货入仓价也要超过此价,但毕竟市场销售的均是前期的备货,当销售殆尽后,产地更高的价位将力逼市场进一步提价。
后市似有“玄机”
由于产地高昂的价格机制已经形成,低价收购的均已进入市场,目前,产地收购商手中的存货均在5500~5600元/吨之间,赌后市情绪加重,各收购商近期挺价意识增强,夏收期间大豆收购会暂停,播种后余下的种源会在现价的影响下明显低于预期。
受东北大豆价格影响,市场的转向给沿淮区域带来短时间的受挫,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东北2009年陈豆一旦进入市场,遭遇加工商的排斥后,沿淮地区大豆或许才会被市场再次看好。此批大豆进入市场的时间在5月底和6月上旬,而市场对优劣的判断要在6月中下旬有所表现。
5月20日铁路运输费用全面提价,农产品流通成本加大,同样给市场施压。进口豆价下降,国内现货和期货价格明显背离,食用油价格短期下跌,粕类价格同样受挫,肉、蛋、禽价格稳中趋降,蔬菜价格受时令菜大批进入市场影响,豆制品销量同比下降。
近期市场仍会弱势运行,加工商的备货已够用一段时间,但各加工商的存货在高温高湿的作坊中很难堆放太多,易于劣变,基于此种原因和高价观望心里驱使,加工商过多的囤货已明显低于冬春季节。
市场对6月下旬产区的余下种源持有期待,种源上市后很可能会在仅有的“商机”中抢购,由于产地的总量已明显不足,“扑朔迷离”的后市将会给许多经营者带去更多的“幻觉”,建议赌后市者近期顺价销售,适当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