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牛市来袭。短短两个半月时间,美CBOT大豆期价单边上涨超过15%,如果与去年12月中旬的1094美分/蒲式耳的低点相比,涨幅则达到了22%。这种上涨力度,发生在以“温和”著称的农产品上实属不易,大大超过了近三个月以来纽约原油、黄金等热门商品的涨幅。
大豆走牛,外因不外乎南美干旱大豆产区减产以及种植面积缩减等,而投机基金对此的借题发挥则是真正的幕后推手,其持仓的净多单短短3个多月时间已增加了近20万手。
农产品因天气原因炒作推高价格,都很正常,但如果没有需求配合,当过度透支了减产的利多因素后,短期大豆期价又将何去何从?
那些年,我们一起交易过的大豆似乎已在经历着“基因突变”。
可能很多投资者都没有想到,在希腊问题、伊朗核危机等阴影之中开始的2012年,迄今各类表现最好的投资品里,以“温和”著称的农产品竟然名列其中,它们近3个月来的价格涨幅超过纽约原油、黄金等热门的商品,甚至可以与纳斯达克、道琼斯工业指数等股指的升幅比肩。大豆显然是这其中的佼佼者,美CBOT大豆期价较去年12月中旬的低点上涨已超20%,该品种上的基金及大型投机客户的净多头头寸上周也再次回到20万手以上的历史相对高位,一场2010年般的农产品“奇袭”似已开始酝酿。
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坏天气、产量低、松货币。”一位农产品分析师只用九个字就概括了农产品价格升高的推动力,美国农业部(USDA)在供需上给足了豆价的“面子”,由于南美干旱的负面影响,USDA已经连续三个月调降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预期,前者大豆产量预估三个月内共降低9%,后者同期降幅更达到11%,这两国大豆产量约占到全球产量近一半。而自去年12月以来,USDA已调降全球大豆产量预估5%,导致供应吃紧,这样的基本面也和一季度大豆价格上涨行情相符合。
虽然美国旧作大豆产量已基本确定,但新一年度的大豆种植面积也被玉米所“侵蚀”。根据USDA公布的2012年度作物种植成本预估,美国玉米平均种植成本为613.61美元/英亩,较上年增长2.3%左右。根据玉米158蒲式耳左右的单产水平和2月上旬玉米的平均期货价格来估算,美玉米每英亩的收益为270.8美元。美豆2012年的种植成本较上年增加2%,升至442.41美元/英亩,每英亩大豆的收益只有96.8美元。故今年美国玉米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种植效益将比大豆高179%。由于玉米和大豆在种植的土地上存在交集,玉米面积的大幅增加恐怕将相应压制大豆的种植面积,大豆在面积之争中落败的同时,大豆价格未来一年的前景却将远远好于玉米。
大豆价格的爆发似乎就差一个“药引子”——美国再一次开启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注入充足流动性。虽然相较金属、能源、黄金等商品而言,大豆等农产品非常特殊,属于金融属性稍弱的品种,且受到天气、产量等基本面影响较大,然而农产品价格历史上也往往经受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出台的影响。2008年10月,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风口浪尖,一向温和的大豆也不得不随其他商品暴跌,事实上CBOT的大豆期价在当年7月就已见顶,在2008年7月~12月间,该品种价格腰斩过半,从每蒲式耳1640美分以上的纪录高位滑落到780多美分。又如2010年11月,美联储推出二次量化宽松计划,即QE2计划,使得商品市场涨势得以延续。在2010年的7月~11月初,美盘大豆已经上涨了约50%,而从QE2推出到2011年的2月初,受流动性充裕的预期影响,CBOT大豆期价又继续被助推至1460美分/蒲式耳上方。
可受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日“失业率的进一步大幅改善或将需要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的言论影响,市场对QE3的预期愈发加深,流动性扩张的预期将促使资金流向那些曾经较为滞涨的品种上。在今年之前的商品市场中,大豆价格走势不仅相对于棉花、玉米、糖等农作物更为保守,亦远不如铜、原油、银等其他商品。一旦新一轮宽松计划成行,说不定大豆或许会成为下一轮商品涨势中的领军人物。仅从外盘看,自上一轮金融危机恶化到2011年2月,国际铜价的涨幅超过240%,原油最大升幅也逾200%,棉花曾经翻了两倍,玉米、糖的价格也翻了一倍,其间大豆的反弹不过50%~60%,它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估值低洼”。
已牛了10年?
“其实对于大豆来讲,现在不是它会不会进入牛市,而是它还会牛多久。”一位资深投资者的话令人意外。他表示,对于很多商品来说,如果不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牛市终结的错觉,其实它们都还在牛市的周期内,大豆亦不例外。通过对内外盘农产品价格长期历史走势的分析,他认为大豆的牛市已维持了将近10年。在1980年~2002年的农产品市场,尽管通货膨胀率和全球大豆供需情况在20多年中变化甚巨,但美盘大豆价格基本在500~1000美分/蒲式耳之间波动,其季节周期性非常稳定,远没有出现金属、原油等商品般的激烈上涨和下跌。可在过去10年,美盘的大豆价格开始逐渐突破1000美分/蒲式耳的瓶颈,尤其是其在2006年~2008年间的上涨奠定了如今大豆牛市的坚实基础,即便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该品种价格的重心也已经上移,过去三年多的大豆价格整体维持在每蒲式耳900美分~1470美分之间。
其他农产品,甚至金属铜等品种也可提供类似的参照,2008年后半年的疯狂跳水让投资者恐慌至极。但可以看出,那一波暴跌最为迅猛的阶段只是集中在当年的10月,连续10多个跌停板下来,市场已经进入“熊市恐慌”。“但那只是‘熊市’恐慌,并非真的就是彻底走向熊市了,哪里有一个月的熊市?长期走势看,包括大豆在内的商品价格在达到曾经的历史顶部之后就失去下跌动能,商品的牛市从来就不曾离开。”这位投资者称。
像1980年到2004年间,国际铜价长期稳定在1200美元~3000美元/吨的低价区间,出现“突变”也不过3300美元/吨。可此后的大牛市让铜价重心上移,2006年~2008年多数时间甚至基本维持于6000美元/吨上方。和大豆的情况类似,次贷危机实际上也没有击垮铜价,LME三个月期铜价在2008年12月跌破3000美元/吨以后,在2009年~2011年2月间反弹超过两倍,最高触及10000美元/吨以上的纪录顶点。除了流动性因素外,每种商品都有重心上移的“差异性原因”。上述投资者将大豆重心上移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的急剧提高、大豆种植面积的总体下降以及生物燃料提取等技术带来的新需求。
他指出,从2004年~2010年,我国的大豆进口量就只增不减,去年也只是略微下降了3.9%,年进口量仍高达5000万吨以上,占到全部需求量的大半。很多国内的压榨厂都在扩大产能、试图在豆粕需求增加之际获利,长期看中国这个大豆最大进口国的大豆消费仍呈现增长。同时国际上利用大豆来制取燃料的比例也日益提升、消耗了大量产量,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下降也不会在短短1~2年内改变,起码大豆价格在未来两年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大豆期货成交低迷下游产品套利模式成熟
羊毛出在羊身上,但羊毛却比羊的成交量高,会有这种事吗?
不知原委的人如果第一天才进入到国内期货市场,倒真会发现这样一种幻象,即大豆的下游产品——豆油和豆粕的期货合约非常活跃,它们每个的成交量都经常是大豆本身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情况近两年还在加剧。以本周二收盘时数据为例,大连大豆期货全部合约仅成交134746手,还不到其巅峰时期成交量的5%,而昨日豆油和豆粕期货成交量则在34万和105万手以上。
“国内大豆期货从2009年之后就不是很活跃,100多万手一天的成交非常罕见了,多数时间里只有10万~30万手,历史上也只在2008年出现成交量异军突起的情况,在那之前的日成交量一般也在100万手以下。”一位分析师回顾大豆合约的交投。他认为,大豆期货远没有豆油和豆粕期货合约活跃,本质上与该品种的合约标的物和现货基本面有关。一直以来我国大豆期货的标的物是国产黄大豆,但实际上我国却是一个对进口大豆十分依赖的国家,我国目前每年大豆进口量都达到5000万吨以上,但我国的大豆产量每年才1500万吨左右。这就造成目前市面上和国内榨油厂使用的大豆多为进口转基因大豆,进口大豆压榨量已经占到国内压榨大豆使用总量的近90%,而转基因大豆不能作为一号黄大豆期货的交割品。
“所以我们现货上很多豆粕和豆油并不是出在国产大豆这只‘羊’身上,油与粕是相对同质化的,大豆却有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之分,这或许正是一号黄大豆期货合约反倒没有豆油和豆粕期货活跃的真正原因。”上述分析师指出。和进口的活跃相比,国产大豆市场相对冷清,贸易上的流通也不是很发达,这使得以它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交投略显受限。
相对而言,豆油与豆粕期货则因为大量套利、套保资金的存在而一直保持较高流动性。一般情况下,在每年7~9月份之间为豆粕消费旺季,在这一时间段养殖业消耗饲料数量较大,拉动豆粕消费需求。此时豆油由于受到棕榈油和菜籽油的替代效应而需求减少,粕油比值呈阶段性上升趋势。进入10月份以后,气温变低,棕榈油的替代效应减弱,豆油消费趋旺,而养殖业对饲料需求开始下降,豆粕消费进入淡季,粕油比下降,这一趋势通常会持续到春节前后的豆油消费高峰。如果豆粕价格受到需求推动而上涨,势必导致油厂提高产量,而同时按固定比率生产出的豆油将可能造成油脂市场供给过剩,从而抑制豆油价格,反之亦然。
市场资金往往按照季节性特征选择套利入场机会,具体入场时机则需要通过粕油比值的经验区间来确定。据了解,美盘CBOT粕油比的合理区间大约在38.94%~42.38%之间,中国国内豆类现货市场的粕油比的运行区间约在30%~45%之间,期市粕油比范围约在36%~42%。理论上粕油比值超出前区间范围,即出现套利机会。上海一家期货投资公司投资总监表示:“豆粕与豆油之间比价关系存在季节性特征,一旦发现其中一个走势过强、比价偏出经验区间,就采取买入强势的一方、抛空另一方的操作,这在国内产品的套利上是非常成熟的一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