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豆供给渐趋宽松
美国农业部在12月份供需报告中预计,2011/2012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2.5922亿吨,虽然较上一年度小幅回落496万吨,但在不考虑进出口、库存因素的情况下,供需基本保持平衡,且产量下滑主要由中美大豆产量歉收所致,而南美大豆却有望丰产。
实际上,南美大豆在整个世界上的份额呈现逐渐增加态势,对世界大豆的供给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若按照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数值,2011/2012年度巴西大豆产量为7500万吨,阿根廷产量为5200万吨,两国产量之和约为1.27亿吨,约为美国大豆产量8289万吨的1.53倍,且占据世界大豆产量的近一半席位。
与美国农业部的预测相比较,南美本土机构预估则较为乐观。阿根廷农业部表示,2011/2012年度阿根廷大豆播种面积可能比上年增长0.6%,达到1900万公顷,产量将达到5200万~5300万吨,创下历史次高纪录。巴西农业咨询机构塞拉瑞斯则认为,2011/2012年度巴西农户将种植2510万公顷大豆,产量有望达到创纪录的7551万吨。
目前,不管从种植进度和天气来看,都有利于南美大豆生长,虽然发生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仍然存在,使得南美大豆产量存在变数,但天气机构NOAA认为拉尼娜仅会温和发生,只要不像2008/2009年度那样出现极端天气,南美大豆产量将会有效补充世界大豆供给。
美国出口前景沦为“负面”
今年美国大豆上市以来出口销售形势一直低迷,成为市场较为关注的问题,美国农业部也下调2011/2012年度大豆出口量数据至3538万吨,较上一年度的4086万吨大幅萎缩13.4%。
但从实际销售情况看,自9月1日以来,美国大豆出口净销售基本维持在40万~100万吨之间,远低于2009年和2010年的水平,甚至低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时的数据。
截至12月15日当周,本年度迄今为止,美国大豆出口检验总量约为全年出口预测总量的37.7%,相比之下,五年平均进度则为42.9%.而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需求也出现同比减少。截至12月8日,美国出口商向中国买家装运了883万吨大豆,远低于去年同期1206万吨的水平,而美国对中国大豆的销售总量(已经装船和尚未装船的销售量)为1617万吨,较去年同期的2252万吨低28.2%。
美国大豆出口需求不振,主要是南美大豆(尤其是巴西大豆)更具竞争性而挤占了市场份额。从南美和美国大豆出口销售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巴西大豆出口份额自1995/1996年度以来呈现递增趋势,出口潜力被逐渐挖掘,而美国大豆出口潜力已基本发挥到极致,库存消费比近几年来一直处于10%以下,巴西大豆库存消费比却依然维持在20%之上,大豆利用率还有提升的空间,而出口增长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突破口,因为南美大豆价格较美国大豆相对低廉。
国内减产“不足齿数”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较去年减少10.17%和10.5%,按此计算,今年国内大豆产量为1350万吨,在全球市场份额中仅占5.2%的席位,远低于加入WTO之前的水平,其减产幅度不足齿数。
自大豆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以来,国产大豆的国际定价权就已经“了无声息”,使得国内大豆种植出现了越关注越“弃种”的现象。在国外非转基因大豆以较低的价格打入国内市场后,国产大豆种植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虽然近几年的临储收购价逐年提高,但豆农种植的边际效应却在递减。比较而言,玉米和水稻的种植收益都要好于大豆,使得大豆种植面积遭受排挤和侵蚀,而且这种趋势已几乎不可逆转。
分析认为,国内的减产将会以大量进口来弥补缺口。海关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进口大豆数量高达570万吨,较10月份的381万吨大幅飙涨49.6%,单月进口增加的数量就足以弥补一年的歉收损失,且成本价仅在3750~3950元/吨,低于国内收储价格。
实际上,我国大豆的需求增速正在放缓,国内港口进口大豆库存居高不下的现象已延续了一年之久,目前接近700万吨的容量,尽管融资份额约占20%~30%,但这也说明大豆现货市场走货低迷、无人接货的“惨淡”。
再反观很多油厂只“囤豆”不产油、压榨利润持续为负的现状,可以发现,国内大豆库存压力实际上更大。可以判断,临储收购政策对大豆价格的提振力度已基本释放完毕,后期虽有政策底支撑,但难以形成一轮真正的上涨行情,“听命”于内、“受制”于外仍将成为大豆市场的“紧箍咒”,低位震荡格局较难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