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油粕比缘何居高不下 高位比值仍难以回归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12-01  
      综合豆粕、豆油季节性需求特点,油粕比第四季度明显走高,而在第二、第三季度有可能出现下滑趋势。

     自豆油期货2006年年初上市至今,国内油粕期价比经过了三个阶段: 2006年年初至2008年年初,油粕比呈现周期性上升格局; 2008年年初至2009年年初,油粕比呈现振荡下滑趋势; 2009年年初至今,油粕比持续向上运行,其间几乎没有出现周期性回落现象。目前,国内期货油粕比于3上方运行已经超过一年,远高于2.7的历史平均水平。

    季节性需求影响油粕比价

    油粕比出现周期性波动与豆粕、豆油两者季节性需求差异存在较大关系。当豆粕需求旺盛价格上涨时,油厂倾向于大量生产豆粕,而豆油作为副产品同时产出。如果豆油需求相对平稳,短期内就会造成豆油供大于求,令豆油价格承压,使得油粕比走低。同样,如果豆油需求旺盛价格上涨,反过来会对豆粕价格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令油粕比走高。

    我国豆粕消费主要集中于饲料中的蛋白类饲料,其中家禽饲料以及生猪饲料占80%以上,而生猪养殖(散养)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豆粕消费旺季应该是每年4月份至8月份,消费淡季为每年10月份至次年1月份。与豆粕相比,豆油没有明显淡季特征,旺季却比较明显。一般情况下,豆油冬季价格会较其他季节有一定提高。

    综合豆粕、豆油季节性需求特点,油粕比第四季度明显走高,而在第二、第三季度有可能出现下滑趋势。实际上,通过历年油粕比走势统计,可以发现油粕比第四季度均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但其他季度则涨跌不一,季节性特征相对平淡。

     产业链结构导致油强粕弱

    如果季节性因素会影响豆油、豆粕短期强弱,那么产业链结构则对油粕比长期趋势有较强作用。产业链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础消费总量;二是产业链长度。

    豆粕主要消费为蛋白饲料消费,禽蛋产量以及能繁母猪量(决定小猪产量)对豆粕作用最明显。数据显示,2011年豆粕总消费量基本与2009年持平,没有明显增加。与豆粕需求量保持稳定不同,豆油消费情况逐年增加。2011年国内豆油消费总量高达131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00万吨,同比增幅高达8%。而2011年油粕比相比2009年增幅为24%,可以说,这两年豆油消费量的高速增加使得油粕比直线走高。

    豆粕产业链相对豆油更加冗长,其价格除了受大豆价格变动影响外,下游饲料加工企业、养殖业以及肉类加工等行业影响也非常大。而豆油产业链下游仅仅是精炼以及分装,利润再分配环节较为有限。

    假设豆油、豆粕终端产品价格同时上涨15%,其中毛豆油(即豆油期货价格)可以获得其中10%涨幅,而饲料加工、养殖业、肉类加工三个环节将瓜分其中的10%,豆粕期货上涨空间仅仅为5%。而当豆油、豆粕价格同时下跌时,由于饲料加工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游,毛利率偏低,资金规模相对有限,缺乏接盘能力,豆粕的抗跌性相对较差。豆油终端直接面对消费者,并且消费者对食用油价格容忍程度较高,价格相对黏性。如果毛豆油(豆油期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一级豆油及四级豆油价差拉大,精炼利润提高,那么将吸引大量精炼油企业入场抄底毛豆油,某种程度上会对豆油提供较强底部支撑。因此,产业链的结构优势令豆油价格相对豆粕价格更易出现易涨难跌的现象,使得油粕比难以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高位比值仍难以回归

    虽然目前油粕比已经达到了历史高位,但是这种比价与其背后蕴含的基本面保持一致。如果未来国内市场基本面不出现较大变化,如生猪养殖量爆发性提高、豆油消费总量滞涨,那么油粕比仍将长期保持高位运行态势。每年第四季度油强粕弱格局将提供给投资者一种良好的跨品种套利机会,即每年10月初进行买油抛粕的操作,于第二年年初平仓离场,以获得稳定收益。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