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新湖期货:大豆定价权向南美倾斜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11-25  
     商品市场行情的研究正走向宏观化、多极化。这其中,商品定价权的地区归属,及其对商品价格潜移默化但又是客观存在的影响,分析者寡。一般来说,商品的定价权掌握在主产国及主要消费国,或者主要出口国手中,长期以来会维持比较稳定的局面。不过,随着各国产量、消费量、出口量等相对权重的变化,各国在定价权中所占权重也在发生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往往是不易觉察的。本文试图通过客观的数据,梳理国际农产品定价权的变化规律,并借以对后期全球大豆市场走势进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定价权的分析无关“阴谋论”,而有其客观实际的意义。

    一、国际农产品定价权综述

    所谓商品的定价机制,就是确定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加以价格模式,而定价权是指企业对其产品或原料的价格制定拥有主动权,若改变其产品定价或原料采购价不会对供需产生过大负面影响。而在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中,目前主要有两种定价模式:对于存在成熟期货品种和发达期货市场的初级产品来说,其价格主要参考世界重要期货所得标准合同价格确定;其它如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则多由买卖双方每年谈判达成。

    目前国内外期货交易所的上市品种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黄金、白银等金融属性强、避险保值功能强的贵金属;二是以有色金属和原油为代表的工业品,例如:铜、铝、镍、锌、铅、锡、原油、燃油等;三是农产品,如大豆、玉米、小麦、橡胶、糖、棉花等。单就农产品市场而言,对世界粮食饲料、油脂油料和软商品价格产生着重要影响的期货交易所,包括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BMD)、美国洲际交易所(ICE)等。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掌控全球农产品市场定价权的交易所存在着以下共同点:

    1、具有定价权的交易所通常历史渊源长久。上述交易所中历史最长的当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其成立于1848年,至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具有现代意义的标准期货合约以及保证金制度都源于CBOT,并且在50年代以后随着大豆相关品种(大豆油、豆粕等)的完善,以及1984年大豆期权的推出,CBOT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大的全球性大豆期货交易中心。全球大豆的生产、销售和加工者们在长期累积的集聚效应下,形成了某种交易习惯,他们普遍愿意接受CBOT的大豆报价,并将其作为交易的基础参考价格,同时他们参与芝加哥期货市场大豆远期交割以及套期保值的积极性也高,使得CBOT市场得到了全球大豆产业各种主体的充分参与。

    2、具有定价权的期货期权品种交易活跃,交易量庞大。1996年以来CBOT大豆期货和期权合约的成交量始终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2010年度CBOT大豆期货和期权合约成交总量分别为3694万手和1004.6万手,分列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公布的世界农产品类衍生品合约交易量排名的第九和第十九位,说明CBOT市场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大豆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份排名中,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合约2010年度的交易总量为3739.4万手,略高于CBOT大豆期货合约,排名第八。两家交易所在国际大豆市场定价权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更多由于全球大豆产量和加工贸易分布的不同产生地结果。

    3、具有定价权的交易所所属地区通常是相关品种的主要生产或消费地区。当一个地区某种初级产品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相当比重,从而形成供给相对集中,而需求却逐渐全球化的局面,为该地区的权威性交易所掌控全球商品定价权奠定了现货基础。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是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棕榈油目前是世界植物油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在棕榈油的供需关系中,马来西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等地约有20个国家在生产棕榈油,但全球棕榈油产量的绝大部分出自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而且年产量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1988/99年度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而到99/00年度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的20年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始终占到全球产量的半数以上,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棕榈油生产第一大国。此后由于马来西亚适于油棕树生长的农业耕地越来越少,邻国印度尼西亚大力发展棕榈油产业,两国的产量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05/06年度以后印度尼西亚逐渐取代了马来西亚的位置,成为棕榈油的最大生产国。但是直到目前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仍在缓慢增长,10/11年度产量达到1800万吨,所占比重将近四成,可见马来西亚仍保有棕榈油生产大国的地位。

    当然,仅仅是生产大国仍不构成具有定价权的充分条件,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至关重要。例如中国为全球第一大棉花生产国,但基本上所有自产棉均用于国内消费,因此中国棉花价格也无法对全球棉价产生重大影响。

    二、代表性市场所在国产量份额与其价格影响力的关系

    1、美国ICE棉花市场定价权随其产量份额下滑而减弱

    尽管美国仅是全球第二大棉花主产国,其总产量低于中国,但由于其期货市场形成较早,并拥有较多出口配额最终奠定了美国在国际棉花定价上的话语权。ICE市场的美棉价格对全球棉花价格存在着较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一影响美国农业部的棉花报告时常对全球棉价造成冲击,国内部分棉花产业人士认为,在棉花准备种植的时候,美国农业部先放出消息,降低供需缺口预期,以调低棉价预期,导致国内棉农减少种植,企业则降低棉花库存储备,一方面可以节省仓储费用,另一方面预防棉花丰收导致大量过剩。而等到棉花上市前夕,又放出诸多利好,报告实际产量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需求高于预期,造成棉花价格应声上涨。

    上述想法产生的最主要因素还在于一直以来美国的棉花期货市场确实在全球定价方面占有较大的主导权。通过第一部分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全球具有代表性的市场品种定价权形成通常离不开三方面的背景,而棉花的全球定价中心ICE所在的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棉花主产国,其产量所占全球棉花份额在06/07年度之前一直接近20%,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印度等国棉花产量上升,这一比例呈现下滑的迹象。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08/09和09/10年度其产量份额均仅为12%左右。与此同时,美棉出口量也从06/07年度达到382万吨高峰之后开始回落,10/11年度预计仅出口262万吨水平。

    随着美棉所占产量份额下滑,我们从中考察美国ICE市场棉花期货价格对全球棉花定价的影响力变化情况。一般情况下美国现货出口均以ICE市场价格为基准加上升贴水对外报价,而如果ICE市场期价具有较强代表性则升贴水将不会出现过大偏差,但若其代表性下降,则将出现较大的升贴水报价。因此我们首先选取2008年全年的ICE棉花价格与国内三级棉进口到岸价数据,比较其相关性,发现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67,具有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而再比较09年至10年上半年的数据,得出相关系数仅略高于0.94,尽管其相关关系仍然较强,但已然弱于前期的数据。

    2、美国ICE白糖市场定价权弱于其玉米、大豆以及棉花市场

    全球食糖贸易定价同样多以美国ICE市场11号原糖期货价格为基准,在此基础上加上各港口升贴水报价。但在国际食糖市场中,美国参与度并不高,且产量占比远小于巴西、印度以及中国等主产国,10/11年度美国食糖产量所占份额低于5%,而与此同时巴西却将生产超过全球食糖总产量23%的食糖,因此ICE原糖期价对于全球糖价的指引明显小于美国在玉米、大豆以及棉花等品种上的影响。

    以一组数据说明美国ICE原糖期价对全球食糖贸易的影响弱于其他几大农产品品种。食糖贸易同样采用贸易商报出港口升贴水之后买家于ICE盘上点价的方式进行,若ICE市场定价权强则升贴水较为恒定,反之则各地升贴水报价将大幅波动。泰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同时也是距离我国最近的主要食糖输送国,因此我们选择泰国原糖升贴水报价作为参考。

    2011年2月11日11号原糖指数报收于28.76美分/磅,而当日泰国糖升贴水报价为相对于ICE升水0.5美分/磅,但至4月8日时11号原糖报收于25.04美分/磅,下跌了3.72美分/磅,而泰国糖升贴水却上涨了0.7美分/磅,达到1。2美分/磅水平。相反的情况是2011年5月6日,ICE11号原糖期价下跌至阶段性低点20.65美分/磅,而当时泰国糖升水也仅为0.2美分,随着糖价上扬至7月8日,原糖指数报收于28.26,泰国糖升水则大幅上升至3美分/磅。再看一组数据,2011年7月15日原糖期价为28.08,泰国糖升水为3美分,而至9月2日当天原糖期价收盘于28.28美分,但泰国糖升水却降为2美分/磅,因此即使在ICE市场上相差无几的糖价,可能表现在最终到岸价上出现较大偏差。上述数据说明ICE糖市对于全球食糖贸易定价的话语权弱于CBOT的玉米、大豆及ICE的棉花等农产品。

    综上所述,尽管在食糖上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期货市场仍为美国ICE市场,但由于美国食糖产量所占全球份额相对较小,因此其他出口大国均存在其自身的内在定价机制。

    3、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也正逐渐失去其全球定价主导权

    在全球棕榈油期货中,马盘一度是当之无愧的影响力最大的市场。在05/06年度之前,马来西亚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但其后逐渐被印度尼西亚赶超。05/06年度印度尼西亚棕榈油产量首次超过马来西亚,达到1556万吨水平,超过全球总产量的40%。随后印尼产量继续逐年大幅增加,而马来西亚产量却增长缓慢,始终维持1500-1800万吨水平。至10/11年度印尼产量已接近全球产量的50%,超马来西亚产量500万吨以上。

    棕榈油是大马交易所最为重要的商品期货品种,目前交易的棕榈油期货品种有毛棕榈油和毛棕榈仁油。1980年7月,吉隆坡商品交易所(KLCE)开始营业,上市的首个期货合约就是毛棕榈油期货合约,期间由于违规出现过暂停,而1985年,毛棕榈油期货重新开始交易。2001年12月28日,大马交易所开始采用电子交易方式进行毛棕榈油期货交易,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BMD毛棕榈油期货合约。由于马来西亚期货市场上的棕榈油期货早已奠定其定价主导地位,因此即使印尼产量迎头赶上也较难撼动BMD市场对全球棕榈油定价的主导权。但这一地位也随着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所占世界棕榈油总产量比重逐年下滑而动摇。

    我国属于棕榈油纯进口大国,从BMD市场价格走势对我国进口到岸价的影响变化不难考察出BMD定价权的权威性变化。我们选取2007年开始的我国进口棕榈油的成本数据以及BMD毛棕榈油期货价格数据,对之进行相关性计算。所得结果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的五年间,BMD报价与我国棕榈油进口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9、0.9797、0.9559、0.9556和0.9262,不难看出两者间相关关系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这也验证了马来西亚在其产量份额日益下滑之后,正逐步失去其对国际棕榈油价格的绝对主导权。

    三、结论与展望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两方面结论,一是仅有传统交易市场且具有较为活跃的交易量,但其国内本身产量却无法支撑其品种定价话语权,这样的市场所发挥的价格发现功能将受到限制。二是其产量仍占据绝对数值上的寡头地位,但其所占份额却逐渐减小,这样的市场价格对全球定价的影响力也会出现减弱迹象。前者的典型代表案例如食糖,而后者的典型代表案例则如棉花和棕榈油等品种。

    当然,市场所在国产量所占全球产量份额仅是农产品定价体系中一方面的决定因素,却并不代表某品种的价格发现功能完全由最高产量国的市场所决定。除此之外,市场形成时间及知名度、交易机制以及合约活跃度、市场所在国生产和消费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比情况均将对定价权产生影响。

    我们看到产量及消费量在世界所占权重影响着定价权的权重。这意味着,我们在进行基本面分析时对世界市场供需结构的转变,即供给构成及需求构成的变化,需要给予关注。同时,对于大宗商品而言,出口份额也影响着定价权的权重。以大豆市场为例,1990年以来,美国大豆产量及出口量在世界大豆产量以及出口量中所占比重下降,而南美大豆产量以及出口量在世界大豆产量以及出口量中所占比例上升。2002/03年度,南美大豆产量超过美国;2003/04年度,南美大豆出口量超过美国。随着产量以及出口量权重的变化,大豆定价权的权重在美国及南美之间发生转移。因此,我们在分析大豆市场走势时,对于南美市场的考量权重提高。同时,南北半球大豆主产国的季节性特征,也令不同时间段我们考虑重点有所不同。

    四、近期大豆市场行情分析

    9月份以来,欧债危机不断升级,对经济前景的担忧情绪主导商品市场走势。同时,美豆出口进度缓慢,南美大豆播种顺利,大豆市场自身缺乏利好,大豆价格持续下挫。目前美豆价格已经下跌至1100美分附近。不过,虽然市场出现一波顺畅的下跌走势,但是市场多数观点认为美豆下跌空间有限。主要原因在于本年度美豆种植面积及单产同时下降,按照11月USDA供需报告预计,2011/12年度美豆期末库存消费比6.35%。库存消费比仍位于低位,美豆供给形势仍然紧张。从美豆市场的供给形势来看,似乎不支持美豆进一步下行。

    然而,从我们上文研究的定价权转移来看,美国大豆在世界大豆市场的定价权,随着南美大豆产量及出口量的上升已经有所削弱,南美大豆定价权上升,市场关注的重点由美国向南美转移。

    目前美豆收割完成,产量基本确定,市场关注点开始转移至需求。美豆需求主要为国内压榨需求及出口需求。目前来看,两者表现欠佳,尤其出口需求下滑非常明显。截至11月10日当周,美豆出口销售量为75.12万吨。虽然11月以来,随着美豆出口旺季的到来,美豆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但同比仍然偏低。本年度以来,美国大豆出口进度缓慢,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截至11月10日,本年度美豆累计销售606万吨,去年同期销售量为1421万吨。巴西大豆出口量上升挤占美豆出口份额,巴西谷物分析机构Celeres21日称,巴西11/12年度大豆销售进度达36%,快于上年的34%。与此同时,美国压榨数据也不乐观。从美国油料压榨协会公布的数据来看,10月份美国大豆压榨量为1.4亿蒲式耳,同比下降7.04%。国内压榨需求及出口需求疲软,短期令大豆上行乏力。

    随着南美在大豆市场定价权的上升,在明年3月份之前,南美影响因素将在大豆市场占据主导。今年南美天气很理想,大豆播种进展顺利。截至11月20日当周,巴西大豆播种完成了77%,阿根廷大豆播种完成了44%。按照美国农业部预计,2011/12年度,巴西大豆产量为7500万吨,较2010/11年度下降5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为5200万吨,较2010/11年度上升300万吨。总体来看,2011/12年度,南美大豆产量上升。目前播种进度较快,为丰产奠定基础,对美豆价格走势具有压力。

    综合来看,在明年3月份之前,市场关注点将在于南美大豆市场。目前南美市场缺乏炒作题材,播种进展顺利对市场具有压力。美豆价格仍有下行空间,第一目标1100美分,这种弱势恐将持续至明年3月份,大家开始关注美豆新季种植情况之时。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