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今年德宝村全村2.5万亩耕地,大豆面积近2.3万亩,大豆平均亩产在260斤左右,按现在的市场收购价亩均纯收入近300元,算算,仅大豆种植今年全村总的纯收入就近700万元。
“不算不知道,今年咱村的收成不错啊!”记者笑着说,“还真就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明年俺们村说啥也不能再种这么些大豆了。”一旁村支书兼村长魏永民当啷的一句,让记者丈二和尚摸不着了头。
“为什么?”听记者这么问,魏永民叨咕起本村的种植史。从上个世纪70年代,全村至今92%的耕地种植的都是大豆,而玉米面积目前不足2000亩,到了90年代末期,正常年份全村的大豆平均亩产还能达到330斤左右,可这几年,根深蒂固的传统种植习惯造成的土地板结和药害残留,使得大豆亩产逐年下降,就是最好的年景平均亩产也不过280斤左右,加上大豆近些年忽高忽低的价格,虽说年年有钱赚,可纯收入也在逐年减少。
“再围着大豆打转转,早晚有一天农民一年下来会白忙活。明年说啥也要调调种植结构,降大豆调玉米。”魏永民的话被路过于此的一个人所打断,他看见此人边招呼边向记者介绍道:“老孙大哥,来来来。这老孙今年头年种了17亩玉米,在我们村就算是种玉米大户了,让他说说种玉米咋好,别光我说。”
村书记这么一介绍,今年52岁,种地快40年的孙继友不好意思起来,忙说:“我是啥(玉米)大户啊,种些‘大马牙子’(学名玉米自新1号)卖不上价,赵军那小子才是大户,玉米品种好价高。”据孙继友自己讲,这几年他每年种植的大豆面积都在100亩左右,今年开春听村上的号召试着种了17亩玉米,由于没经验种植的品种没选好,到秋平均亩产在1200斤,一亩地纯收入600多元,就这样下来还是大豆纯收入的2倍,如果玉米品种选的好能达到大豆纯收入的近3倍。
“玉米的亩效益这么高,为啥咱村的农民不认可啊?”记者再次发问。“不是不认可,现在农闲了家家都在议论明年种玉米的事,但是还有顾虑,一是怕土地多年种大豆有药害残留影响玉米种植,二是村上家家都没有玉米种收的配套设备。”孙继友接话说。“要说根本原因还是土地的经营模式,你家一垄地种玉米,我家两垄地种大豆,咋调都影响收成。”魏永民一旁插话道。
魏永民接着说:“为了统一思想,调整全村的种植结构,彻底解决种植品种单一,今年秋收村上组织农民到附近的九三农管局荣军农场农业管理局进行了参观,回来对67户的1000亩土地进行了归方连片,并得到了荣军农场的大力支持,实现了‘场村共建’,明年这1000亩从机械到籽种、化肥、农药,人用啥咱用啥,人咋种给咱也咋种,出现药害人家给咱用解药剂,咱村民只是出钱,种地都不用伸手就等现成的,现在这些地在霜降前大机械整地整了三遍。村里还对这些农户有个承诺,如果当年玉米亩纯收入不如大豆损失由村上补。”
“万一不如,村上有钱补吗?”孙继友的一句话,让在兴头上的魏永民一愣,下意识地回答:“村上哪有钱。”“你诓人啊?”孙继友接着质问。魏永民忙拍着胸脯回应道:“谁诓人了!真不如我自己出钱补。”并扭过头胸有成竹地对记者说:“我们上人家农场实地考察过,受过药害的1垧玉米纯收入也是大豆的3倍多。”记者听着两人风趣的抬杠对话,脑海中出现了德宝村农民明年农忙时不在忙碌而悠闲场景的同时,也忘掉了深秋一缕缕冷风所带来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