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大豆颓势难返 贸易主体策略各异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9-29  
     大连商品交易所9月下旬组织的黑龙江省秋粮考察行中,调研人员发现,当地秋粮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也昭示着大豆产业的颓势,如果大豆种植效益仍保持目前的水准,未来的大豆播种面积仍有继续缩减的可能。

    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友谊农场,现有耕地150万多亩。2011年友谊农场的播种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豆种植面积由去年的31.5万亩缩减至12.5万亩,减少了60%,仅占农场作物面积的8.2%。

     调研发现,玉米和水稻挤占大豆种植面积的情况依然较为普遍,总体上大豆面积缩减幅度达到30%左右,个别农场面积减幅达到60%。

    与稻米、玉米相比,虽然种大豆省力又省钱,但大豆单产远低于稻米和玉米,加上近来玉米、稻米价格节节攀高,而大豆价格低廉,配合政策性引导保证粮食作物丰产的数量要求,比较利益的刺激导致农户、农场纷纷弃大豆而改选玉米和稻米。

    考察期间,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大豆已完成收割,大豆收购主体开始进入市场,然而其心态和收购策略各有不同。

    小型收粮点采取随购随销策略,赚取流通环节价差,实际利润不足每吨50元,盘活资金成为小型贸易商试水市场的主要原因。

    大中型贸易商则关注宏观环境及国储价格因素,但对目前入市购粮持谨慎态度。

    不少粮库企业则表示谨慎看待,其经营方式也会跟随国储价格变动。具备一定规模的粮库向农发行申请了贷款,在时机允许的情况下,可能会参与一定的商品交易。

    另据了解,随着近几年市场价格的波动,农户普遍采用将收获的大豆做抵给贸易商,然后在约定时期内随时按照当时市场价结款的销售方式,这与期货上的点价概念异曲同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