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大豆生长情况堪忧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北半球大豆的结荚期,如果气温过高或在开花结荚期出现旱情,可能会使结荚数量减少,每个豆荚的大豆数量减少或大豆重量减轻,从而会使大豆亩产减少。8月至9月中旬是重要的灌浆期,如果雨水不足,或者出现早霜,则大豆的单产又将面临一次考验。因此,8月的天气情况对于大豆的生产至关重要。
以美国为例,由于春季天气多雨,延误了播种,随后又出现了高温干燥天气,影响了大豆生长。因此,到目前为止,美国18个州的大豆无论开花率还是结荚率,均要远低于去年及五年平均水平。生长的严重滞后给后期的天气炒作留足了的空间。
结合澳大利亚气象局公布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公布的全球海洋表面温度(SST)图上可以发现,目前赤道中太平洋(601099)地区依然保持着大片的拉尼娜模式,且SOI指数在6月之前的数值一直偏高,因此拉尼娜依旧主导当前全球气候特征。
因此,在我国及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较去年减少的情况下,天气情况就变得尤为重要,后期任何对大豆生长不利的情况,都会引发市场的做多热情。
中印两国大豆产量较去年减少
7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发布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大豆播种面积继续减少,比上年减少1000万亩,相对于2009年更是减少了2000万亩。因此,我国大豆全年供给量将会在去年145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下降。美国农业部在7月月度报告中继续维持对我国大豆产量1430万吨的预估。我国本年度的大豆减产应该已成定局。
作为全球另一大油料油脂消费国的印度,由于季风降雨推进较慢,延迟了本年度的大豆播种步伐。据报道,部分地区的播种工作甚至要推迟到8月初。但是否真正减产,同样也要看后期的天气变化情况。
对于我国来说,大豆的年度需求量预计将在5500万吨左右,因此约有4000多万吨的供需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如果届时美国或者南美等大豆主产国自身产量出现减少,那么我国的大豆刚性进口量将会产生较为有力的利多支撑。
食用油市场面临全线提价
进入7月以来,各地食用油加工企业要求调价呼声较强。在鲁花率先提价并引发争议之际,食用油巨头金龙鱼、福临门也在酝酿涨价,并已向发改委提起申请。另外,市场也在疯传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即有关部门对食用油的“限价”措施将延至8月15日。过了8月中旬,随着中秋节和国庆节的来临,食用油价格可能会普遍上调。与此同时,据业内人士透露,花生油和菜籽油在今年下半年供应将较为紧张,涨价压力较大。
由此,笔者认为8月虽然还未真正到我国油脂消费高峰,但是由于两节的备货需求,以及后期天气转凉对于食用油消费的不断增加,加之政府调控力度的减弱,油脂价格下行的空间相当有限。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油脂价格整体仍维持振荡整理,但是运行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出现逐月收缩的迹象,后期在天气因素以及刚性的需求带动下,油脂价格有望向上突破走出一波上涨行情。
同时也要注意,由于2010/2011年度的油料油脂供应相对宽裕,尤其在南美大豆丰产的背景下,油脂的上行幅度还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另外,我国对于通胀的调控,也是压制价格上行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