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之外,中国还依靠进口植物油来满足国内需求。去年国内生产植物油大约1000万吨,而消费需求高达2500万吨,植物油自给率也还不足40%。如果再加上去年进口猛增的玉米,中国粮食进口比重已经超过国内自身消费的10%。
中国历来都强调保障粮食基本自给,1996年就提出了保持基本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虽然目前大米、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实际上官方是将进口大豆也统计为粮食的。由于近几年大量进口大豆,去年进口玉米量也猛增,因此目前中国实际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不足90%。
自2004年经历大豆价格风波之后,一些中国农企就在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等国种植大豆以确保国内油籽供应,但从实际进展来看,规模和效益都未成气候。
但目前乃至未来几年,中国在巴西发展大豆基地较为理想,其他地区效率不足,经济上也不通。而玉米方面,由于耕地、气候等原因,巴西也是比较理想的投资之地。目前中国在巴西的农业投资还相当少,巴西市场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开放的,“我们也曾经鼓励中粮、中石油这样的中国公司来巴西投资乙醇生产、生物柴油项目”。
目前中国在境外投资农业的主要来自民营企业,在大豆、玉米等农业基地进展缓慢的原因,一方面是遭遇融资难题,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国际资本的潜在阻力。
汇福粮油集团是最早在巴西、阿根廷投资建设大豆生产基地的民营企业之一。目前在巴西控制大豆产业的主要是大型跨国粮商。上世纪90年代,巴西政府的农业信贷收紧,造成巴西农民缺乏足够的生产资金,农资投入主要靠融资来解决。来自美国、法国的跨国粮商乘虚而入,向农户和合作社提供优惠贷款,并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作为部分贷款,条件是农户必须把大豆卖给他们。
跨国粮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步控制了巴西大豆的购销环节,甚至控制了港口和码头,还拥有超强的运输船队。不过有一点,这些跨国粮商们并不买地、种地,而是以订单农业的模式向巴西农民采购大豆,并不承担种植方面的风险,这样既给了巴西农民生存空间,也基本控制了整个大豆的购销环节。
目前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基本全是采用置地投资,国内缺乏海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企业难以有效地判断投资的风险,政府也没有开展针对“非常风险”的农业对外投资保险,再加之民营企业投资又很高调,这样综合发展下来的结果是,企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阻力。
由于重粮集团在巴西投资过分高调,巴西国土资源局2010年曾召集律师起草法案,准备向议会提案,形成限制境外资本购买巴西农田的法律。本报从中粮集团方面也了解到,中粮也曾打算在巴西发展大豆基地,但由于跨国粮商联合游说巴西政府,中粮在巴西的大豆基地发展计划最终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