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二季度很难消退。步入二季度,南半球主产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生长周期已渐入尾声,收割期间如果出现过多降雨会推迟甚至延误最佳收获时间,从而导致产量受损。即使出现理想天气,南美大豆产量也只能是巴西增加、阿根廷减产。
而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最新数据显示,太平洋中东海域海平面温差已连续7月低于-0.5℃,而且最近一个月的温差仍然低至-1.3℃。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样低的温差要想回到-0.5℃以上至少是3个月以后的事情。因此,拉尼娜现象至少在二季度是不会消退的,而与拉尼娜现象相伴的农作物减产预期会随时燃起投资者炒作天气的热情。
种植面积减少是大概率事件。二季度同样是北半球两个大豆主产国美国、中国的集中播种期,此时种植面积的多寡也将为未来大豆产量奠定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美两国的大豆种植面积都存在流失的风险。
中国农业部3月中旬公布的消息称,今年全年粮食意向种植面积整体增长1.2%,而大豆意向种植面积却出现大幅下滑,预计调减11.2%。尽管美国农业部播种面积意向报告3月底才公布,但是高盛等相关机构的前瞻性报告显示,美豆种植面积会大幅削减。笔者从近30年美国大豆和其他农产品,特别是和玉米的比价及其种植面积的相关关系推测,美国农场主更乐意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玉米。
低库存水平很难得到补充。尽管二季度是美豆出口销售的季节性淡季,但是远好于历史同期的累计销售显示其出口需求的旺盛。根据美国农业部周度出口数据显示,截至3月17日,美豆2010/2011年度累计出口销售4039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3682.65万吨,远好于历史同期水平。显然,美豆近两年创纪录的产量基本都被持续强劲的出口需求消化,美豆期末库存水平始终保持在1000万吨以下。而根据今年的意向种植面积情况,这种库存水平低下的现象很难改观。
中国需求会再次成为热点。中国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国内产量增长无望的情况下,迅猛增长的消费需求只能依靠增加进口量。中国的大豆进口依存度近两年已跳涨至80%多,在中国庞大人口基数下增长起来的进口量自然成为国际炒家推升大豆价格的坚实后盾。
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口大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现货月一季度平均亏损400元/吨,5月亏300元/吨,9月亏100元/吨。二季度国产大豆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无疑会再次加重国内供给不足的忧虑。
然而下游消费方面却是异常火热,二季度本来就是饲料传统的需求旺季,同时可观的养猪利润下催生的多余补栏仔猪,更是会为豆粕季节性旺季锦上添花。供给忧虑外加需求旺季因素,会使得中国需求再次成为市场炒作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