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天气农情 » 正文

我国农业遭异常气候考验 南方雨雪北方干旱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1-25  
     新年伊始,接踵而至的暴雪和冻雨将我国西南化为银装素裹的世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华北、黄淮等粮食主产区正陷入干旱缺水的局面。

    异常天气引发的冰火两重天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农业生产敲响警钟:如何采取得力措施实现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场抗灾保丰收的战役正在打响。

    南方雨雪北方干旱异常气候考验中国近日,贵州再次遭遇雨雪冰冻灾害,不少路面都结上了一层冰。和天气一同坠入冰点的,还有人们的心情。“6个大棚严重损毁,10多亩蔬菜70%受灾。里外损失超过3万元。”看着一夜“冻僵”的蔬菜,铜仁地区万山特区龙江村村民刘洪水忧心忡忡。大范围的低温冻雨天气盘踞西南地区。本应山花烂漫的地方,如今风雨飘摇。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我国南方降水日数普遍在8-10天,其中贵州西部、重庆西部、湖南东南部等地有10-12天。

    就在南方白雪皑皑之际,北方的初雪已经“迟到”了很久。1951年至今,北京初雪平均日期出现在11月26日。但直到今日,北京依然没有下雪的迹象。“只刮风不下雪,这滋味太难受了!”北京市海淀区居民肖丽丽一脸无奈。

    在河南省杞县阳堌镇西铁岗村,自打麦播以来已连续100多天没下过一滴雨水。成片的麦田泛着枯黄。

    这样的场景在华北和黄淮地区随处可见。

    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六省区,去年10月以来的平均降水量仅4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降水减少使得这些粮食主产区冬小麦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突出。

    “这是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第二少局面,是气候异常在作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解释说。

    去年11月中下旬,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明显调整,导致冷空气更为频繁猛烈。这时,西南暖湿气流为南方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冷暖交汇形成大范围雨雪天气。而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弱阻挡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华北、黄淮等地无法形成有效降水。“就好比一块干毛巾,无论你使多大劲,都拧不出水来。”张培群说。

    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大气环流异常仍不能根本改变,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南方的低温冻雨和华北黄淮无降水局面仍将维持。

    旱魔肆虐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面临灾害挑战低温冰冻给南方蔬菜生产带来大范围影响,在不少地方,蔬菜价格出现了明显波动。

    在北方几个粮食主产区,持续的旱灾更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农业生产增加了不确定性。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039万亩,其中重旱898万亩。

    将这些数字还原到中国版图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全国受旱区域全部集中在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等粮食主产区!

    这是什么概念?

    以冬小麦为主的夏粮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约四分之一,仅河南一个省的冬小麦产量就占全国逾四分之一。发生在粮食主产区的干旱如果波及冬小麦生长,将为全国农业生产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这意味着什么?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特殊产品,是国家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历史经验证明,一旦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我国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波澜”。

    有专家认为,在目前国内粮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当前的旱情和雨雪天气将增强市场对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看涨的预期。

    尽管目前冬小麦没有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苗情基础较好,但若干旱持续下去,小麦能否增产丰收将面临严峻考验。

    柴油价格上涨,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长等实际问题将给抗旱带来很大挑战,抗旱促春管任务十分艰巨。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说。

    在山东临沂,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正在横行,旱魔所到之处,秧苗枯黄。“天太干了,水位下降了2米多,不好抽水。”临沂市庞居村村民张华正为今年能否有个好收成而揪心。

    在河南,捉摸不透的旱情正成为这个农业大省全力应对的头等大事。“如果过年后气温回升到日均3摄氏度以上,可以利用返乡的劳力进行耕种,否则真是够呛。”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汤其林如是说。

    中央地方同心协力抗灾战役全面打响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华北、黄淮等地区的旱情发展情况,做好抗旱的各项工作,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采取有力措施抗击南方部分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高度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及早安排、周密部署,事关今年粮食稳定增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紧要关头,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各地区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同心协力,一场科学抗灾、确保生产的战役迅速打响。

    农业部制定抗旱的技术路线和应对措施,并派出20个工作组,分赴主产区调查灾情,指导农民加强春季田间管理。

    水利部要求,各地对可能发生供水短缺的城镇、农村进行摸底排查,加大抗旱投入力度,开展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切实提高抗旱水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气象局则通过加强干旱、低温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灾害分析,确保联动机制落到实处。

    受影响省份动员力量和资源,投入到抗灾当中。

    河南已投入抗旱资金2.6亿元,抗旱设备万台套。“我们要为春天抗旱做好充分准备!”鄄城县抗旱服务队队长郑茂杰说。

    山东开工建设一批抗旱应急水利工程,预计新增灌溉面积690万亩。在山东菏泽市鄄城县,抗旱服务队已进驻打井。

    在河北,在安徽,类似的场景随处可见。

    在贵州,在湖南,在重庆,抢收成熟待收蔬菜,及时清除积雪,成为各地的攻坚战。

    “科学谋划,及早部署,将使我们处于抗灾救灾的有利位置。”于振文说。

    灾害频发敲响农业警钟长效防灾机制亟待完善“我种了一辈子地,近十年是越来越旱。”60岁的黑龙江省肇东市东升村农民于林堂认为,和过去的风调雨顺不同,现如今,干旱反倒成了一种“常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显示,今后,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更加频繁的出现。

    灾害频发正逐步成为常态,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500亿斤左右。

    “这些自然灾害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稳定,农业基础薄弱在今后较长时间都无法根本改变,在这个前提下,更应理性看待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无数次自然灾害的考验,我国粮食产量从2000亿斤连续迈上8个台阶,达到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

    实践表明,粮食生产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巩固现有生产能力,又要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才能实现产量的新突破。在我国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七连增”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要把过去作为危机应对的意识和措施常态化!”程国强说。

    近年来,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确保粮食增收,我们获取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2009年冬天以来小麦主产区持续低温,中央财政特别安排5.3亿元对冬小麦主产区的5300万亩弱苗麦田给予施肥补助;2010年春,西南发生历史罕见干旱,国务院迅速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西南旱区玉米覆膜种植等给予补助……这些政策和资金犹如及时雨一般,对当年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然而,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要未雨绸缪。建立长效防灾减灾政策体系,有益于维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将保护农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不仅体现在丰产的时候通过调整最低收购价保持合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减产时,采取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抗旱保生产。

    ——确保粮食市场稳定,需要我们站在现有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当下,进一步研究主要农产品调控机制,通过多渠道确保市场供应稳定。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有益于提升农田产出能力。

    “这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现有至少一半以上的耕地能够旱涝保收。当灾害来临时,不至于束手无策。”程国强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