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仍将充裕,政策影响减弱
当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国际流动性环境将持续宽松。货币流向何方?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大宗商品市场。对于中国而言,尽管已经进入紧缩周期,但明年的通胀水平可能还会居高不下。
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年内第二次加息,从市场反应来看,股指周一冲高回落,且破位下行风险加大,但是,商品市场多数品种则没有过多“理会”,豆油和棕榈油再创新高,大豆、豆粕也开始走出补涨行情。据此可以初步判断,经过前期较长时间的消化,国家政策调控对商品市场的“打压”效力已经出现减弱迹象。特别是政府对豆类、油脂价格的调控能力不如对谷物价格的调控能力强,因为其80%以上的对外依存度,连豆期价尾随CBOT豆价上涨是一种必然。据测算,未来3—5个月内,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进口完税成本均将超过3600元/吨。
全球供需格局偏紧,南美天气炒作提供支撑
美国农业部12月份的月度供需报告小幅上调全球大豆产量42万吨,但因为消费需求增加,全球大豆期末库存被下调至6012万吨,较上期预测的6141万吨减少129万吨,同时小于期初6041万吨的库存水平。按库存消费比来衡量,全球大豆2010/2011年度的库存消费比由上一年度的25.33%下降至23.46%(上期为24.11%),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可以认为,全球大豆供需结构略偏紧,大豆基本面相对偏多,同时,美豆供需结构也呈现趋紧态势。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也是全球大豆定价中心,由于其对外出口不断超出预期,2010/2011年度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已经下降至12月份的9.26%,进一步向2009/2010年度8.12%的水平靠拢,相比而言,11月份的预测数值为10.38%,10月份的测算为14.82%。
近阶段,南美大豆播种面积和天气状况成为影响国际市场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据历史经验分析,拉尼娜天气对南美大豆产量影响并不会太大,这与相关机构的产量预测相吻合。阿根廷政府在报告中称,2010/2011年度阿根廷大豆产量为5200万吨,与美国农业部的预测一致。不过,一段时间以来,阿根廷大豆产区天气炎热干燥,加剧了市场对该国未来产量的担忧。此外,巴西的天气暂时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南美天气好转,则未来产量不会大幅下降,这样将基本符合机构预期,但如果天气状况长久不改善,题材炒作会给市场带来较强支撑。资金对豆类的做多兴趣不减,CFTC的报告显示,商品基金在CBOT大豆期货和期权部位上增持多头部位。截至上周二,商品基金在CBOT大豆期货及期权上持有178445手净多单,比一周前增加6123手。
港口库存压力较大,但国内需求长期向好
在国内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的压力之下,不少品种都呈现出明显的“外强内弱”特征。出于对民生问题的考虑,政府部门对食用油价格进行了直接的价格干预,导致油厂压榨利润难以回升,影响了厂商采购积极性。现阶段,对豆类商品而言,国内市场供应相对充足,近期港口库存压力偏大。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当前全国主要港口大豆库存在700万吨左右,另外,国储库里仍有600万吨左右的大豆(多次抛储基本全部流拍)。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对豆类产品的消费量有望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我国粮食已经连续第七年增产,未来产量水平出现下降的可能性增大,如果出现恶劣天气状况或发生其它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内农产品消费的安全问题将会格外突出。在豆类商品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有责任加大进口储备力度。不久前,来自商务部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将在2011年采取措施扩大农产品贸易进口以缓解国内供应压力,这份声明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看好农产品的理由之一。
综上所述,前期导致整个商品市场出现大幅调整的宏观调控影响正在逐步淡化,政府对物价的行政干预也未能对豆类期价起到根本性的抑制作用。在基本面整体偏多,中国需求坚挺以及南美天气炒作等因素作用下,国内豆类商品的期货价格有望跟随外盘继续走好。技术上看,美豆指数已经上破11月份的高点,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在1300—1500美分/蒲式耳区间内运行的概率较大。连豆市场前期的蓄势整理比较充分,4400—4460元/吨一带的大缺口基本回补完毕,近期期价重心有望上移至4500元/吨附近,后期上行目标直指前高4800元/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