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2010年中国期货业十大焦点事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12-20  
     16年磨一剑 股指期货鸣锣上市

    2010年4月16日,中国证券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天,也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天。

    中金所锣响定音,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上市,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从此进入金融期货时代。自1993年开始对股指期货的探索算起,股指期货的推出可谓16年磨一剑。

    从股指期货上市到12月中旬,这8个月的时间里,股指期货同其他市场一样,遭遇到了国内外种种的经济寒流。但由于准备充分,监管严格到位,股指期货一上市便“风华正茂”,比上市前预计的要成熟和平稳很多。

    股指期货上市后,成交量和持仓量的成长速度非常惊人。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4月至11月中金所累计成交量为8256万手,累计成交额为73.3万亿元。从4月16日上市首日成交量不足6万手到目前为止,已经足足翻了1376倍。同时,持仓量也从上市首日的3590手上升到11月底的5.3万余手,增长超过14倍。

    从今年2月22日开始,到股指期货上市前后,股指期货的开户数一开始呈现低迷状态,期货公司都是一个一个地积累客户量,但到了股指期货上市以后,开户数开始暴增,到了5月21日,一个多月时间里,开户数已经达到26000个,而且共有2万个客户参与交易,约占当时开户数的77%。

    此后,开户数开始稳定增长,到了6月初,已经突破3万,到了10月,已经达到5万开户数了。截至12月中旬,股指期货开户数已经达到5.6万多户。

    为了让股指期货平稳上市,监管层制定了“三有一无”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50万的最低资金,80分的基础测试,仿真市场或者期货市场的交易经验。此外,自然人还要通过一系列的综合评估。

    如此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把不少的投资者挡在了股指期货市场外,不过从成交量和持仓量来看,基本上不存在流动性不足的担忧。

    股指期货上市后,受到国内房地产调控、欧洲债务危机、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等宏观事件的影响,4月19日、6月29日和11月12日分别出现了6.55%、5.15%和6.25%的大跌,而在10月15日和10月25日则分别出现了4.45%和4.11%的大涨。不过由于整个市场的风险控制得当和风险教育充足,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较强,在这几次暴涨暴跌中并没有发生任何的爆仓事件。

    期货公司分类监管酝酿新规

    2009年9月1日起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试行规定正式实施,在运行了1年多之后,现在正在酝酿修订。

    据悉,关于修改《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试行规定》)的征求意见稿,2010年12月初由中国证监会下发到各期货公司,并要求各期货公司在本月给出反馈意见。

    本次征求意见稿对去年9月1日起施行的《试行规定》作出了总共20处的修改,着重强调了期货行业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和优化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征求意见稿首次引入“服务国民经济能力”的有关内容,并作为分类评价和确认期货公司类别的配套指标,通过考察“机构客户日均持仓、机构客户日均权益、机构客户日均权益增长量”,来衡量期货公司为产业客户服务的情况,及在优化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针对目前期货公司低手续费恶性竞争和股指期货推出后市场新的变化特点,将经纪业务盈利能力分为商品期货手续费收入和金融期货手续费收入的两类评价,并在具体加分计算上做出调整。

    去年8月19日证监会对外发布了《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试行)》,并于去年9月1日开始实施。该规定将期货公司分为5类11个级别。该规定实施1年来,对期货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期货公司持续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规定推出后,相关部门已对期货公司进行了两次评审。

    6亿元成期货公司增资新标杆

    “2010年期货公司增资比以往来得更猛烈些。”套用刀郎的曾经流行的一句歌词形容期货公司今年的增资潮,很是贴切。

    继2007年—2008年第一次增资潮、2009年上半年第二次增资潮、2010年第三次增资潮后,6亿元,已经成为期货公司资本金的新标杆!截至年底,已有国际期货和华泰长城伟业的注册资本金达到6亿元。

    券商系期货公司背靠实力强大的股东,成为今年增资扩股的“急先锋”。与以往增资额相比,期货公司的股东出手阔绰,动辄出资一亿元甚至两三亿元。

    2010年6月,证监会核准国际期货将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至6亿元;同月,长城伟业注册资本由3亿元变更为6亿元,两家期货公司增资完成后,超越海通期货5亿元的资本金,成为目前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期货公司。

    去年中粮期货以3.5亿元的资本金占据首位。海通期货资本金由1亿元增资至2亿元,此后又加码至5亿元,一举超越中粮期货的注册资本。如今海通期货第一的地位又被国际期货、华泰长城伟业取代。

    上市券商也加入到这场增资大潮中。据《证券日报》金融机构中心统计,仅10家上市券商今年以来共耗资16亿元增资旗下的期货公司。长江证券旗下的长江期货注册资本变更为2亿元;广发证券向广发期货增资2亿元,广发期货资本金变更为4亿元;中信证券对中证期货增资1.5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为3亿元;光大期货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至3.5亿元,等等。

    期货公司大举增资与我国期货市场的迅猛发展和股指期货上市密切相关,期货公司在新一轮的洗牌大战中,要想不被清洗出局,增资扩股成为做大做强的首选。

    中国期市迈入300万亿时代

    中国期货市场将以不可抑制的势头迎来300万亿成交金额时代。今年前11个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金额已经达到280.4万亿元,其中,股指期货贡献了73.3万亿元的累计成交金额。而11月份单月成交金额就达到了4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4.71%,环比增长48.3%。按照这个增长势头,期货市场年内成交金额将铁定突破300万亿元,而股指期货的上市和今年商品期货的大涨则是促成这个目标的催化剂。

    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1月至11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期货合约29.2亿手,累计成交金额为280.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05%和147.32%。仅上海期货交易所一家,前11个月累计的成交金额就已经超过100万亿,达到了115万亿元。

    20年前,随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期货开始走上中国经济的舞台,从零的突破到交易额达到10万亿元,走过了13年;从10万亿元到100万亿元,走过了6年,而从100万亿到200万亿,则为10个月,如果年底前突破300万亿,这个时间将大幅缩短为两至三个月。中国期货市场的“雪球”正在越滚越大,发展的脚步也越来越快。

    截至目前,中国期货市场保证金存量已超过2000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我国期货市场正在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日趋成为一个成熟的世界性期货市场。

    机构投资者渐次试水股指期货

    股指期货的舞台上,机构投资者将是绝对的主角和主力。

    今年5月,券商已经率先试水股指期货,今年9月中旬,股指期货又迎来首批基金专户。信托、QFII、保险资金等机构参与股指期货投资的办法正也在积极推进中。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券商、基金等特殊法人开户逾50户。而在9月底,券商等特殊法人机构开户数仅20余户,进入股指期货市场中的“金融大鳄”数量很少。

    中金所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机构参与股指期货还处于尝试阶段,今后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市将成为中金所的工作重点。目前,银监会正在起草信托产品参与股指期货的相关政策,预计明年初阳光私募信托产品将能够参与股指期货投资。

    自5月初广发证券率先试水股指期货以来,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和华泰证券都陆续入场,股指期货开始走向机构投资者时代。此前的4月23日,证监会发布指引政策,对券商和基金从事股指期货交易的相关问题作出规定。

    5月7日,《套期保值额度申请指南》和《特殊法人机构交易编码管理业务指南》发布,特殊法人机构可以开立股指期货的交易编码业务。5月13日,受理并批准了首批套期保值编码以及相应的套保额度。

    到了4个月之后的9月15日,股指期货又迎来首批基金专户。汇添富基金与国投瑞银基金公司旗下专户业务分别与东证期货、中信建投期货签署开户合同,并向中金所成功申请股指期货交易编码。

    其后,大成基金与光大期货签署开户合同,并于10月21日正式获得中金所股指期货交易编码。这是国内期货市场迎来的首家千亿规模的公募基金公司。

    商品期货整体上涨 棉糖逞雄

    2010年,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将以整体上涨收官。在经历了11月的深幅回调之后,临近年底,期货市场又迎来了一波反弹,从11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到上周收盘,郑棉、郑糖和沪胶等在前期尤为引人注目的品种,几乎都在重新积蓄力量,向前期高位逼近。

    回顾今年涨势,前10个月的国内期货市场真是热闹非凡,捧红了不少明星:棉花迎来历史高位、玉米异军突起、黄金乱世之中逞英雄、螺纹钢一波三折、沪胶荣登成交额榜首、郑糖位居成交量榜首、油脂(豆油、棕榈油、菜油)成为众多投资者套保、套利的追逐对象。

    然而从11月5日开始,美元开始反弹,而且由于前期上涨过多,阶段头部积累的抛压过重,从11月10日左右,期市开始暴跌式回调,11月12日当天,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共有13个品种跌停,纷纷创造出年内的最大跌幅,此后经过一个交易周左右的时间,各品种又开始陆续反弹,与此对应,美元指数进入12月份以后,也开始了回调之旅,目前已经从阶段高点81.4点下跌,并于12月14日跌至78.827点。

    据本报记者统计文华财经数据,截至2010年12月17日,郑棉期货指数年内整体上涨12000点左右,涨幅高达66.39%;郑糖期货指数上涨1098点,涨幅达19.50%;沪胶期货指数上涨11823点,涨幅达到48.83%。 其他品种虽然不及前3个品种,但也涨幅不小,玉米期货指数涨幅23.98%;螺纹钢期货指数涨幅为22.51%;沪金期货指数涨幅达到1.02%;沪铜期货指数涨幅13.95%。

    国内资本市场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2009年经济复苏的征程以及2010年上半年经济放缓的担忧之后,风雨兼程下,2010年初的各项经济数据显示,全球经济企稳迹象愈发明显,加之市场流动性充裕、金融市场的稳定,促成了商品期货市场的不断上涨。

    三大交易所打出调控“组合拳”

    年内商品市场的投机行为和暴涨暴跌行情使得三大期交所频出“组合拳”。

    11月29日,三大期交所均出台了对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举措,并纷纷上调交易保证金、涨跌停板幅度以及手续费。三大期交所从制度上抑制疯狂投机行为的发生,从微观上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监管。

    大宗商品市场从10月开始一轮大涨之后,又经历了一轮同样惊心动魄的大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行情波动风险加大和一些投资者高仓位操作,商品期货市场爆仓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

    美联储自11月初宣布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后,美元指数应声下跌,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攀升,市场通胀预期越发强烈。业内人士预计,在大量热钱的推动下,大宗商品价格将全面泡沫化,且将整体超越2008年的前期高点。

    为快速抑制市场高企的通胀氛围,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通知,提出稳物价“国16条”,意欲控制物价的快速上涨。

    受到政策调控的连环冲击,投机资金的炒作热情受到压制。期货市场的反应强烈,保证金的上调和日内平今仓单边收费的取消,客观上提高了期市短线投机成本,引导投资者向长线交易、趋势交易风格转换,而期货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额也应声回落。

    专家认为,交易所出台抑制过度交易相关政策,主要原因是国内通胀压力不断增大,交易所的“组合拳”可以视为“国16条”的配套政策,其次是因为国内期市过度交易的长期存在,对其进行抑制早已提上日程。

    手续费大战短兵相接

    一方面整个行业都在痛恨恶性竞争,一方面又在手续费竞争上捉对厮杀,手机短信、网络,都成为期货公司手续费恶性竞争的“战场”。围绕着期指这个焦点,期货手续费的恶性竞争在2010年达到了白热化。

    借助指期上市和商品期货市场的火爆,期货公司的利润在今年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但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期货交易手续费,却呈现整体下滑的状态。

    据了解,10年来期货行业的手续费率一直处于持续下滑状态。在1997年,手续费率最高曾达到万分之三,从2001年开始,手续费率持续下滑,从万分之二下滑到目前的万分之0.8。

    手续费竞争的目的就是争抢客户,抢占市场份额和排名。为了拉到期指客户,很多期货公司的手续费习惯性的在中金所0.5的基础上,再加收0.5,而并不是所谓的“底线”2倍到3倍。还有的公司只加收0.1—0.2,甚至还有“零手续费”,只交中金所的0.5即可,期货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

    商品期货手续费竞争同样激烈。不少期货客户都会从不同渠道获得类似“全国期货免费开户,超低手续费”这样的信息。在一些关于商品期货手续费的资料里显示,期货品种手续费(标准:平今单边)有的只比交易所略高一点,有的甚至比交易所收取的还要低。

    专家指出,期货公司虽然已经被明确为金融机构,但实际上仍然只有通道功能。在没有明确产品可以卖的情况下,期货经纪业务同质化的竞争就只能打低水平的价格战。

    2010下半年,期货公司热盼的创新业务均未能推出,手续费的单一化困境仍将存在。

    交割日魔咒“倒掉”

    “到期日效应”也许只是一个话题罢了,而“交割日魔咒”则让人产生些许的恐惧,尽管这两个词说的是一件事。2010年被称为中国金融期货元年,股指期货则是今年最耀眼的大明星,而附着在其身上的“到期日效应”,也随着8次的合约交割,拥有了不小的知名度,成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市场阴影。

    12月17日,股指期货上市以来的第8支合约——IF1012合约顺利交割,这也是今年最后一支交割的合约,与以往报道前7支交割合约一样,媒体照旧都在渲染着:没有出现“到期日效应”。

    沪深300股指期货充分借鉴了成熟资本市场股指期货发展的经验,设计了堪称最为严格的结算制度,要想操纵最后2小时的现货指数价格几乎不可能。

    而从沪深300股指期货到期交割的合约数量来看,到期交割量都不大,难以对股市产生显著影响。

    在过去的在8个交割日中,主力合约有5个交割日上涨,3个交割日下跌。涨幅最大的为10月15日,主力合约涨4.37%,交割量为710手;跌幅最大的为8月20日,主力合约跌2.01%,当日交割量为546手,为7次交割中交割量最小的一次。交割量较大的为6月18日、7月16日和12月17日,分别为1394手、1245手和1351手。

    市场人士认为,从理论和现实来看,股指期货“交割日魔咒”没有也不应该在中国股市出现,这一称谓将逐步淡化。

    期指首张罚单敲山震虎

    期指自4月16日上市交易后的第23个交易日——5月19日,首张罚单开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当日通报称,对涉嫌违规的客户杨某采取限制开仓两周的措施。而一天之后的5月21日即是期指上市首个合约IF1005交割日。

    据悉,中金所在监控中发现,某期货公司客户杨某在交易过程中,数次出现以自己为交易对象自买自卖的行为,涉嫌违反中金所相关业务规则规定。中金所通过电话提醒、发送监管警示函以及约见客户所在会员公司高管谈话等措施,多次对该客户进行提醒,要求其规范交易行为,但上述交易行为仍反复发生。

    有不少人士表示,对杨某的监管,“罚得太轻了。”既没有没收杨某的不当收入,更没有对杨某实施罚款。而恰恰在期指上市以来,首次交割之前,开出第一张罚单,中金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月16日以来,A股市场出现了连续下跌的走势,不少人把它归结到期指的头上,认为期指是导致股指下跌的元凶。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认为,股市大跌实际上是各种利空因素综合影响引发的。在一定程度上,期指还是起到了一个信号的作用。以计量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叫“瀑布效应”,这种效应会给股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期指上市引发股市大跌。但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期指的上市。

    根据国际市场上的惯例,期指交割日,由于受平仓盘抛压的影响,股票现货市场往往会表现出一定幅度的下跌。

    市场人士认为,中金所通过对杨某的处罚,显示对不当交易行为的高压态势,对期指的参与者予以警示,以确保首个交割日平安度过。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