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有关全球大豆产量的焦点应该集中在时值播种期的南半球(巴西和阿根廷),因为北半球(美国和中国)早在11月上旬就结束了该国大豆的收割。尽管在北半球大豆生长期间,有关拉尼娜现象将导致北半球大豆减产的忧虑一直笼罩市场,但是从最终收割情况看,中美大豆的单产水平并没受多大影响,据美国农业部11月供需报告预估,美豆9158万吨的产量仍创历史新高,而中国1440万吨的产量也高于预期,北半球大豆产量整体稳中有升。
拉尼娜现象并未像想象中那样对北半球大豆产量造成影响,时值大豆集中播种期的南半球会不会也能免受其害?未来情况不得而知,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巴西和阿根廷种植带的情况还算理想。尽管拉尼娜现象造成的干旱令南半球大豆播种期较往年推迟,但自种植开展以来,各个种植带经常性降雨的频现却令土壤墒情得到大大改善,导致播种进度赶上并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据巴西农产品分析机构Celeres截至11月26日的数据显示,巴西2010/11年度大豆播种已完成预期种植面积的85%,高于去年同期的82%;阿根廷政府截至12月2日的数据显示,阿根廷大豆播种率为59%,高于去年同期的52%。
作为农作物的大豆,一般来说,在风调雨顺的年代,价格往往都会出现收获期低点,可今年却是个例外,尽管8、9月的美豆产量预报屡创新高,价格却一路高歌,到10、11月收割全部结束也未见到价格低点。虽说全球流动性泛滥以及其他农产品因天气因素歉收是这波农产品牛市的推手,但是美豆强劲的出口需求确实功不可没。根据美国农业部截至11月25周的周度出口数据显示,美豆2010/11年度累计出口销售3279万吨,高于2009/10年度同期的2795万吨,远好于历史同期水平。显然,在国内消费稳定的情况下,美豆近两年创纪录的产量基本都被持续强劲的出口需求消化。
尽管最近几个月大豆月度进口量因进口利润低迷甚至亏损持续减少,但港口库存却一直稳定在600万吨左右,丝毫没有减少的意思。进口持续亏损、港口库存居高不下必将使得中国需求降温,美豆强劲出口需求也将转淡。
同密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并行的是,最近一段时期国务院颁布国16条、证监会上调商品期货交易准备金和手续费、国储持续抛售菜籽油和大豆等一系列行政性举措,剑指高物价、高通胀。尽管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商品价格止跌企稳,某些品种甚至在外盘期货的报复性反弹下再次回到前期高点,但是考虑到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和通胀水平,中国紧缩银根、物价调控的持续性毋庸置疑。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加息,中国收缩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继续,否则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通胀压力将难以缓解;同时各式各样控制物价的措施将继续给农产品施压,天气支撑有限、港口库存充裕以及国储持续抛售的连豆也难出现像样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