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豆类期价继续在多方博弈中随波逐流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11-26  
 我们团队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豆类市场快速上涨过程中要关注的风险诸如美元指数反弹、国家抛储、宏观经济调控等已经一一得到应验,豆类期货从11月中旬开始大幅回调。我们认为,近期豆类期价的跌宕起伏反映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内政策与资本市场之间复杂的博弈过程。全球性流动性泛滥助推包括豆类市场在内的农产品价格节节攀升,使得物价高涨,但由于关系到民生大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打压物价。于是,豆类期价在10上旬开始了此轮“过山车”式的行情。

  后期,南美天气会进一步成为炒作题材,但发达国家或许启动下一轮刺激政策,发展中国家继续加息等各方博弈还将延续。因此,我们认为,豆类市场会继续在多方博弈中随波逐流,市场维持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我们团队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豆类市场快速上涨过程中要关注的风险诸如美元指数反弹、国家抛储、宏观经济调控等已经一一得到应验,豆类期货从11月中旬开始大幅回调。我们认为,近期豆类期价的跌宕起伏反映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内政策与资本市场之间复杂的博弈过程。全球性流动性泛滥助推包括豆类市场在内的农产品价格节节攀升,使得物价高涨,但由于关系到民生大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打压物价。于是,豆类期价在10上旬开始了此轮“过山车”式的行情。后期,豆类市场会继续在多方博弈中随波逐流,期价维持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大豆基本面支持长线做多

  豆类供需基本面矛盾作为博弈各方的焦点,也是本轮市场走势的起点。美豆方面,自播种以来,一直饱受丰产预期的打压,直至美国农业部10月份全球大豆供需报告的出台,一改此前预期美豆丰产而造成的供需宽松格局,受美豆预期产量的下调和来自中国、日本、墨西哥等国家强劲的需求影响,CBOT农产品期货10月8日全线涨停,豆类期价的上行空间由此打开。11月9日,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11月全球大豆供需报告继续利好,美豆亩产预估从10月份预估的44.4蒲式耳下调至43.9蒲式耳,使得美豆总产量预期继续下调为9142万吨。美豆产量创历史新高的同时,来自中国的进口也同样创造历史新高。在供应充足和需求旺盛之间的基本面矛盾的较量中,供需偏紧成为整个豆类市场的主基调。

  USDA公布的11月份全球大豆供需平衡表(百万吨)

2010-11年度(预测值)

期初库存

产量

进口量

国内压榨

使用总计

出口量

期末库存

世界

10月份

60.44

255.26

93.12

222.12

252.42

94.97

61.42

11月份

60.4

257.36

95.47

224.38

254.67

97.15

61.41

美国

10月份

4.11

92.76

0.27

45.31

48.57

41.37

7.2

11月份

4.11

91.85

0.27

45.31

48.48

42.73

5.03

中国

10月份

14.62

14.4

55

56.9

67.92

0.45

15.65

11月份

14.47

14.4

57

57.8

68.85

0.45

16.57

2009-10年度(估计值)

期初库存

产量

进口量

国内压榨

使用总计

出口量

期末库存

世界

10月份

44.02

260.11

87.46

209.33

238.49

92.69

60.4

美国

10月份

3.76

91.42

0.4

47.67

50.61

40.85

4.11

中国

10月份

9.05

14.7

50.34

48.83

59.43

0.18

14.47

  国内豆类市场承接美豆走势,供需基本面矛盾也比较突出。一方面,自今年6月份中国进口大豆创600万吨的历史记录以来,累计进口量一直在创造新高,国内市场港口库存的高位运行一直制约着大豆价格的攀升;另一方面,进入9月份以来,由于需要为“两节”和年末备货,大豆下游需求十分旺盛。由于养殖行业需要饲养周期,豆粕率先发力,猪粮比在今年7月21日回升到6:1之后维持稳定,这极大地提升了养殖户的意愿,畜禽补栏增加了对于豆粕等饲料的消费,豆粕期现价格领涨豆类期价。

  随着年底将近,食用油消费进入传统旺季,棕榈油由于本身的特性不适宜在冬天使用,而加拿大的油菜籽减产造成菜籽油价格高企,这两部分的空缺将由豆油来填补,这进一步提升了对于大豆和豆油的需求。从国内市场来看,豆类产品的供需基本面已不再宽松,并且随着下游需求的深入而趋紧。

  发达国家:货币贬值催生流动性泛滥

  受次贷危机影响,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尚未摆脱低迷,深受通货紧缩和流动性不足的困扰。为了抵抗通缩和恢复经济,政府不得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22日,美联储利率政策会议宣布维持0-0.25%的历史极低基准利率不变。11月4日,美联储推出了高达6000亿美元的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美联储不断往市场投入美元,希望通过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缓解国内经济的疲软。9月15日,处于经济衰退边缘的日本政府6年来首次干预汇率政策,10月28日,在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致投票决定将基准利率区间维持在零至0.1%不变,同时公布5万亿日元资产购买计划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争相采取货币贬值和量化宽松的政策,引发了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在全球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如鱼得水,一路高歌猛进,前期国内豆类市场期价也在外盘的带动下涨势如虹。我们认为,就目前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还会继续执行下去。

  发展中国家:紧缩流动性以抵御通货膨胀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国情。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迅速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增速已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良好的经济前景也刺激了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这样,资金的轮番炒作给新兴经济体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泡沫,并加大了这些国家的通胀压力。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通胀压力,印度和巴西先后通过加息收紧流动性,虽然目前俄罗斯加息尚未开始,但是IMF预计俄罗斯央行正朝加息方向迈进。发展中国家央行金融政策的频频出手,宣誓了在治理国内通货膨胀方面的决心。

  中国政府更是施以重拳抵抗通胀,密集出台紧缩政策以收紧流动性。继上月19日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后,本月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年内5次统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紧缩政策的出台,使得国内外期货市场大幅下挫,豆类期价也应声下跌。尽管年底国内还有继续加息的可能,不过,我们认为,在高通胀背景之下,豆类期价只是受到暂时的打压,后期季节性升势仍然可期。

  资本市场:轮番炒作鼓噪豆类期货牛市

  资本市场上,国内外游资对于大宗农产品的炒作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棉花、白糖、小麦、籼稻,在经过国内外游资的轮番炒作之后,纷纷迭创新高。豆类市场基于偏紧的基本面也不能挣脱被炒作的命运,况且还有一个对大豆自给度不足30%的 “中国需求”的概念。于是,国内外游资在期货市场轮番炒作,鼓噪豆类期货牛市。从今年7月份开始,美豆、美豆油和美豆粕的基金交易量和持仓显著增加,其中美豆基金净多单、美豆油净多单分别创历史记录。由于国内外市场的联动,使得国内资本市场也跟随外盘纷纷做多。不过,最近几个周期以来,基金对豆油和豆粕的做多兴趣明显减弱,并且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了大豆期货上面。后期,农产品牛市是否能够“重来”,还要看基金持仓动态。

  美豆基金净持仓
  美豆基金净持仓

  美豆油基金净持仓
  美豆油基金净持仓

  美豆粉基金净持仓
  美豆粉基金净持仓

  国内政策:加强调控以稳定国内物价

  CPI指数年内创新高,与农产品价格的飙升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关系到民生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高层的深切关注,纷纷在不同的公开场合表达国家在对待物价问题上的坚决立场。除了在金融层面上如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调控物价,抛储作为国家调控物价的另一种有效手段,在关键时刻出来平抑物价。2010年10月21日,国家粮油中心公告称,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食用油竞价交易会上,以9181元/吨的成交均价,抛储29.90万吨,为今年以来国家首次在市场上大规模抛出食用油。虽然食用油价格依然高企,但是国家抛储对食用油价格构成很大的压力不可小觑。国务院在11月17日表示,将抑制价格上涨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稳定消费价格政策的措施包括在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据最新消息显示,中国国家粮食局11月19日已下发通知,从本周起,将陆续安排一定数量的食用植物油、大豆市投放场,以增加市场供给,并要求企业所竞买的食用植物油只能用于本企业生产小包装油并投放市场。短期来看,政府层面对物价的态度将会继续牵动市场神经。

  结论及交易策略

  综上所述,正是豆类供应充足和需求旺盛之间的基本面矛盾,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的政策面矛盾,以及国内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矛盾相互交织,导演了此轮豆类期价“过山车”式的走势,后期,南美天气会进一步成为炒作题材,但发达国家或许启动下一轮刺激政策,发展中国家继续加息等各方博弈还将延续。因此,我们认为,豆类市场会继续在多方博弈中随波逐流,市场维持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操作上,大豆1109在60日均线和4200元/吨附近尚有强支撑,可以逢低买入;豆油1109在9200元/吨与60日均线附近支撑较强,可以逢低买入;豆粕1109支撑位在3100-3150元/吨一带,逢低可以买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