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产业基础薄弱 大豆产业是否应走出去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11-09  
     2010年11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颁奖大会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和农村发展论坛上,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表示,今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将连续四年超过一万亿斤,这是1958年来的第一次”,然而同一天,在广州出席第五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的行业人士却在为中国大豆产业前景担忧。

    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前夕,由大连商品交易所、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点击进入“第五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会议专题)在这里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美国、马来西亚、巴西、泰国、乌克兰等国家的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来市场发展动向。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油脂油料进口国,其产业发展前景更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重点。

    中华油脂网作为会议合作单位,也全程参与了整个会议的报道工作,在听取专家学者的精辟演讲的同时,笔者也对中国大豆产业有所感触,在此抛砖引玉,与之分享。

    大豆加工业的高速发展与产业种植的羸弱

    作为国内开放最早的农产品之一,大豆产业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从益海嘉里、中粮到九三、中纺粮油、广州植之元,从金龙鱼、福临门到鲁花、奥星,从最初的散油销售到现在的小包装、中包装,无论压榨工艺还是企业形象、经营管理水平及产业革新,都走在了国内小麦、玉米、稻谷等主粮品种的前列,行业加工基础完备,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原料采购、加工、风险控制、品牌网络建设等现代粮企经营模式。

    但伴随着大豆进口数量的迅猛增长,大豆产业危机论开始笼罩市场。根据中华油脂网提供的资料显示,自200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之后,仅仅10年左右的时间,2009年进口量就高达4200多万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3倍,成为进口量最大的粮油品种。

    由于国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特性,导致进口大豆成本低于国产大豆,其下游产品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以国产大豆为主要原料的东北大豆压榨企业生存困难。同时,伴随着进口大豆数量的不断增加,以abcd四大跨国粮商为首的国际粮食集团开始布局中国大豆压榨市场,逐渐形成了沿海设厂的格局,进一步刺激了大豆进口数量的增加,并最终导致东北地区大豆种植生产环境出现恶化,原本相对封闭的小农生产模式大豆种植经营面临困境。

    此外,与大豆种植区域、时间极为相同的玉米市场,近年来随着玉米深加工产业(包括玉米乙醇)的发展,其种植效益明显优于大豆,农户种植意向受到影响。

    市场运作下,政策调控效果不尽人意

    为保持国内大豆生产种植及产区农户权益,国家从2002年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并在2007年扩大大豆种植补贴面积,并在2008年开始进行大豆临储,以最低收购价的形式,确保市场价格稳定,维护大豆种植户的种粮积极性。但从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还有待商榷。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由于国家的财政支持,农户的售粮价格总体得到了维护,大豆播种面积总体保持了增长的势头,产量一直维持在1400-1600万吨之间,处理历史产量较高区域。

    从负面影响来看,2008年起实施的大豆临储价格在解决豆农问题的同时,却将风险留给了以东北大豆为主要原料的内资大豆压榨企业,由于国产大豆价格明显高于进口豆,这部分企业不得不停产歇业,随后2009年的加工补贴,进一步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性。

    此外,从今年刚刚公布的大豆临储价格来看,受国家新增千亿斤产能规划影响,在小麦等主粮政策指导价格连年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大豆价格每年提升的幅度不到2%,与生产资料成本的上涨幅度相比更是相差甚远,种粮效益不断缩减。

    投资前景看好,国际大豆市场展现中国因素

    目前中国大豆贸易量约占全球贸易量的1/3,中国需求的强弱对世界大豆价格走势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但这种指引并未对中国企业带来利润,特别是在生物柴油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由于能源的特殊战略作用,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能源和寻找传统能源替代品,生物燃料作为可再生能源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从目前主要国家的生物柴油的消费来看,主要用于内需,包括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也开始逐渐增加大豆的国内压榨,以满足生物燃料对其原料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从中长期来看,世界可供大豆贸易量将呈递减趋势,全球大豆价格上行趋势基本形成。

    再看中国的需求,近两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大豆、豆油、豆粕等期货品种,都属于活跃的农产品交易品种,除了该工业发展基础好、市场化程度高等因素外,最根本原因还是市场对未来需求的乐观。而从监测的供需数据来看,2000年中国大豆消耗量也仅在2300万吨左右,而截至2009年,中国大豆消耗量已经突破了5000万吨。需求的预期扩大与有效供应的下降,中国大豆危机正在从“如何维护国内种植”向“如何满足未来原料需求”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对廉价原料的需求。

    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大豆产业必须走出去

    从以上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当前阶段东北地区大豆种植效益相对较低,但从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未来全球大豆市场中国因素的加强,特别是大豆与能源连接起来之后,其价格上行空间已被打开,相反,玉米市场尽管目前看来价格走势坚挺,但由于玉米市场主要为自给自销品种,而国家对玉米深加工的调控正变的更加严格,大豆种植效益偏低的趋势将会有所改变。

    此外,目前大豆种植效益偏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当前东北地区主力推广的为高油大豆(含油量高),而这正是进口豆的优势,用小农经济对抗规模化的成本优势显然不是中国大豆种植业应该走的方向,与其将补贴发放给国内外同质竞争的油企,倒不如将政策天平偏向食品企业,推广创新东北特有的非转基因大豆食品制作,或许会成为中国大豆王国再现的一个机会。

    最后,中国大豆原料问题10年前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解决,未来对原料的需求仍需要依靠这一市场。从目前中国对国际原料的配置来看,主要是通过采购进口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短期较为经济,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粮源不稳定,商业信息易被交易。

    从中粮的运作模式来看,采取与外资合作的模式,稳定粮源,这也是中粮油脂业务迅速做大的原因之一。对于国家而言,应该将利用国际市场提供更多可行的鼓励措施,而作为未来粮食安全理念构建的试点,中国的大豆产业必须尽快走出去进行尝试,探索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郭清保 此文为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