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收储或使市场出现抢购
今年国家制定的3800元/吨的托市价格,将为大豆的市场价格奠定底部区间,也直接为各个油厂和中小粮贩框定了最低收购价位。由于国产大豆的品质要优于进口大豆,并且这一价格要远低于美豆2011年5月期的到港成本价格,会使得一些外资大豆加工企业成为社会收购的主体,在社会力量和政策收储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市场很有可能出现抢购风波。如果豆农继续看高价格,不愿出售,11月份的传统售豆高峰将会向后推延,并可能出现阶段性供应紧张的情况,收购价格将会进一步抬高。
另外,在国家大豆储备充足的情况下,政策收储主要是为了保护豆农的利益。在中国大豆70%以上依赖国际市场的今天,定价话语权日益缺失,政府需要尽力保护豆农的种植积极性,保障种植效益,以防止大豆种植面积的进一步萎缩。而政府决不会允许失去种植大豆的机会,随着进口大豆价格的高企,国家只有不断提高收储价格,或直接补贴豆农,或整合资源优化产业链,才是顺应大势。
食用油涨价将传导至大豆价格
每年第四季度的食用油零售市场,都会酝酿一波较大的涨价热潮,但今年似乎来得更早。从7月份各大油脂巨头内部讨论上调食用油价格,到10月中下旬迎来年内首次调价潮,小包装油价上调8%-20%不等。此次涨价,既是国际输入性压力所致,也与大量资金炒作因素有关。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25日表示,从2009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对食用油、肉禽蛋的消费出现了报复性增长。中国食用油消费需求的增加,推动了进口大豆的热情和速度,也进一步推高了大豆价格。
据中国海关总署10月25日公布的数据,9月份中国进口大豆463.55万吨,前三季度中国大豆累计进口4016万吨,增长了24.1%。中国商务部表示,今年10月份大豆进口量可能达到415万吨。由此,笔者认为,今年中国进口大豆将会毫无悬念地超过5100万吨。另外,在美国农业部10月份的大豆供需报告中,认为2010/2011年度中国需要进口5500万吨大豆,而有关贸易机构则预测中国需要进口5800万吨才能满足新年度国内需求。
资金轮番炒作会使大豆不缺价
在这个“不差钱”的年代,市场上充裕的流动性足以使资金在不同的商品期货中游走,投机资金的轮番热炒使得不同的品种步调较为一致地上扬。观察期货市场这波非理性的上涨:炒作资金8月初最先流入到工业品,而后在9月初流入到软商品,接着在9月末流入到豆类市场,然后于10月初流入到天胶市场,10月中下旬又涌进谷物市场。游走资金对各品种的轮回炒作产生的强势上涨行情异常引人注目,从而也吸引了更多投机资金的加入,这一现象反映了国内通货膨胀的事实,并会使游资进一步炒作通胀的预期。目前,豆类品种期价震荡加剧,游资下一步可能会再度回到豆类市场,从这个角度讲,大豆只是缺资不缺价,上涨可期。
最后,从价格形态上看,大豆期货的上方空间已逐渐被打开,上行趋势良好,A1109主力合约已稳步上移至4300元/吨以上的价格空间。虽然10月27日豆类价格大跌,但A1109合约并未跌破4300元/吨的支撑价位。笔者认为,这种下跌是属于恐慌性的商品全线下跌,更是对前期非理性上涨行情的修正,不足以改变大势。因此,在食用油零售价格纷纷上调、资金轮番炒作的背景下,国家的调控动作可能会倾向于不断抬高大豆的收储价格,这将助推大豆期价看高一线。(作者系中粮期货杭州营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