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巨灾减产”还是“丰收在望”?记者近来走访“黑吉辽”三省的粮食主产区,亲眼看到了大灾之后喜获丰收的情景。
行走“北大荒”,驰骋“玉米带”,眼前的丰收美景令人陶醉:广袤田埂,果实累累,稻谷飘香。
所到之处,记者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今年收成咋样?”
“我活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光景。往年玉米是单穗,今年竟长出双穗了,肯定大丰收。”80多岁的吉林省榆树市农民樊茂林乐呵着回答。
黑龙江友谊农场水稻种植大户马国强说:“跟去年相比,每亩增产最低也得100斤。按照每斤1.4元的收购价,每亩收益至少1200元,今年纯收入估计比去年多20万元。”
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农场,承包4000多亩水稻的农民葛柏林更是用火车作比喻:“今年我的水稻产量肯定突破2400吨,如果每60吨装一节车皮,我这一户就能生产一个专列的粮食。”
目前,黑龙江省秋粮已全面开镰。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截至9月15日,黑龙江省已收获1850万亩,占应收面积的9%,粮食产量将创历史新高。
玉米产量约占全国七分之一的吉林省,今年有望实现人均超吨粮;辽宁省今年预计玉米、大豆、马铃薯的总产、单产均将大幅增长。
东北地区粳稻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更是我国玉米产量最多的地区。就目前情况看,东北秋粮丰收在望,这对维护全国粮价的基本稳定意义重大。然而,有人觉得蹊跷:“为啥大灾之后还能喜获丰收?”
政策好。“除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国家补贴外,省里还额外增加了‘玉米螟防治’等多项技术补贴。”辽宁省昌图县什家村村民宋玉生给记者算了笔账,“扣除这些补贴,每亩种植成本也就百八十元,政府一收购我肯定干赚不赔,这样的买卖谁不愿干?”
“保费补贴”又是一招。记者发现,三省的不少农户都上了“巨灾保险”,农作物一旦受灾即可获得可观的赔偿。这种“四两拨千斤”式的减灾金融手段不仅能减少农业种植风险,而且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人努力。黑龙江省富锦市农委主任焦长虹举例说,为应对灾害、保证粮食产量,仅该市二龙山镇一地今年就撤了6个村子,复垦1800亩耕地,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便于推广机械化作业、还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可谓一举三得。
科技创新更是抗灾法宝。黑龙江一些农场与中科院信息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控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情况;吉林省榆树市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唐季秋为减小早春灾害损失,带领村民推广“测土配方”“垄侧栽培”等新技术。土地更有“劲儿”了,出苗大大提前了,榆树有望连续7年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县”。
像唐季秋这样的人才在东北各大农场越来越多。黑龙江佳木斯市、吉林省梨树县等地实施“本科生、研究生分别享受副科级、副处级待遇……”的“人才引进计划”,吸引着大批应届毕业生,他们正成为各地防灾减灾的生力军。
在关键时刻老天也帮了忙。黑龙江农垦总局植保站站长张力军用“春天愁死人,秋天乐死人”形容今年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开春东北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多雨天气,上种、插秧不发芽,真是急死人。没想到五六月份雨热同季,气温陡升、积温高,我们积极抢种,大大弥补了前期不足,农作物成熟期不但没推迟,反倒比往年提前了。”
“吉林今年的洪涝灾害大多发生在非粮食主产区,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连‘轻伤’都算不上。”吉林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说,吉林历来有“越旱越减产”的特点。“这次部分沿江区域发洪水,反而使大片土地水分充足,对丰收起到了‘退一进二’的作用,这就是所谓‘洪灾一条线、丰收一大片’的道理。”